中國云計算的東成西就
據中心最耗電耗水的環節,為了減少這部分能耗,很多數據中心都選擇建設在環境較為涼爽的地區。位于比利時的谷歌數據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今年召開的第二屆數據中心效率高層研討會上。谷歌提出了全新的數據中心冷卻理念,提出“減少冷卻設備是數據中心的終極目標”。未來,谷歌希望建立一個沒有任何冷卻裝置的數據中心。當然,這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在散熱上,我國三大“火爐”之一重慶表現更為糟糕。但是這兩個城市值得慶幸的地方就是坐落于長江流域,水資源充裕。
實際上,成都真正意義上的劣勢是寬帶成本過高。王建波告訴《互聯網周刊》記者,“東西部帶寬資費的差距之大簡直令人咋舌!成都帶寬成本幾乎是東部地區的30倍。成都云計算一年要繳納300多萬元的光纖使用金,而曙光公司(成都云計算重要合作伙伴)在無錫的數據中心每年只要十幾萬就搞定了,帶寬成本過高嚴重束縛了企業的發展。”
成都的寬帶費用之所以這么高,一方面是因為山區鋪設成本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周邊地區人口稀少,運營商鋪設光纖的投資回報率較低。
為此,成都政府曾多次與中國電信協商,但是對方的回復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對不起,這是發改委定的價格。”
對此,王建波呼吁,希望國家開放電信業務,降低寬帶價格,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從實際意義上扶持西部信息產業的發展。
重慶
與同處四川地區的成都相比,重慶在自然條件和能源分布上與成都相差不遠。但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的政治優勢可謂得天獨厚。重慶可以申請到各種國家優惠政策,中央政府的扶持程度是西部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的。
今年1月,重慶市政府在該市“兩會”期間首次提出,將重慶建成國內最大的云計算中心。其計劃可謂宏大,直指“全球數據開發和處理中心”:最終做成上百萬臺服務器、產值上千億美元規模的“云計算”基地。提出這一計劃后僅僅過了兩個多月,4月6日,被稱為中國最大的云計算實驗區——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便在重慶兩江新區開建。
公開資料顯示,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總建筑面積207萬平方米,總投資400億元,建設規劃期為5年,最終達到千億級規模。其核心區規劃了占地約為3平方公里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機房。
這種神奇的建設速度得益于重慶市政府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重慶之所以敢于在云計算上大手筆投入,是因為已獲得國家相關部委的認可。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表示,因為兩江新區的先行先試權,中央政府給了重慶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受惠于這些優惠政策,已經有思科、惠普等多家國際IT巨頭被吸引而來。
重慶的劣勢與鄂爾多斯相似,即信息產業基礎薄弱。過去,重慶主要將機械工業等重工業做為支柱產業,在機器制造等第二產業上具有傳統優勢,電子科技方面則遠不如成都發達。因此只能走吸引外企入駐的道路來避開無法自產數據信息的障礙。而考慮到數據的安全因素,國家總體政策上并不傾向于外企做政府云計算。
“大躍進”心態比缺位監管更可怕
實際上,東部建成的很多數據中心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由于云計算勢頭強勁,企業為搶占先機一擁而上,往往有一個應用就弄一個服務器,是個企業就要搞一個數據中心。“這就是重復投資啊,很多數據中心的利用率都不到10%。”北京大學信息化與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大學CIO班教務辦公室主任姚樂認為,企業各自為戰、分散布局是云計算發展上的一個問題,隨著數據中心的猛增,這個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
如果云計算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考慮節能低碳和百姓民生,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負擔,最終積重難返,釀成城市發展中的災難。當企業缺乏節能減排的自覺意識時,政府沒有理由缺位監管,聽之任之。
云計算亂象至此,只能由政府出面,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出臺規范云計算基礎設施的政策,來達到節能減排,維護居民用電的目的。例如,在東部限制數據中心的建設規模和用電量,禁止不必要的重復建設;或者在西部引導統一建設數據中心園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企業之間的數據中心共享與合作。
姚樂認為,云計算意味著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和規?;瑧闷脚_的社會化和專業化以及應用的簡單化和多樣化。
所謂
責任編輯:廖生玨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