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未來城市能源發展展望
企業發展的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集聚經濟促使了城市的誕生、發展,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規劃與市場主體這兩者共同選擇的結果。未來,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功能的持續完善以及交通系統的持續優化,城市的“去中心化”將漸成趨勢,城市空間布局將由“單中心”向“多中心”演變。“去中心化”的城市不斷呼喚能源發展的“去中心化”,為適應城市空間布局的新變化,能源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將更為復雜。
一、“去中心化”的城市
企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塑造了城市的“雛形”,集聚經濟則造就了真正的城市。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單中心”的城市里,集聚不經濟的現象也隨著城市的擴張不斷增多,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持續上升,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斷降低,城市整體的生產效率逐漸下降。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城市副中心的產生就是非常必要的,當城市副中心形成后,“職住分離”的問題將得到很好的解決,居民的平均交通成本將會大幅度下降,交通擁堵的現象也會得到較好的改善,大城市病逐漸緩解,城市生產效率逐步提升。
當前,我國的一線城市以及大部分二線城市均由“單中心”結構向“多中心”結構持續演化。如按照規劃,北京的通州將建設成多功能、綜合性的城市副中心;上海則一直是“多中心”發展的實踐者,浦東的發展被認為是城市空間格局調整的一個成功案例;廣州則將逐步形成“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區、三個副中心”的網絡型城市空間結構;深圳將在西部現有的“福田—羅湖”“南山—前海—寶安”的基礎上,實施“東進計劃”,在東部新建第三個經濟中心。總的來看,當“單中心”城市發展、擴張到一定階段,人口、產業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多中心”重要空間形態的城市將逐步形成。
二、“去中心化”的能源
能源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投入要素,傳統“單中心”城市發展模式下,城市能源消費經歷了以“以散燒煤為主的分散式化石能源消費”向“多種能源互補的集中受入式消費”的過渡。在這一轉換過程中,電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跨區輸電網的持續發展,城區配電網的不斷完備,可供消費的清潔能源占比快速增長,城市生產和生活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空氣污染狀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未來,伴隨著城市發展的“去中心化”,城市產業外遷要求能源流向“去中心化”,具體來看:
能源供應方式逐步由單中心“集中受入式消費”過渡到多中心“集中受入與分布供應并存式消費”。其中能源的集中式受入是城市能源供應的主體,主要考慮我國規模較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地區,能源消費量大且集中,而能源資源稟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區,市場與能源資源稟賦空間倒掛。但能源集中式受入的靈活性不強,很難滿足城市空間結構在由“單中心”向“多中心”過程中對能源供應的多樣化需求。城市副中心的產業發展往往更加強調低碳、環保和智能,分布式能源則具有規模小、靈活性強、清潔低碳等特點,更加契合城市副中心的發展需要,通過不同循環的有機整合可以在滿足用戶能源需求的同時實現能量的綜合梯級利用,并可克服冷能和熱能無法遠距離傳輸的困難。
此外,考慮到“多中心”城市的生產關系更為復雜,城市各“子中心”之間既需要考慮自身產業體系完備、職住平衡等問題,又需要考慮各“子中心”之間的產業體系分工、城市功能定位等新現象,城市各“子中心”之間的要素流動將更加頻繁,信息流通更加充分,生產組織逐漸向“小型化”“智能化”過渡。這對能源系統的智能化水平、靈活性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能源品種(煤、油、氣、電等)橫向的互補性、縱向的(能源、電網、油氣輸配、儲能等)協調性需要進一步加強,能源流向將逐漸雙向互動、供需雙方將實現更為充分的實時互動。
三、結論
“去中心化”并不意味著沒有“中心”,而是指城市發展將由“單中心”轉向“多中心”。城市的多個“中心”之間優勢互補、產業互動,這就要求能源行業的供應靈活水平大幅提升,分布式能源將快速增長,城市能源網需要更加堅強、更加智能。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