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企業開展碳交易面臨的困難
發電企業如何加強碳資產管理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發展中所有國家不可避免的嚴峻問題,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4月,中國政府正式簽署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向全世界作出了自愿減排承諾,并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6〕57號)要求各省、區完成重點排放企業歷史碳排放量的核查工作,為碳配額分配和碳市場啟動做好準備。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2017年12月18日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下簡稱“方案”)。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就全面落實《方案》任務要求,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做動員部署。《方案》印發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明確了我國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創新實踐,也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和更高質量發展。
發電企業參與碳市場的意義
全國碳市場建設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和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三個方面的制度建設。同時進行碳排放的數據報送系統、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結算系統四個支撐系統建設。碳市場的管理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制度準備、人才隊伍的準備、能力建設和系統建設都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摸索完善。國家碳市場建設遵循穩中求進的總要求,在先期啟動發電行業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業。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和消費國,燃煤火電機組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60%左右,而中國的能源結構是富煤、少氣、缺油,能源結構決定了煤電在我國將長期占有主導地位。發電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行業, 2010年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全國排放總量的50%,因而發電行業實現低碳化發展是中國經濟向低碳化轉型的關鍵。隨著國際國內溫室氣體減排任務日益艱巨,作為高耗能、高排放的發電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和責任。從世界范圍來看,發電行業是碳排放和碳減排的重要領域,也是碳交易市場的主體之一,同時電力因具有特性相對統一、數據基礎良好、碳排放量大且集中、易于計量和檢測等特點,被公認為是參與碳交易行業的首選,因此《方案》將發電行業作為碳市場建設的突破口,按照國家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碳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在發電行業(含熱電聯產)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并提出了按照排放量將每年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1萬噸標準煤綜合能耗的企業納入門檻。按照這個門檻,發電行業納入企業達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過30億噸。隨著碳市場成熟完善,未來還要進一步降低碳市場納入門檻,把更多企業納入到碳市場的管理范圍。
碳市場的建立將對電力發展產生碳約束,并通過碳約束倒逼電力結構優化,提高水電、風電等清潔發電裝機比例,刺激電力產業新技術開發和利用,推動火力發電清潔化和高效化,促進電力輸送環節與清潔能源高速發展相適應,實現整個發電行業企業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發電行業的綠色低碳化是中國經濟轉變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環節。
發電企業開展碳交易面臨的困難
發電企業面臨保增長和碳減排的雙重壓力。碳市場將對發電行業的發展方式、電源布局、生產運行等產生影響,給企業帶來保增長和碳減排的雙重壓力。一方面,2002~2011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10.7%,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率卻達11.1%。雖然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用電增速大幅回落,用電結構進一步優化,用電格局進一步調整,但未來一段時期內,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發電行業需要加快發展以滿足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另一方面,來自國家的減排壓力越來越大,我國已經提出至2020年和2030年的目標是單位國內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05年下降40%~45%和60%~65%約束性指標,以及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的總量控制目標。發電企業在確保增長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是未來發電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發電行業減排潛力深度挖掘面臨較大難度。發電行業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尤其是近十多年,在發電效率和新能源等技術碳減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中電聯分析,2016年,全國火電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22克/千瓦時,比2005年下降21.6%。到2016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億千瓦,約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5%。2006~2016年,發電行業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4億噸。要進一步發掘發電行業碳減排的技術潛力日益困難,通過強制性制定技術標準持續推進深度減碳已經難以為繼。目前我國對發電行業減排已有較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煤電機組供電煤耗和電網線損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節能減排空間逐步縮小,發展清潔能源及低碳技術是必然選擇,但是碳減排技術發展尚不穩定,缺乏核心技術且成本過高,使得短期內還無法完全依靠低碳技術解決減排的問題。因此,充分考慮我國電力工業的減排潛力,設置合理的總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
引起發電企業短期內發電成本上升。加入全國碳市場后,短期內可能使發電企業的發電成本呈現上升趨勢。由于電力需求的增加必然會導致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發電企業為了履行政府下達的碳排放配額指標,同時保證電力供應,需要通過采取電廠技術升級改造、清潔能源發電技術、碳捕集技術或者通過碳交易實現減排目標,這無疑都會增加發電企業的運行成本。發電企業特別是火電企業目前已經處在高負債和虧損的困境中,成本的增加無疑將加重其生產負擔,隨著碳配額價格的波動,配額分配趨緊以及有償配額的比例增大,發電企業的經營壓力將逐步增大。對于發電企業而言,碳排放成本將逐漸成為其生產成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目前電力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發電企業的成本并不能順利向下游傳導。
發電企業目前存在碳價難以傳導、發電量難以自主確定。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上網電價與售電價仍由政府批復,電力價格還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碳價不能反映電價,無法體現不同機組減排技術水平、減排成本的差異。發電計劃由政府制定的,發電企業還不能完全按照市場化方式自主確定發電量。發電行業是作為首批納入的碳交易行業,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都是采用基準線法,在基準線的配額分配體系下,管理水平高、單位產品排放強度比相應基準線低的發電企業配額會有富余,隨著碳市場的實施,企業發電越多,獲得的配額就越多,競爭優勢就越來越明顯,隨著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獲得的發電機會市場空間越來越大;管理水平比較低、技術裝備水平比較低,單位產品排放強度比相應基準線高的發電企業配額會缺少,可能在未來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但是在目前發電計劃由政府制定的時期,企業面臨有富余配額卻不能多發電,沒有富余配額但必須完成計劃電量的矛盾。目前,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正在推進之中,提出逐步取消發電計劃、推進發電側和銷售側電價市場化,但改革到位還需要個過程。
如何加強碳資產管理
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運營。發電行業是碳排放和碳減排的重要領域,同時發電行業具有多種優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特點,因此《方案》將發電行業作為碳市場建設的突破口。從全國碳市場啟動新聞發布會來看,當前全國碳市場建設堅持求穩基調,分基礎建設期(一年左右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系統、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模擬運行期(一年左右開展發電行業配額模擬交易)、深化完善期(在發電行業交易主體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三個階段穩步推進碳市場建設工作。發電企業應正確認識全國碳市場,改變被動參與碳交易市場舊的觀念認識,充分把握碳市場機遇,將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到行業和企業發展當中。積極主動參與碳市場建設,在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方核查機構等領域作出貢獻。
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碳排放管理是一項專業化很強的工作,涉及碳排放核算、碳資產管理和交易等專業技術工作。發電企業開展碳排放管理工作涉及到燃料管理、生產運行、煤質檢測、計劃經營、資金結算等多個方面,并需要協調不同的管理部門,因此建立內部碳排放管理體系十分必要,包括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工作機制等,保證碳排放管理工作有序進行。
強化碳排放精細化管理。發電企業碳排放管理涉及的參數多、數據量大,而且部分與碳排放計算相關數據容易缺失,可能會導致計算的碳排放量增大,增加發電企業發電成本。因此對碳排放相關數據要進行精細化管理,自主的梳理、保存排放數據和配套資料,在符合碳排放核算規則的前提下,使用有利于發電企業利益的排放數據核算方式。
加強碳排放大數據的應用。碳市場配額分配的基礎性數據來自于發電企業的排放數據,因此,深入挖掘這些數據,全面分析、深刻總結、發現規律,全面揭示數據背后的問題,可以為發電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制定提供直接依據;結合排放數據,根據配額分配方法,測算企業的配額缺口情況,提早預判形勢、采取對策,為企業優化發電結構、節能技改乃至發展戰略提出建議,最大程度保障發電企業的履約工作,實現配額和CCER交易效益最大化。
深入挖掘碳資產價值。進行碳資產管理可以在保證履約的前提下,降低履約成本、實現碳資產保值增值,并拓寬融資渠道。因此要研究推動碳資產管理和碳金融創新,充分利用碳資產和碳交易的內在金融化屬性,積極探索碳債券、碳質押、碳借貸、碳托管、碳期貨等碳金融形式,實現碳資產保值增值。
加強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設。目前各控排企業普遍存在碳排放及碳資產管理相關能力不足等問題。為了更好地應對國內啟動的碳市場,減少碳核算數據統計、報送等環節出現的任何問題,避免給企業帶來損失,發電企業每年應自行開展碳排放數據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等多層次的能力建設活動;同時委派相關人員參加國家和地方組織的統一培訓。
總的來看,從目前國家碳市場啟動到未來開展實質的貨幣交易還有一段時間,為發電企業以及其他行業提供了緩沖期和學習期,有利于降低政策風險。發電企業應充分借鑒國家碳試點區域碳市場的實踐經驗,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盡快熟悉國家碳市場的相關規則,做好低碳技術儲備,充分利用碳市場,引領發電企業朝著低碳化的方向穩步前進,為推動能源行業的清潔低碳發展,提高能源安全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上旬)2018年第2期。
責任編輯:滄海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