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時代數據中心的能效管理
能量的邏輯
施耐德電氣全球高級副總裁、APC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大數據’引領的智慧科技時代。‘快速化’、‘大量化’和‘多樣化’作為‘大數據’的顯著特征,從部署速度的實時性,部署量級的規模化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方面對數據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今這個以“澤”(Zettabytes)為衡量數據量的時代,隨著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的可擴展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有數據顯示,在2013年,全球有50%的數據中心邁向云計算。云時代大數據的特征,也使得未來數據中心的規模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施耐德電氣IT事業部大中華區副總裁、數據中心業務總經理曲穎告訴我們,過去一個銀行的數據中心約在500到幾千平方米左右,但是現在,“我們接觸到的越來越多的銀行,都在規劃建設5000到20000平方米的數據中心。據統計,一個20000平方米的數據中心,一年需要耗費20兆瓦的電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萬米數據中心建設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比如內蒙古自治區,這是一個應時而生的變化。”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如何在云時代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中更多地節約能效,積極地面對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控制,對于這些數據中心的所有者而言,既是一個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會是要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
一個大型數據中心在規劃建設之始,居然也要“看風水”。在北京建數據中心,東北風和西北風吹來的方向,決定了數據中心窗戶的朝向。因為要對一個數據中心進行能效管理的話,首先就要盡可能地利用自然冷卻,以減少空調所帶來的耗電量。所謂“風水”,就是在規劃數據中心之初,把是否能夠最大程度利用地理條件帶來的便利放在首要位置上考慮。
曲穎說:“在數據中心里,我們不講節能,而講能效。因為能量是有邏輯的,當我們把能源的邏輯理順,能源效率得到提高后,不僅達到了節能的目的,還使數據中心變得更可靠、更優化了。”
數據中心基因的作用
大數據時代,數據庫的內容不僅海量,而且結構也發生了極大變化。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涌入,不僅對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帶來壓力,也使數據中心管理平臺從“設備級監控”、“被動級管理”、“主動級管理”、“自動化管理”逐步向“智能化管理”邁進。同時,數據中心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可能是幾千平米。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已經突破了一萬,甚至幾萬平方米。這在能效管理與建設規劃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黃陳宏進一步提出數據中心的“基因”一說,他認為數據中心擁有業務基因和技術基因,“要讓我們的數據中心能夠跟上云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需依靠數據中心的‘基因’。”
國內的通信運營商在全國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個規模不一的基站,如果要把這些基站進行智能化整合,應該怎么做?
曲穎說:“這就要求我們對數據中心的‘基因’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如果將企業、或是一個智能機構比作成是一個生命體,那么它的特點由其基因來決定。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特征使得數據中心有著不同的特質。舉個例子,如何滿足客戶在兩周之內要完成移入一萬片刀片服務器的要求,這就需要你能夠掌握數據中心的基因密碼,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快速重組。通信企業在并購后,存在不同組織結構下的IT設施如何進行更有效整合的問題。這對于數據中心的建設與運行,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這個時候,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這些IT設施的“基因”,并進行重組,才有可能達成目的,組合成一個全新模式。”
事實上,在數據中心的規劃、建設過程中,也無時不刻需要考慮到“基因”問題。在能效管理環節,“基因”更是關鍵點。據了解,在北京上地的IBM數據中心項目中,施耐德通過重組基因的方式,復制優質基因,幫IBM實現了PUE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