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將引發全球能源大變革
中國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在其新著《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提出的以實施清潔能源替代以及以智能電網技術為支撐的兩個替代,對改變全球能源秩序,維護全球能源安全,重塑全球能源治理架構,實現人類能源可持續發展
中國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在其新著《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提出的以實施清潔能源替代以及以智能電網技術為支撐的“兩個替代”,對改變全球能源秩序,維護全球能源安全,重塑全球能源治理架構,實現人類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兩個替代”即代表著全球能源發展的大趨勢,也代表著全球能源治理的新架構。近些年,隨著全球經濟總量和規模日益加大,全球面臨的能源資源瓶頸和生態失衡日趨嚴重。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目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約為27%,石油為33%,天然氣為21%,化石能源合計為81%。而包括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在內的非化石能源等僅占19%,未來拓展新能源比重空間十分巨大。
從國內情況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制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嚴峻挑戰,粗放的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總消耗已達到36.2億噸標準煤,占全球的21%,創造了11%的GDP。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4倍。工業行業單位能耗,如粗鋼能耗、水泥綜合能耗、有色金屬綜合能耗、煉油單位能量因數能耗、乙烯綜合能耗以及火電供電煤耗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導致總能耗不斷上升。近1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高達0.7左右,能源環境壓力和發展瓶頸日益增大。
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在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和對地球環境容量的過度占用,造成了今天世界性資源缺乏和全球生態安全以及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災難,嚴重壓縮了未來全球的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的空間。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再沿襲發達國家以無節制地消耗地球資源和以生態環境損壞為代價的工業化模式。當前,僅占全球20%的發達國家十多億人口,其人均能源消費高達6.5噸標準煤,是發展中國家的3.8倍。在其能源消費總量基本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消費,改善能源結構,逐漸向可再生能源體系過渡。
此外,全球能源消費與資源稟賦之間存在空間的異質性,如何克服能源分布的不平衡和稟賦差異,使其更有效率地服務于整個人類社會,形成覆蓋全球的能源供需平衡與調節體系,是未來世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全球能源體系和能源治理架構來解決這些發展困境和發展難題。
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恰恰為這種新模式和新治理架構的形成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隨著 “制造數字化、能源網絡化、電力分散化、汽車電動化”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以互聯網通信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相結合 “全球能源互聯網”正在形成。全球能源互聯網是由跨洲、跨國骨干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構成,連接 “一極一道”(北極、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集中式、分布式電源,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是服務范圍廣、配置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特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