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優先保障清潔能源項目發電上網 鼓勵熱電聯產
推進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擴大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服務范圍,建立區域醫療廢物協同與應急處置機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鄉鎮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安全處置。實施醫療廢物焚燒設施提標改造工程。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嚴厲打擊醫療廢物非法買賣等行為,建立醫療廢物特許經營退出機制,嚴格落實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政策。(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衛生計生委、省交通運輸廳、省物價局參與)
第四節 夯實化學品風險防控基礎
評估現有化學品環境和健康風險。開展一批現有化學品危害初步篩查和風險評估,評估化學品在環境中的積累和風險情況。2017年底前,公布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嚴格限制高風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進口,并逐步淘汰替代。加強有毒有害化學品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建設。(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安監局參與)
削減淘汰公約管制化學品。到2020年,基本淘汰林丹、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硫丹等一批《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的化學品。強化對擬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品、最佳可行技術以及相關監測檢測設備的研發。(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參與)
嚴格控制環境激素類化學品污染。2017年底前,完成環境激素類化學品生產使用情況調查,監控、評估水源地、農產品種植區及水產品集中養殖區風險,實行環境激素類化學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省環保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水利廳、省農委參與)
第五節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管理
“十三五”期間,要強化核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核安全法治進程,落實核安全規劃,依法從嚴監管,嚴防發生放射性污染環境的核事故。
提高核與輻射安全管理水平。實施加強放射源安全行動計劃。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建設。強化全省核事故應急物資儲備和能力建設,完善全省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加強省、地級市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加快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進一步提升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能力,落實廢物最小化政策。配合國家有關部門,推進鈾礦冶設施退役治理和環境恢復。(省環保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
第五章 加大保護力度,強化生態修復
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推進重點區域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各類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第一節 維護生態安全
系統維護生態安全。識別事關全省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以生態安全屏障以及重要水系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以禁止開發區域為節點,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為脈絡,優先加強生態保護,維護全省生態安全。(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牽頭,省水利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海洋漁業廳參與)
建設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遼西北防沙帶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加強防護林建設、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實行封禁保護,保障地區生態安全。(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委參與)
第二節 管護重點生態區域
深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定區域限制和禁止發展的產業目錄。優化轉移支付政策,強化對區域生態功能穩定性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和考核。加快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實施,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監管,保護區域內重點野生動植物資源,明顯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牽頭,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海洋漁業廳參與)
優先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優化自然保護區布局,將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態系統及水生生物、自然遺跡、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和極度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空缺作為新建自然保護區重點,建設自然保護區群和保護小區,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系統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建立自然保護區“天地一體化”動態監測體系,利用遙感等手段開展監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監測兩次,省級自然保護區每年監測一次。定期組織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活動,加強問責監督。加強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基礎調查和管理評估。積極推進全省自然保護區范圍界限核準和勘界立標工作,開展自然保護區土地確權和用途管制,有步驟地對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移民。到2020年,全省陸域自然保護區占陸域面積達8.0%,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保護的占95%。(省環保廳、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廳參與)
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開展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合理界定國家公園范圍,整合完善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加強風景名勝區、自然文化遺產、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保護地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統籌協調,提高保護管理效能。(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編委辦、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旅游發展委、省氣象局、省文化廳、省海洋漁業廳、省政府法制辦參與)
第三節 保護重要生態系統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強化天然林保護和撫育,健全和落實天然林管護體系,加強管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管護區域全覆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繼續實施森林管護和培育、公益林建設補助政策。嚴格保護林地資源,分級分類進行林地用途管制。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達到716.73萬公頃。(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參與)
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舉,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強化森林經營,大力培育混交林,推進退化林修復,優化森林組成、結構和功能。到2020年,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達到68立方米/公頃,森林植被碳儲量達到2.5億噸。(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參與)
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穩定和完善草原確權、承包經營制度,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落實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等制度。嚴格草原用途管制,加強草原管護員隊伍建設,嚴厲打擊非法征占用草原、開墾草原、亂采濫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壞草原的違法犯罪行為。開展草原資源調查和統計,建立草原生產、生態監測預警系統。加強“三化”草原治理,防治鼠蟲草害。(省農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參與)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在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擴大濕地面積。提升濕地保護與管理能力。(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廳參與)
第四節 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大規模綠化國土。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建設配置合理、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城鄉綠地,形成沿海、沿江、沿線、沿邊、沿湖(庫)、沿島的國土綠化網格,促進山脈、平原、河湖、城市、鄉村綠化協同。(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參與)
繼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范圍和規模,在具備條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不得擅自將永久基本農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和坡改梯耕地納入退耕范圍。實施國家退牧還草工程建設規劃,爭取國家退牧還草工程項目,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建設草原保護基礎設施,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省林業廳、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參與)
建設防護林體系。加強遼西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實施喬灌草相結合,突出重點、規模治理、整體推進。沿海地區推進海岸基干林帶和縱深防護林建設,修復退化林,完善沿海防護林體系和防災減災體系。在糧食主產區營造農田林網,加強村鎮綠化,提高平原農區防護林體系綜合功能。(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農委參與)
建設儲備林。在全省符合國家儲備林建設條件地區,采取集約人工栽培、現有林改培、中幼林撫育等措施,營造和發展短周期原料林、大徑級用材林和珍貴樹種用材林,形成樹種搭配基本合理、結構相對優化的后備資源體系。到2020年,建設儲備林11.65萬公頃,每年平均蓄積量凈增158萬立方米。(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參與)
培育國土綠化新機制。繼續堅持全省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搞綠化的指導方針,鼓勵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開展專業化規模化造林綠化。發揮國有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場外合作造林和森林保育經營,鼓勵國有林場擔負區域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主體任務。創新產權模式,鼓勵地方探索在重要生態區域通過贖買、置換等方式調整商品林為公益林的政策。(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參與)
第五節 修復生態退化地區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強黑土區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推進黑土區侵蝕溝治理,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農委、省林業廳參與)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