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民政部談扎牢社會救助安全網
在2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民政部介紹民政事業發展情況。(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人民網北京2月1日電 (記者李彤)這是一場社會各界關切的發布會,會場內談及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殘疾人補貼”、“留守兒童監護”、“受災群眾安置”等話題,牽動著億萬老百姓的心。
“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安全網,筑牢脫貧攻堅和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在今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民政部表示,歲末年初的雨雪天氣讓16個省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受災的群眾約有15萬人,一定要將溫暖實實在在落到群眾手中。
在發布會上,民政部部長黃樹賢用“新發展、新變化、新面貌”來概括民政事業取得的成績。他說,2017年以來,民政部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狠抓全面從嚴治黨,扎實推進民政事業改革創新,大力加強基層民政和機關基礎工作。
一組組扎實數字、一項項具體舉措,將過去一年“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改革畫卷漸漸展開。
目前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17次,幫助地方緊急轉移安置500余萬人,實施冬春救助5100余萬人;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全面實施,分別惠及1000多萬殘疾人;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幫助76萬名無人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落實監護措施、18萬名農村留守兒童登記落戶、1.6萬名農村留守兒童返校復學;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全國民辦養老機構同比增長7.8%;對全國救助和托養機構排查整改,實施“寒冬送溫暖”專項行動,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00多萬人次……
脫貧攻堅沖刺期,如何提高兜底保障能力?”、“怎樣改善養老服務質量?”、“春節將近,雨雪受災地區群眾怎么過年?”等內容,成為發布會現場記者關注的問題。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民政部門承擔兜底保障的重要責任。”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介紹說,首先要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民政部門對低保家庭中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群眾提高了低保金,僅2017年各級財政支出達到2304億元;其次,要做好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的關愛保護工作,報請國務院出臺及與有關部門制定了留守兒童、困境兒童、農村留守老人關愛保護政策措施,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第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號召全國性和省級社會組織重點參與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易地搬遷等工作。
春節臨近,雨雪災害地區群眾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民政部副部長顧朝曦介紹說,2018年1月份雨雪天氣來勢很猛,受災比較嚴重有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陜西等16個省份,近90個市、自治州。受災群眾15萬多人,這期間緊急轉移4萬多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受災群眾生活安排,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民政部門緊急調撥了14萬多件棉衣棉被,送到受災群眾手中。“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區域分布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年來,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標準大幅提高,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受災地區和受災群眾的關心關愛,溫暖一定要實實在在落到群眾手上。春節馬上來臨,這段時間受災群眾的生活保障是我們當前的工作重點。”
談及2018年民政工作重心,黃樹賢介紹了十項舉措。一是提高城鄉低保標準,統籌城鄉低保制度,增強特困人員供養機構的服務保障能力,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的集中供養率;二是做好重特大自然災害應急救災工作,推動從注重應急救災向日常防災減災轉變;三是推動省級層面建立經濟困難的老年人高齡、護理、服務補貼制度,加快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四是深化養老機構“放管服”改革,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要;五是研究重度殘疾人集中或社會化照料護理服務政策,緩解家庭照料負擔;六是發展慈善事業,讓社會愛心、社會力量、社會資源充分發揮作用;七是加大退役士兵就業工作力度,拓展退役士兵就業渠道,全面落實退役士兵的安置政策,繼續做好雙擁工作。八是創新社區治理,發展社區協商,擴大居民參與,增強城鄉社區自治與服務功能;九是推進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規范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會志愿者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十是落實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與困境兒童保障政策,形成動態管理和監測機制。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
發電電力輔助服務營銷決策模型
2019-06-24電力輔助服務營銷 -
繞過安卓SSL驗證證書的四種方式
-
網絡何以可能
2017-02-24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