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要先突破配用電環節數字化瓶頸 下一波并不是云平臺
一、前言
自從有了電改,能源+某些時髦的IT詞變成很Sexy的東西,比如能源互聯網,能源物聯網,能源區塊鏈,能源云,能源大數據,甚至有人說要做能源電商(售電平臺),能源滴滴(外派接單的安全性也是個大問題,比順風車大多了)。只是,時髦的東西,就一定會馬上流行么?
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第一波互聯網相關的企業,根本不是互聯網本身,而是給互聯網“修路”的硬派大漢,比如Cisco、3Com(現在已經是華三了)、華為,甚至諾基亞和愛立信,都是硬件相關企業,直到今天,包括小米、OV等硬件廠商依然非常強悍的占據估值榜的前列。
可以說,沒有3G/4G技術,沒有低成本的PON光纖方案,沒有PC機和智能移動手機廠商,所有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都是空氣。硬件一定是引領互聯網發展的最基礎支撐。
那么,在大家紛紛談論能源+互聯網的那些高大上軟服務的時候,個人認為,能源互聯網或者能源物聯網,需要先解決最基礎的數字化瓶頸——硬件和通信問題,很難想象,在一個現場還處于工業2.0階段(電力驅動的工業系統),連工業3.0都不是很徹底(以現場工業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為特征)的配用電系統,有什么理由能誕生出工業4.0的能源互聯網。
因此,個人認為,能源互聯網的第一波,一定是參考互聯網普及的第一波趨勢,那就是在通信+智能硬件這兩個環節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和普及。
二、現狀
1、能源互聯網的規模決定論
能源互聯網的創新熱點,隨著電改的深入,已經從原有的高電壓等級的智能電網,逐漸向低電壓等級,甚至配電系統末端的用電設備演化。
因為對互聯網(物聯網)業務來說,系統規模決定商業模式的豐富性。對電力系統來說,電壓每降低一個等級,連接電網的各類設備就多一個數量級。而最終能源互聯網要真正成為可行的商業模式,必須把最低電壓等級的配用電設備納入進來,那時候聯網的設備(十億甚至百億級別)就超過的互聯網的用戶(十億),真正意義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才成為可能。
就目前的售電或者配電服務業務,以面向企業用戶為主,管理的設備主要在關口和中低壓出線側,最多也就是千萬級別的數量,是無法形成C端商業模式的。
2、數字化是前提
記得當年國網在做智能電網規劃的時候,除了“信息化”,另外三個特征是“數字化、智能化、互動化”。
數字化是信息化、智能化、互動化的前提,離開了現場和云端的數字化,其他的特征都是無本之木,而現場數字化又是最基礎的根基。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面向配用電環節的數字化,即使在電網公司也不能算實現的非常徹底(當然這涉及到自然壟斷環節的數字化成本),在增量配網、企業配網和用電環節就更加處于相對落后甚至空白的階段。
3、市場化是源泉
無論是自然壟斷的輸配電和增量配網環節,還是在(未來)市場化的售電和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數字化的成本和收益是值得詳細考量的。
自然壟斷環節的收益主要是安全可靠供電的收益,決定了未來在這個領域中,數字化提升圍繞電網可靠性和安全性展開,并且成本受到外部監管和配電價格的制約。
在市場化環節,除了安全、可靠以外,多了電價、能源綜合成本的考慮,更多的商業利益將帶來更多的技術可能性。
三、趨勢
1、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是關鍵
從2G到3G到4G,最根本的特征是:同樣的通信成本下,通信效率(帶寬或總流量)提升一個數量級。比如通信流量費,10年前50塊只能包50MB,5年前能包500MB,現在某些套餐包5GB也不是不可能。
在50MB的時候,手機上下個彩信圖片都得算一下流量,500MB的時候,刷刷微博就可以了,而在5GB的時代,才有了抖音和直播。這就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帶來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模型的提升。
在市場化的配用售環節,目前估計還是50塊發個彩信的階段,甚至在很多地方只是語音通話。所以個人認為未來3-5年,隨著電力市場化的提升,在能源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測控和通信技術(數字化)方面,存在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可能性。
2、智能化的功能整合
未來的配用電數字化趨勢,絕對不是功能的簡單疊加。就像諾基亞功能機時代,市面上五花八門的MP3+MP4+攝像機+數碼相機+數碼錄音筆,最后是智能機把這些功能全部整合到一個手機平臺上(蘋果系統OR安卓系統)。有誰還會想到十多年前還有個神奇產品叫做“愛普泰克網易拍”,號稱顛覆了數碼相機和數碼攝像機。
今年ABB和施耐德在國內發力配電數字化,個人覺得更像是當年諾基亞時代的MP3、MP4,不是對原有產品架構的重新顛覆和融合,而是“多賣一套多賺錢”的思維,大企業很難有顛覆式創新,因為傳統的產品部門利潤太豐厚了。當然另一方面工業品行業的緩慢迭代,使得這種進化和融合對傳統廠商的挑戰不是特別明顯。
但是就最近1-2年的技術發展來看,這種迭代速度在加快,新的技術模式雛形已經出現,否則ABB施耐德們不會這么著急的推他們的“全新”數字化配電方案。
3、配用電的蘋果時代來了么?
大家看下面這三張圖吧:
這是國網公司配電物聯網的架構,雖然里面帶了很濃厚的華為“云管端”的業務技術架構氣息,但是這確實是我見過第一個帶有蘋果思路(智能手機+APP+iTunes)的全新架構。
在現場采集層面,實現了測量全覆蓋,而且把傳統的配變終端+計量電表+能效電表+故障錄波+部分傳感裝置實現了整合。
在網關層面,實現了邊緣計算的部分功能,把現場大量數字化信號集中到網關進行數據分析和計算。而且這種計算功能是APP化的,就和智能手機一樣是開放架構。
在云端,實現數據通信、大數據分析、策略計算、APP分發,安全管理等功能。
個人認為,雖然這個架構和設備目前只是一個雛形,但是已經可以看到當年蘋果iphone一代的風貌了。
4、通信,更大的挑戰
如何實現海量設備的廣域互聯,還要解決好各種采集通信的不同需求,覆蓋毫秒到月的不同時間顆粒度,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一擊必殺”的解決方案。無論是NB-IoT,還是LoRa,各種載波,近程無線,230LTE等,都無法在成本-帶寬-便捷性等方面形成最優方案。
未來期待在5G或者其他無線通信方案上有所突破,真正實現可接受的價格范圍內,即插即用式的通信,并與配電數字化結合。
四、總結
如果說之前的配用電領域是“硬件定義配電”,未來隨著智能通信和真正的下一代智能配用電系統出現,將會是“軟件定義配電”,甚至“軟件定義能源”的時代來臨。就像現在的通信行業已經是“軟件定義無線電”的時代一樣。
下一代的智能配用電系統,個人覺得有這幾方面的特征:
1、廣域泛在測控。即測量和控制對象是廣域泛在的,遠遠超出現在計量的范圍,在時間顆粒度和空間顆粒度上不斷縮小。
2、智能價格響應。即以綜合成本-市場價格的層面實現多目標最優,最重要的是控制策略和控制模式將靈活響應電力現貨價格,這是區別于現有任何微電網控制系統的設計邏輯的。
3、智能融合與標準化架構。即從功能機時代走向徹底的智能機時代,以標準化硬件+類安卓(Linux)操作系統+APP+邊緣計算+云端智能化為特征。現有的疊床架屋式的配電數字化將面臨挑戰。標準化的傳感+采集+智能硬件方案將全數字化配電系統的價格下拉一個數量級不是沒有可能。
4、新的通信解決方案。適應市場和技術需求的無線采集通信解決方案,實現高可靠的即插即用和免布線。
5、軟件定義配用電。未來的功能競爭將從硬件轉換為軟件,標準化的基礎硬件價格很低(參考小米),軟件層面的商業模式將真正具有互聯網色彩。
總之,未來已來,你要做“愛普泰克網易拍”,還是像魅族一樣實現從MP3到智能手機的轉型,抑或是未來的蘋果、小米,以中國能源市場的龐大體量,都存在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