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南明區治安防控樣本:手機不知何時丟,用大數據也能破案
《貴陽日報》2018年1月29日特別報道版截圖。
提前踩點選擇作案地點、迂回路線躲避監控探頭、不斷變換衣著擾亂視線……今年1月初,一名有著極高反偵查意識的嫌疑人在花果園以密集的人流作為掩護盜竊路人手機。雖然面臨被盜地點不清、可疑人員不清、被盜過程不清、目擊者不清等不利因素,但南明公安分局民警通過借助大數據手段很快就將嫌疑人成功抓獲。
花果園派出所情指中心。
隨著貴陽警方大數據建設步入高速發展“快車道”,大數據已經成為打擊違法犯罪的新利器。不過,仍有一些自恃作案手法“高明”的犯罪分子,將“黑手”伸向群眾。
今年1月初,兩名年輕女子步行至南明區花果園購物中心附近時,其中一人放在大衣口袋中的手機不翼而飛。兩人撥通報警電話后,南明公安分局網格接處警大隊一中隊民警隨即趕到現場。
“我也不知道手機到底是什么時候不見的。”面對民警的詢問,受害人幾乎一無所知。花果園購物中心附近日均人流量高達數十萬之多,加之被盜地點不清、可疑人員不清、被盜過程不清、目擊者不清等不利因素,為案件的偵辦帶來了重重障礙。
現場民警簡單詢問后,立即使用手持終端將收集到的信息上傳,并調取路段監控。通過大數據分析比對后,嫌疑人最終露出了馬腳。
民警展示塊數據+移動應用平臺。
“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新的打擊手段,而且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原來很多碎片化的信息,通過大數據有機聯系到了一起,我們也能夠以一種新的視角去思考如何破案。”南明公安分局網格接處警大隊一中隊中隊長彭黔川說,南明區絕大部分人流密集處及公共場所都安裝了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監控探頭,將人臉圖像數據收集后,便可以為偵查工作提供一定的數據基礎,實現“人過留像、留特征、留軌跡”。
按照“打破警種壁壘,情報指導巡邏打擊”的工作要求,民警在南明公安分局情報研判中心及花果園派出所情報研判室的幫助下,很快就在犯罪嫌疑人身份、細節特征、活動軌跡的分析方面獲得突破。雖然有著人流作為掩護,而且作案過程只有幾秒鐘,犯罪嫌疑人鐘某依舊浮現在了民警眼前。
至此,案件正式進入抓捕階段,一方面,借助數據分析,民警在鐘某再次作案可能性較高的地點和時段,加強了巡邏力量;另一方面,借助監控探頭建立起來的視頻巡邏也在重點區域內悄悄展開。經過不同警種之間相互配合,位于花果園金融街的一處監控探頭最終成功捕獲了鐘某的活動信息,而鐘某也在一單元樓附近被民警抓獲。
嫌疑人鐘某曾有盜竊前科,據其交代,在作案過程中,他每次都會提前進行踩點,想好逃跑路線,對于作案地點也是反復選擇,并不斷變換衣著、住處等來擾亂民警視線,自以為天衣無縫,但沒想到民警還是找上了門。
南明公安分局刑事偵查大隊情報研判中心圖偵室民警在研判警情。
據了解,近兩年,在市局黨委“1461”總體布局下,南明公安分局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改革引領,按照拓展數據來源、挖掘數據價值、創新數據應用、服務社會治理的工作思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打通部門警種之間、內外網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資源共享。
針對社會治安新情況,南明公安分局把大數據作為“破題”的關鍵,創新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強大的社會面前端感知網絡,通過人臉識別、萬物互聯、智慧門禁等精準服務,向科技要警力。同時,通過與后臺大數據實時碰撞比對,實現社會要素“全向數據采集、全網數據通行”,有效擠壓了違法犯罪的空間,提升了對各類風險的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和水平,從“汗水警務”向“智慧警務”邁進。
“如此的辦案效率和準確度在過去很難想象,借助大數據手段,相信南明的治安環境會越來越好。”彭黔川如是說。
■亮點點擊
民警“刷臉”通過門禁系統。
進門刷“臉卡” 居民更有安全感
近年來,南明區絕大部分社區都安裝了“會認人”的“鐵將軍”。這套門禁系統不僅免去了居民用鑰匙或輸密碼解鎖的繁瑣,而且為警方預防和打擊犯罪提供了新渠道。
門禁系統通過自流程抓取的人員信息、開關門影像及出入軌跡等,形成從小區公共出入口到單元樓棟公共出入口的人、車、軌跡活動管理,完善社區治安防控“地網”建設,形成無死角、全覆蓋的立體化防控網格,為警方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由此帶來的是,案件數量的下降和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的提升。
“曾經,我們小區沒有物管,是一個‘敞風’小區。現如今,進入小區單元樓都要刷‘臉卡’,陌生人根本進不來。”金地小區居民陳先生說,進入單元樓時,只要在攝像頭前站幾秒鐘,門就自動開了,在方便的同時也消除了安全隱患,治安好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