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地方機構改革 “特色部門”盤點:山西省能源局的設立是此輪省級機構改革的縮影
此輪省級機構改革的“自選動作”亮點頻現,比如各省份普遍設置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破題地方金融監管;大批省區市設置了大數據管理機構,順應數字省域和智慧城市建設趨勢;一些省區市還針對當地區域經濟合作設置了專門機構。
“不光是名稱變了,我們的工作內容也將有革命性的變化。”11月8日,山西省能源局工作人員林正華(化名)告訴記者。
中央今年10月批準了《山西省機構改革方案》。山西省能源局10月27日掛牌成立,它的前身是山西省煤炭工業廳。
“能源局的職責調整很大。”林正華說。按照方案,山西省能源局整合進了省發改委的能源管理職責,省經信委的節能降耗、能源管理職責等,將煤礦安全監督管理職責轉到了應急管理廳。
新任山西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啟瑞在掛牌儀式上亮相,其原任山西省屬企業晉能集團董事長。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山西省七大煤炭集團之一的大型國企,晉能集團近年來正在轉型,將以清潔能源作為主業。
新的工作很快啟動。11月1日,王啟瑞帶隊進行了為期3天的能源革命綜合試點專題調研。“山西省已經提出不做‘煤老大’,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能源局引導產業轉型的責任至關重大。”林正華說。
11月2日,新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林正華送走了來自7個處室的20多位老同事,他們將赴新成立的山西省應急管理廳報到。
山西省能源局的設立是此輪省級機構改革的縮影。截至目前,至少29省份的機構改革方案已獲中央批復同意。最新的消息是,《北京日報》11月9日發布了北京市機構改革后市政府機構名單。
一方面,各省份省級主要機構設置同中央保持基本對應;另一方面,“地方機構改革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設置相應的機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此輪省級機構改革的“自選動作”亮點頻現,比如各省份普遍設置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破題地方金融監管;大批省區市設置了大數據管理機構,順應數字省域和智慧城市建設趨勢;一些省區市還針對當地區域經濟合作設置了專門機構。
對標與自選
“我國的機構改革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在地方機構改革中,省級機構改革是基礎和樣本。”竹立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各省份的黨政機構平均數量在60個左右,廣西、廣東略少,分別為58、59個,重慶略多,為64個。其中,各省份黨委機構數量在16-19個不等,省(區市)政府機構數量在39-47個不等。
各省份黨委機構改革步伐較為一致,紛紛對標中央組建多個議事協調機構,但也體現了不同地區的差異。比如各省份設立了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財經委員會,但在兩個委員會辦公室設置上又有不同。
河北將省委深改委辦公室設在省委政策研究室;遼寧將省委深改委辦公室設在省委財經委辦公室,后者是一個專門的省委工作機關;黑龍江則將省委財經委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還有的省將兩個辦公室同時設在省委政策研究室或發改委。
“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要是從宏觀層面為省委領導決策提供參考,發改委的工作相對來講就比較具體,不同省份的設置不同,主要出于各省份實際情況及以往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竹立家說。
省(區市)政府機構改革則涉及政府辦公廳及組成部門、直屬特設機構、直屬機構和部門管理機構四個部分。前兩者大多對標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特設機構,整體較為一致,但也有自選動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除了個別直轄市保留了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各省、區紛紛改建為工信廳或經信廳。一方面,這與原來的省經信委職能劃分有關,比如山西省經信委改為了工信廳,原有的經濟運行相關職責劃入省發改委、能源管理職責劃入省能源局、口岸管理職責劃入省商務廳。另一方面,“廳、局是省級政府規范的組成部門形式,委員會改為廳,體現了這些地區相關職能配置的專業化、規范化。”竹立家認為。
此外,吉林、寧夏組建了市場監督管理廳,作為政府組成部門,而非像其他省份均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作為政府直屬機構,體現了對市場監督管理工作的重視。
11月8日,林正華告訴記者,能源局對于不想再成為“煤老大”的山西都可謂舉足輕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公布了省級機構改革方案的省份里,只有山西和內蒙古將能源局設置為政府直屬機構,即正廳級單位。遼寧、廣西、甘肅、寧夏等地是在發改委加掛了能源局牌子。湖北、湖南、陜西等設立了能源局的省,則是作為部門管理機構設置,級別為副廳級。
而省(區市)政府直屬機構和部門管理機構序列,也是此輪改革各地“自選動作”最多、亮點也最多的所在。
金融機構分層監管
一些改革并非平地而起,而是先由試點積累經驗隨后復制推廣。
2009年3月,北京市政府成立金融工作局,作為北京市政府的直屬機構,監管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等地方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
隨后,山東、深圳等地先后成立了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蘇省則在2017年9月將省金融工作辦公室由原來的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省政府直屬機構,同時加掛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牌子。
自2003年以來,我國地方政府陸續成立金融工作辦公室。地方金融辦主要承擔金融監管協調職能,同時負責制定地方金融發展規劃,促進地方金融發展。
“但各個地區金融辦的職責并不一致,一些省份的金融辦僅是協調機構,沒有監管職能。”福建工程學院法學院副教授葉文慶介紹,比如原福建省金融辦共有10項職責,主要涉及擬定金融發展規劃、金融工作協調等方面的工作,沒有地方金融監管方面的職能。
10月24日上午,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掛牌成立。按照方案,將整合進省經信委有關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內資)的監管職責,省商務廳的融資租賃公司(外資)、商業保理公司的監管職責,省發改委的推進全省企業上市和再融資職責等整合,同時加掛省金融工作辦公室牌子。
自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后,中央就要求各地金融監管部門加掛地方金融監管局牌子,明確對相應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這意味著‘一行兩會’對銀行、保險公司等大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地方金融監管局對小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實現了對所有金融機構的分層監管。”葉文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認為,由金融辦改為金融監管局,可以看出對金融工作的重視度愈加提升,同時地方金融監管局在協調金融工作方面的力度將更有力,主要還是突出監管,兼顧服務。
作為改革先行區,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還將主要負責綜合協調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建設,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按照中央要求履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政府網站消息顯示,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的職責包括“承擔省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日常工作”。這意味著,繼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后,地方政府也將成立專門的金融穩定發展機構。
葉文慶認為,省級金穩委可以由熟悉金融的副省長擔任主任,作為一個議事協調機構。“有些省份以前成立了金融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實際上與此類似。”他說。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發現,湖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就加掛了金融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
打破信息孤島
政府機構職能的配置,正在隨著時代和技術發展而與時俱進,大數據管理機構即是鮮明體現。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發現,至少有10個省份設立了相關機構。其名稱各不相同,包括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政務數據服務局等。
其中,陜西省在工信廳加掛了政務數據服務局牌子,山東、安徽、吉林、廣西、重慶則設置為政府直屬機構,福建、浙江、廣東、河南則設置為部門管理機構。
大數據產業發展迅速的貴州省是先行者,該省2017年1月將貴州省公共服務管理辦公室更名為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整合進了省經信委有關數據資源管理、大數據應用和產業發展、信息化等職責,但這是一個省政府正廳級直屬事業單位。
有的省份設立大數據管理機構,并不是直接為了發展大數據產業,而是為了推進政務數據的整合和應用。
浙江組建了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負責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和大數據資源管理等工作。浙江省機構改革方案指出,通過組建這一機構,進一步加強互聯網與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統籌管理公共數據資源和電子政務,推進政府信息資源整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進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數字浙江建設。
“政務信息孤島問題,是由于信息數據被分割存儲在不同部門的信息系統中,未能互聯互通和整合利用,會加劇群眾辦事過程中在各個部門反復奔波、行政審批環節繁復等現象。”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詹承豫說。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信息孤島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分散,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各個部門間的權力和利益格局意識,這些改革可能不是一個大數據管理部門能解決得了,還需要從頂層進行設計和推動,對所有政務信息進行統一規范的管理,破除部門利益的枷鎖。”詹承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跨區域合作機構
隨著貿易和經濟交流的擴展,跨地域甚至跨境經貿合作日益普遍,一些省份相應成立了專門機構。
其中,廣東省組建了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廣西則組建了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成立這個辦公室,可以讓北部灣經濟區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西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介紹。
重慶則組建了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作為市政府直屬機構。統一管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承擔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管理委員會日常工作。
吉林省商務廳加掛了中朝羅先經濟貿易合作區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掛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在沒有高級別跨區域經濟協作戰略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設立了區域經濟合作局。
近日,中央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已形成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大跨區域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表示,跨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未來區域發展主要著力點,旨在打破行政區劃藩籬,提高產業集聚與關聯度,促進城市間功能互補,降低生產生活成本,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