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云計算的東成西就
型數據中心,首先,看這里是不是地震多發地帶,成都和重慶不符合這一點;其次,看能源是否豐富,這點我們有明顯優勢;第三,就是從國防戰略安全的角度考慮這個地方是不是適合建立數據中心,哈爾濱不符合這一要求。”此外,馬迎春還提到了一個機器散熱的因素,數據中心的冷卻設備耗電最為嚴重,考慮到熱島效應以及自然天氣,多濕熱天氣的成都和有“火爐”之稱的重慶都不利于數據中心的散熱。
鄂爾多斯發展云計算的劣勢則主要包括人才短缺、用工不足;市場狹小;科技基礎薄弱;帶寬不夠等,面對這些,鄂爾多斯正在積極尋找出路。
對于人才的培養和就業,政府計劃與高校聯合辦學培養企業急需的各類適用人才,對于引進高端人才和創新機構已出臺優惠政策;至于市場,首先啟動當地數字城市建設應用云計算,健康云、教育云、平安云、社區云等相繼啟動,其次擴展國內、國際市場,只要有足夠的帶寬和網絡連接,云計算的市場可以面向全國和世界;對于帶寬不夠這個問題,鄂爾多斯政府已經計劃出巨資和幾大運營商共同改善地區網絡環境,為先行入駐的企業打造通往北京、上海、廣州的三條光纖骨干網。
成都
在電力資源上,成都也毫不遜色。成都離三峽近,岷江水電發達,電力資源充足。據成都市云計算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建波透露,政府為發展信息產業更是拿到了幾乎全國最低的價格——每度電3毛7分6。
在綜合優勢上,成都甚至更勝一籌。
1、成都具有龐大的軟件企業集群,具備云計算發展的產業載體。
2、傳輸、交換、存儲、計算等基礎設施配套較為完善,為構建和承載云計算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撐。
3、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等高校在云計算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三零集團云安全產品、華為賽門鐵克巫山云存儲產品、邁普高端路由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為成都發展云計算提供了人才、技術和產品支持。
4、成都信息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信息化應用比較豐富,為云計算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5、成都云計算中心和萬國數據中心等的建設運行,在云服務模式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積累了經驗,具有發展云計算的先發優勢。
綜上所述,成都是西部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技術、能源雙密集城市。
2009年12月28日,成都建成全國第一家真正商業化運營的云計算中心,成為最早做云計算的城市之一,起步早,發展快。2010年,成都云計算中心形成140萬億次/秒的計算能力,十余個電子政務應用系統部署運行,SaaS服務相繼推出,云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中國電信西部信息中心、萬國數據成都數據中心、溫江森龍中立數據中心相繼建成投運,共計300T的政務數據實現集中存儲,大型數據中心區域化聚集明顯,數據存儲災備業務快速發展,國家級第三方數據災備基地初具雛型,云計算領域產學研用互動發展趨勢明顯,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濟效益并不是建設數據中心唯一要素,除此之外,數據中心的選址還應考慮到安全因素,包括國防安全和環境安全。
成都一向為我國軍事重鎮,它深居內陸,依托青藏高原這道天然屏障,有條件成為戰時后方支持。歷史上,成都一直擔當戰略大后方的角色。因此,成都適合建設戰略性基礎設施。一旦發生戰爭,很多數據如醫療數據、交通數據等都將成為非常敏感信息,數據安全-問題至關重要。
然而,成都常受周邊地震波及,自然環境是否穩定或許會成為很多人質疑成都是否適合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一個理由。中國著名地質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寶教授認為,盡管成都臨近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但成都所在的揚子地塊與周邊的造山帶是完全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已經穩定了八九億年了,這一地塊固結很好,沉積地層厚10多公里。即使周邊再次發生強烈地震,成都主城區最多也只會搖搖而不會造成建筑倒塌等大破壞。
除了地質環境飽受質疑,成都的劣勢還體現在自然氣候上。成都夏季多高溫濕熱天氣,不利于數據中心機房散熱。對此,成都云計算中心主任王建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在散熱這個問題上,數據中心基本不可能純粹靠自然散熱。既然電力充足,那么經濟利益的因素只是一方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國家戰略上的考慮。”
散熱是數
責任編輯:廖生玨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