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急先鋒:綜觀廣東2017年售電市場 售電熱情仍在?
廣東省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在相對完備的市場規則框架及售電公司積極參與下,2016年廣東電力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7年廣東售電市場發展如何?售電熱情仍在?本期電力急先鋒帶你走進廣東
【廣東電力市場建設與實踐】
2016年6月28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正式掛牌,致力于打造國內電力交易機構標桿。廣東省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在相對完備的市場規則框架及售電公司積極參與下,2016年廣東電力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市場活力有效激發,場內交易越發活躍,形成了以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售電公司、電力用戶為主體的多買多賣的市場結構,累計交易電量達439.6億千瓦時。
廣東省電力電量市場交易份額較大,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多,市場機制比較完善,機制的設計具有先行先試的作用,對于全國各省區開展市場交易具有強大的借鑒意義。
廣東電力市場概況
2016年,廣東電力市場以年度雙邊協商交易方式進行的,完成交易電量279.8億千瓦時,平均價差-11.1厘/千瓦時;以月度交易進行的,完成交易電量近160億千瓦時,平均價差-73厘/千瓦時。市場主體由38家發電企業、927家用戶及50家售電公司組成。價格成交機制為價差對撮合方式。
在此前提下,2016年年底完成雙邊協商交易電量839億千瓦時,實現平均價差-64厘/千瓦時。在月度集中競爭中,2月份完成交易電量12.99億千瓦時,出清價差-145.50厘/千瓦時;3月份完成交易電量21.60億千瓦時,出清價差-189.45厘/千瓦時,并在近期準備開展發電權轉讓交易。2017年市場主體由60家發電企業、2267家用戶及256家售電公司組成,主體數量較2016年翻番,并持續增長。2017年價格成交機制較2016年作出相應調整:以月度競爭統一出清及發電權配對撮合方式同步進行。
2017年市場規則情況
2017年交易規則與2016年相比有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六點:
一是月度交易價格機制變更為邊際價格統一出清的方式。較2016年采用的價格對撮合、價差返還機制而言,價格信號更為清晰。
廣東電力市場
二是實現計劃與市場的解耦。2016年采用市場電量全額結算,計劃電量承擔執行偏差;2017年,電量偏差通過偏差結算價格每月清算疏導,實現“月清月結”。
三是用戶側全電量參與市場。2016年交易規則不要求用戶全電量參與交易,需求側市場機制不健全。2017年,按照國家中長期交易規則等相關政策,引入偏差考核機制(±2%),強化用戶的市場意識,提升需求側管理能力。
四是加強信息披露。確定了發布市場需求、電網約束、檢修計劃等市場信息的時間節點和規范,包括市場評價指標、價格離散度指標分析,較2016年信息發布時間節點更為明確、信息細節更加完整。
五是增加市場競爭自由度。不再以人為的方式切割年度長協和月度市場的比例,將市場的選擇權全部交給市場主體。2016年設定的雙邊協商和集中競價的交易規模,要求30%進行競爭,2017年將選擇權全部交給市場,實現市場化競爭跨越式發展。
六是一般用戶由售電公司代理。既培育了零售市場,也使得“批發+零售”的市場層次更加清晰。

2017年廣東電力市場運行分析
84%——2017年長協交易成交電量837億千瓦時,約占年度市場交易總電量的84%。長協電量比例較高,有利于市場主體提前鎖定部分收益,規避年內市場成交價格波動風險;同時部分簽訂長協比例較高的發電企業,月度集中競爭交易不必因電量考核指標影響報價策略,有利于電廠生產安排。
97%——售電公司成交電量占比97%。在2017年長協交易成交電量中,大用戶占比30%,其余均為售電公司購買電量。新規則對市場專業化要求提高,如電量偏差考核力度加大,用戶傾向于通過售電公司購電,有利于提升需求側管理水平。
84%——2017年長協交易成交電量837億千瓦時,約占年度市場交易總電量的84%。長協電量比例較高,有利于市場主體提前鎖定部分收益,規避年內市場成交價格波動風險;同時部分簽訂長協比例較高的發電企業,月度集中競爭交易不必因電量考核指標影響報價策略,有利于電廠生產安排。
97%——售電公司成交電量占比97%。在2017年長協交易成交電量中,大用戶占比30%,其余均為售電公司購買電量。新規則對市場專業化要求提高,如電量偏差考核力度加大,用戶傾向于通過售電公司購電,有利于提升需求側管理水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