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操-欧美日韩91-欧美日韩99-欧美日韩ay在线观看-xxxx色-xxxx视频在线

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關鍵技術

2018-10-24 10:35:50 北極星輸配電網  點擊量: 評論 (0)
近日山西省發布《關于發布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的通知》,其中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中包括電網技術、風電、新能源等,下面為電網技術——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關鍵技術內容:

近日山西省發布《關于發布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的通知》,其中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中包括電網技術、風電、新能源等,下面為電網技術——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關鍵技術內容:

項目5: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解決分布式電源直流并網及大數據中心等典型直流負荷高效配電問題,突破中低壓交直流配用電系統關鍵技術瓶頸,攻克多電壓等級交直流配用電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難題,填補山西在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領域的空白,帶動大數據中心、直流配電關鍵運行設備及保護系統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研究內容:研究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交直流配用電系統電壓等級序列及典型供用電模式;研發滿足中低壓交直流配用電系統要求的直流斷路器、數據測試計量和傳輸、交直流變換裝置等關鍵設備;研究多換流器并網及多電壓等級交直流配用電系統的優化運行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統;研究多電壓等級交直流配用電系統保護方法與關鍵技術;開展技術集成化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交直流變換裝置額定電壓不小于10kV,容量不小于100kW;直流斷路器額定電壓不小于10kV,開斷電流不小于1kA;示范工程應至少包含中壓(10kV或以上)和低壓兩個直流電壓等級,電壓允許偏差控制在±10%,直流容量不小于100kW;交直流配電網供電可靠性大于99%;降低配電網損耗5%以上。

關于發布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總體部署和省政府重點工作安排,為全面提升我省能源革命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扎實落實《山西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實施方案》,依據《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管理辦法》(晉政辦發[2017]160號)相關要求,現將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申報指南予以公布,請積極組織項目申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要求

1、項目申報單位須為山西省行政區域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包括中央駐晉企事業單位);有穩定、高素質的研究和管理團隊,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技術基礎和設備條件;有配套資金保障和良好的信譽;有與國內外優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合作的基礎。

2、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必須是項目承擔單位或合作單位的在職、在崗或在聘人員,未有在研的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課題)。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應屬于國內外本技術領域高層次專家,并具有完成項目所需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具有組織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的成功經驗,能將主要精力用于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組織、協調與研究。課題負責人應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

3、項目承擔單位是重大專項執行的責任主體,實行法人管理責任制。項目實行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負責制,課題由課題負責人負責。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享有技術路線決策權、科研計劃執行權、科研人員聘用權、經費支配權等科研自主權,并對經費使用的合法性、真實性負責。項目承擔單位應切實履行科研誠信第一責任主體的責任,對項目實施科研誠信作出具體安排。

4、項目研發符合項目指南要求,聚集國內外優勢科技資源,項目單位和團隊有能力完成任務;項目設計合理,示范帶動作用強;具有合理的人才培養及平臺建設計劃;具有良好的產學研合作基礎,可實現產業化或應用轉化目標,優先在我省特別是開發區應用轉化;經費預算合理,配套資金落實有力,組織保障措施到位。

5、申報單位和合作單位、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和課題負責人信譽良好,無不良誠信記錄。項目單位近3年未發生重大環保污染等惡劣影響事件。

6、所有申報材料的填寫均應客觀、真實,凡有弄虛作假、虛夸、偽造等行為,一經查實,項目主持人及相關項目單位將列入科研誠信記錄,承擔一切后果。

二、注意事項

1、國內協作費依據合作協議預算,合計總額不得超過到賬經費的50%。以解決產業化重大關鍵技術為主的項目,除省級財政資助外,參與項目(課題)實施單位的各類配套資金總額一般不低于總經費的60%。

2、項目申報請認真查閱并嚴格按照《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管理辦法》(晉政辦發[2017]160號)、《山西省科研項目經費和科技活動經費管理辦法》(晉政辦發[2016]76號)、《山西省科研項目經費和科技活動經費管理辦法補充規定》(晉政辦發[2017]79號)、《山西省科技計劃項目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晉科計發[2013]4號)等相關規定執行。

3、項目申報單位提前準備20分鐘左右的PPT匯報材料,作為項目答辯時使用。進入答辯環節項目,屆時會電話通知,不再預留準備PPT的時間。

三、申報材料

1、《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申報書(即可行性研究報告)》;

2、《山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預算申報書》;

3、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證;

4、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和課題負責人職稱證明;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曾成功組織國家或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的證明材料;項目主持人(即首席專家)在職、在崗或在聘證明(項目單位需提供項目主持人授權證明,在聘證明需明確受聘期限);

5、項目單位應提供與申報項目相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協議,知識產權約定。協議有效期限能滿足項目實施;

6、項目申報單位和課題承擔單位既往業績證明,以及相關內部控制、科研組織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

7、項目申報單位及合作單位近兩年財務報表(高等院校或特殊類型單位除外)。有配套資金要求和產業化(或示范)任務的項目單位或合作單位應提供配套資金相關證明及配套資金承諾書;

8、科技查新報告及其它相關證明材料或文件等。如有市級以上政府(部門)相關批復文件、相關行業或產業的準入證明材料可一并提交。

四、申報受理程序、時間

項目申報需經網絡申報并提交書面申報材料。

網絡申報通過“山西省科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系統)”(網址:http://www.sx12396.com)進行,請于2018年11月20日18:00前完成申報。網絡申報相關事項請參考網絡申報系統使用說明。

網絡申報成功后,申報單位將生成的書面申報材料用A4紙雙面打印、按順序將申報材料和相關附件簡裝成冊(《山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預算申報書》單獨裝訂)一式七份按要求簽字蓋章后報送至項目申報組織單位,由組織單位對申報材料審核、簽字蓋章后集中報送山西省科技交流中心,項目組織單位出具所推薦申報項目清單(電子版一份,紙質版加蓋公章一式兩份)。紙質材料申報請于2018年11月20日18:00前完成。

同一單位只能通過一個項目組織單位進行申報,同一單位研究內容相同或相近的項目不得重復、多頭申報。不受理涉及國家秘密的項目。

紙質材料受理地點:山西省科技交流中心(太原市桃園北路92號新聞大樓508房間)

五、服務電話

紙質材料受理:王 玉 0351-2023289

網絡申報咨詢:山西省自動化研究所 0351-7223964

項目申報咨詢:山西省科技廳重大辦 張文廣、高 濤

0351-2029629

經費預算咨詢:山西省科技廳資源處 武衛華

0351-4031641

項目申報過程中,如有特殊情況或建議,請及時提出申請或與工作人員聯系。

附件: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

山西省科學技術廳

2018年10月22日

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指南

本批項目指南涉及能源革命、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物產業(藥食同源道地中藥材功能食品)等4個產業,共計36項。其中能源革命產業18項,新材料產業6項、高端裝備制造產業11項、生物產業1項。其中具有“備注”的項目,項目申報名稱應根據實際內容確定。

一、能源革命產業(18項)

(一)煤層氣領域(3項)

項目1:煤層氣低產井成因機制及增產改造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揭示山西省不同礦區已投產的煤層氣井低產原因及其影響因素,因地制宜研發出煤層氣低產井的有效改造增產技術,實現山西省煤層氣低產井產量大幅度提升。

研究內容:分析煤層氣開發地質和工程因素對煤層氣井產量的影響,揭示低產井的形成機制;開展煤儲層動態規律及控制機理研究;探索提高煤層解吸速度、擴散速度新型儲層改造技術、高效造縫壓裂技術及防煤粉的排采控制工藝等增產提效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形成低產井增產改造技術,在低產井區域重點改造一個井組(5口井),改造后煤層氣井單井日產量平均提升300 m3以上。0-300 m3的低產井改造后日產量500 m3以上,300-500 m3的低產井改造后日產量800 m3以上。

項目2:構造煤區煤層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技術

研究目標:揭示構造煤解吸、產出規律,形成構造煤區煤層鉆孔成孔封孔及增透、高效抽采技術體系,最終實現構造煤區煤層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利用。

研究內容:開展構造煤區煤儲層特征及解吸和產出規律研究;研發構造煤區煤層鉆孔成孔及封孔、煤礦瓦斯增透和井下瓦斯智能化抽采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形成構造煤區煤層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技術,構造煤礦區抽采期內煤層鉆孔平均瓦斯抽采濃度大于30%,井下鉆孔日抽采量比井下增透前平均提升2倍以上。

項目3:煤層氣高效合成金剛石等高值利用產業化示范

研究目標: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山西煤炭產業轉型要求,結合我省資源特色,探索煤層氣高附加值產業化利用新路徑,建立煤層氣高效合成金剛石等高值化產品生產線。以金剛石為例,建成年產百萬克拉的煤層氣合成金剛石生產示范區,形成滿足機械、電子、航空航天、國防軍工及核工業等領域應用要求的系列金剛石產品,基本實現金剛石原材料及產品的自給自足,提升我國金剛石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研究內容:研發煤層氣高效合成金剛石產業化生產專用核心設備;攻克大面積(直徑≥150 mm)多晶金剛石膜的關鍵生產技術;攻克克拉級單晶金剛石的關鍵生產技術;研發出煤層氣等離子體輔助催化制氫技術,設計制造模塊化裝置;開發煤層氣合成金剛石尾氣負壓回收系統;開發并形成金剛石系列深加工產品。

考核指標:建立包括煤層氣發電、煤層氣提純、煤層氣制氫、金剛石生產、反應尾氣回收利用等系統組成的完整的煤層氣合成金剛石生產線,提供相對完善的大面積多晶(直徑≥150 mm)金剛石及克拉級單晶金剛石生產技術方案;年產低、中、高品級金剛石100萬克拉左右,年消耗煤層氣1000萬立方米以上,煤層氣利用率>90%,減少CO2排放量80%;形成系列金剛石深加工產品,基本滿足我國相關應用需求。

(二)新能源領域(9項)

項目1:低成本高效率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

項目目標:依托我省我豐富的氫能資源,開展低成本、高能效氫燃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發,通過與國內外重點企業合作,實現氫燃料電池系統產業化應用示范目標。解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性能、壽命、成本等關鍵問題,并實現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示范運行和推廣應用。相關技術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引領山西省氫能產業鏈的發展,并建設山西省氫燃料電池聯合研究中心。

研究內容:高穩定、低成本的低貴金屬/非貴金屬催化劑的制備;高性能質子交換膜材料規模化制備技術及膜電極長壽命周期設計技術;高性能、低成本的電極材料研發及規模化制備技術;高一致性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系統的水、氣、熱管理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系統集成技術及控制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狀態監測、故障診斷、智能管理與主動保護技術;高效儲氫材料開發;低成本、高能效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系統工程化放大研究。

考核指標:氫燃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源系統額定輸出功率50~80kW;電堆體積比功率3000W/L以上;鉑用量小于0.5g/kW;使用壽命5000h以上;開發出接近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操作溫度的儲氫材料或技術;完成氫燃料電動汽車的小批量裝車示范推廣(不少于10臺)。

項目2:高比能鋰硫電池關鍵技術及示范

項目目標:開發高性能、長壽命、環境友好、價格低廉型鋰硫電池產品,建成年產6萬Ah/年高能量密度動力型鋰硫電池的示范線,并形成可用于放大工藝軟件包。在山西省形成動力型鋰硫電池的技術創新鏈和產品產業鏈,帶動新能源電池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研究內容:開發高比容量、環境友好、循環性優良的硫電極材料及適配電解液體系;針對鋰“枝晶”問題,通過合金化結構;有機電解液和固液界面設計;固態電解質和金屬鋰負極結構設計等方面研究開發兼具高循環庫倫效率和良好循環穩定性的鋰負極;高負載硫電極以及鋰/硫電池的多空孔結構的碳纖維框架設計與制備;鋰/硫電池安全性改善技術的研究;硫的回收再利用(硫極易升華,簡單的加熱就可以將正極中硫進行回收,未來廢舊鋰硫電池的回收再利用相對簡單,成本低);開發高安全、長壽命、高比能的鋰/硫動力電池系統,并進行成組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單體電池比能量≥400 Wh/Kg,循環壽命100%放電深度(DOD)時大于400次,倍率特性5C時放電能量達到0.2 C時的60%,進行可靠性、熱安全與功能安全等評估車載工況(汽車運行工況是指汽車運輸行駛過程中的工作狀況,按照我國的測試標準GB/T18368—2005《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和續駛里程試驗方法》和QC/T743—2006《電動汽車用鋰離子蓄電池》)示范驗證。

項目3: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生產技術

項目目標:通過本項目研究獲得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關鍵技術和再生利用的關鍵技術,實現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產業化,實現廢舊動力電池的再生產業化運行,滿足華北及京津冀地區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需求,在山西乃至華北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閉環。建設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山西省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程中心。

研究內容:退役動力電池的安全拆解工藝;退役動力電池模組的壽命評估和預測;退役動力電池模組的組配工藝優化;梯次利用產品的檢測體系建立和產品認證研究;電池單體的安全分解工藝和設備研究;電解液無分解回收再利用研究;電池組件的全分離和回收體系建立;各類活性物質的再生利用工藝;再生工藝三廢環保工藝體系的建立。

考核指標:建立退役動力電池拆解安全防范體系標準(草案);建立退役動力電池模組的壽命評估和預測規程(草案);建設退役動力電池模組重組工藝示范線(500 kg/天,活性物質、電解液及輔件回收率滿足或超過國家規定要求>95%),實現電池全回收,安全環保工藝滿足國家標準要求。

項目4:純電動乘用車用高比能量電芯及電池系統研發與產業化

項目目標:開展純電動乘用車用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電池技術研發并實現產業化,大幅度提高山西省在新能源產業方面的產業規模。實現單個企業2 GWh以上的產量,配套2-4家乘用車車企,滿足5萬臺整車使用。通過核心企業帶動作用,形成上游原材料產業聚集區,推動下游整車企業技術升級,推動山西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在全國的前列。

研究內容: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體系與電極多維度系統化構建;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電極系統設計;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一致性、單體及模塊產業化技術研究;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PACK一體化設計開發技術;建成電池系統規模化生產線,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池系統產品。

考核指標: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300 Wh/kg;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池模塊和系統產品,電池壽命初期循環1600次后電池容量不低于常溫放電容量的80%,安全性及各項性能指標達到行業動力電池指標要求;可靠性滿足整車集成要求,安全性、電磁兼容性滿足國家標準或規范。

項目5: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解決分布式電源直流并網及大數據中心等典型直流負荷高效配電問題,突破中低壓交直流配用電系統關鍵技術瓶頸,攻克多電壓等級交直流配用電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難題,填補山西在中低壓交直流配電網領域的空白,帶動大數據中心、直流配電關鍵運行設備及保護系統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研究內容:研究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交直流配用電系統電壓等級序列及典型供用電模式;研發滿足中低壓交直流配用電系統要求的直流斷路器、數據測試計量和傳輸、交直流變換裝置等關鍵設備;研究多換流器并網及多電壓等級交直流配用電系統的優化運行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統;研究多電壓等級交直流配用電系統保護方法與關鍵技術;開展技術集成化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交直流變換裝置額定電壓不小于10kV,容量不小于100kW;直流斷路器額定電壓不小于10kV,開斷電流不小于1kA;示范工程應至少包含中壓(10kV或以上)和低壓兩個直流電壓等級,電壓允許偏差控制在±10%,直流容量不小于100kW;交直流配電網供電可靠性大于99%;降低配電網損耗5%以上。

項目6: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

研究目標:研究開發國際領先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建立8MW海上風電機組工程示范,引領我國大兆瓦海上風機開發。

研究內容:研發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整機設計技術;葉片聯合開發和載荷計算技術;緊湊型性傳動鏈研究;研究風電增速齒輪箱設計、制造、熱處理及試驗平臺等關鍵技術;研究大功率永磁風力發電機的設計制造等關鍵技術;主軸承、變槳偏航系統及關鍵零部件應用研究及鑄鍛件等關鍵結構件研究;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塔筒設計研究;機組及部件的運輸、海上風機的安裝調試工藝;海上風電機組載荷特點分析以及對機組功率曲線、固有頻率及塔筒根部動態應力測試。

考核指標: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功率8MW,設計使用壽命25年,工作環境溫度-10℃-+40℃,滿足海上鹽霧工作環境;完成機組設計評估認證;建設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示范工程。

項目7:風電機組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

研究目標:完成風電機組智能化測量,實現發電效能提升,掌握載荷智能控制、風電機組電網友好性控制等關鍵技術,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建設示范工程,裝機容量50MW的風電場,預期可增加直接經濟效益約300萬元/年。

研究內容:研究風電機組智能化測量技術,包括整機振動模態測量、整機載荷測量以及齒輪箱和主軸承載荷、激光雷達測風、葉片變形測量等;研究風電機組智能發電性能提升技術;研究風電機組智能載荷管理技術,提供機組的風能利用效率;研究風電機組電網友好性控制技術,包括故障穿越(低電壓、高電壓)、次同步振蕩抑制、電壓頻率可調控等。

考核指標:開發智能化風電機組激光測風雷達,探測距離10m~200m,風速測量范圍±70m/s,風速測量精度≤0.1m/s;開發在線振動模態監測及載荷測量設備,采樣精度不低于16bit,采集通道不小于16路,采樣頻率不低于64kHz,載荷測試精度滿足0.1mV/με;開發風電機組次同步振蕩抑制器,可抑制頻率在95%基頻以下的次同步振蕩,次同步諧波抑制率達95%;開發智能控制系統,預期提升發電量5%以上,降低風電機組關鍵零部件載荷5%~10%;建設示范工程,實現產業化。

項目8:數字化光伏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開發

研究目標:建立一套適合于光伏制造企業的軟硬件結合的智能制造系統,從數據收集、處理,到相應的管理機制,將各個結點模塊化,使之可在整個行業推廣應用。提升我省光伏制造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研究內容:從人、機、料、法、環等方面進行數據采集傳感器網絡的技術開發;相關生產大數據的采集存儲技術開發;中央大數據處理系統的搭建;確定影響生產過程的質量因子種類及各因子間的水平大小;質量因子分析數據模型的構建;數據庫的建立和計算軟件的優化應用。分析多變量相互依賴關系、研究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及數據和變量的消減技術,實現工程化應用。

考核指標:新增數據采集點50個以上;建立獨立的數據存儲系統;開發專用的數據分析系統;建立適合光伏制造企業的DOE模式,減少實驗成本20%以上;關鍵工藝步驟全部實現SPC控制;提高工序過程能力穩定性,CPK指數提升至1.33;在技術開發項目中全部應用FMEA方式,在事故處理中全部應用8D模式;設備OEE達到85%以上;建設省部級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業一家。

項目9: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用導電材料

研究目標:通過開發出與同期進口技術水平相當的產品,替代進口,逐步占領國內市場,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同時,開發目前行業廣泛應用的貴金屬的替代材料,以期降低光伏用導電材料的成本。將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導電材料采購成本降低10%以上。

研究內容:研究貴金屬替代新材料的工藝理論;探索高均一度的可重復、可靠的導體材料制備技術;開發鉛系玻璃中鉛元素的替代材料;研究無鉛玻璃體的制備技術;研究環境友好、印刷性能優良的有機載體制備技術;燒結過程中金屬半導體接觸的機理研究;低表面態太陽能電池燒結工藝開發。

考核指標:量產產線一次印刷厚度:28-45μm;漿料固含量:91.00±1.0%;第四次透網細度:≤10μm;粘度:50-140kcps(1RPM,25°C);焊接拉力:≥3N;量產太陽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大于等于22%;形成年產30噸導電漿料的產能。

(三)新能源汽車領域(1項)

項目1:中重卡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整車集成技術

研究目標:整合國內優秀的氫燃料電堆資源,完成中重卡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開發應用,具備國內先進水平,實現氫燃料電池中重卡產業化,建成與技術要求相匹配的自動化生產線,促進地區氫燃料汽車產業鏈落地。

研究內容:研究中重卡汽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匹配、能量管理、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技術;研究燃料電池系統安全控制技術、整車綜合熱管理技術;研究燃料電池中重卡汽車整車優化設計和集成技術;開展燃料電池中重卡汽車動力系統與整車工程化開發;建立中重卡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技術平臺,開展中重卡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裝車示范運行。

考核指標: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35kW,低溫啟動≤-20℃,裝車使用壽命≥5000h(實車測試≥1000h,根據系統實測數據測算壽命)。研發燃料電池系統的防燃防爆裝置,準確判別燃料電池系統發生熱失控的臨界條件,熱失控探測時間≤1秒,控制整車燃燒爆炸風險。開展整車優化匹配,實現0-50km/h加速時間≤20秒,最大爬坡度≥20%。研發氫燃料電池進氣系統、整車結構、能量回收等多領域協同技術,實現氫耗≤8.0kg/100km(工況法),續駛里程≥400km(40km/h等速工況法),30分鐘最高車速≥80km/h。開展小批量示范運行,實現裝車應用不低于5輛。

(四)煤機裝備領域(2項)

項目1:煤礦數字化綜采裝備關鍵技術系統集成及示范

研究目標:研究開發國際先進的煤礦數字化綜采裝備與系統,建立煤礦數字化綜采裝備與系統示范工程,保持我省煤機裝備開發水平的國內領先地位。

研究內容:構建綜采裝備數字化模型及實時數據驅動的綜采工作面生產過程虛擬現實系統;研究綜采成套裝備生產過程時空運動學、動力學行為以及工作面直線度智能控制;研發綜采裝備智能感知技術及機載數字化傳感器,機載數字化傳感網絡;研發采煤機精準定姿定位、截割高度、推進路徑等自適應調控關鍵技術與數字化系統;研發刮板輸送機傳動鏈新型智能限矩技術與裝置、智能型鏈環;研發液壓支架與圍巖耦合狀態自適應調節、液壓支架群直線度調節、高壓大流量高水基比例控制等智能化技術與數字化控制系統;研發綜采工作面“人—機—環境”物聯網技術與系統、綜采成套裝備協同調控等關鍵技術與系統;研發基于云平臺的數據挖掘技術與遠程故障診斷、頂板運動狀態預測、瓦斯及煤塵風險評估及預測等技術與系統。

考核指標:采煤機實現智能調高,誤差小于±5cm;工作面直線度智能控制精度小于±5cm;刮板輸送機安全保護限矩響應時間不大于10ms;數字化協同控制降低割煤循環時間不少于5%;傳感器具有故障自診斷和信息交互功能,功耗不大于100mW;物聯網交互服務平臺數據更新時間不大于1s;異常信息上報到控制中心時間不大于20s;遠程診斷接入并發數大于1000路,響應時間小于10s。建設應用示范工程不少于1項。

項目2:數字化綜合掘進系統集成及示范

研究目標:研究綜掘工作面循環交替支撐掘進支護工藝和掘進智能控制技術,實現掘進系統集成化、掘錨作業平行化、掘進工作面少人化作業,實現井巷掘進安全高效綠色生產,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煤炭資源的需求。

研究內容:研究綜掘工作面掘錨分離和掘、支、錨、運同步作業工藝;研究交替臨時支護、頂板壓力智能監測與自動補液技術;研究掘進機智能截割控制、支護裝備智能搬運、健康診斷等關鍵技術;研究綜掘工作面裝備數字控制、無線網絡通訊和空間三維掃描可視化技術;在煤礦掘進工作面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掘錨分離、平行作業;定位精度≤2cm,測量距離≥100m,糾偏精度(偏離設計中線誤差)≤±5cm,智能截割邊界控制誤差≤10cm,掘進效率提高30%。

(五)節能環保領域(3項)

項目1:節能型煙羽消除的煙氣深度凈化技術

研究目標:研究煙羽及其污染物耦合脫除的換熱吸附關鍵技術;開發高效煙氣換熱裝備;建設300MW發電機組煙氣脫白示范項目;制定山西省煙氣脫白標準。

研究內容:煙氣凝變高性能換熱技術及其裝備研制,集成對流換熱、相變換熱、吸附換熱等理論,設計高效新型換熱器;基于煙氣凝變的SO3、PM10和熔解鹽等污染物控制策略;新型高效換熱器積灰腐蝕控制技術;煙氣脫白監測監控技術;建設300MW發電機組濕煙羽消除示范工程。

考核指標:研制高效煙氣換熱器,換熱系數提高20%以上;建設300MW發電機組等級以上的濕煙羽消除示范工程;節水率大于70%;在SO2、NOX和粉塵超低排放基礎上,SO3、PM10和熔解鹽等污染物減少50%以上;制定適合山西環境的煙氣脫白標準。

項目2:粉煤中溫快速床燃燒技術及示范

研究目標:研究開發國際領先系列粉煤中溫快速床鍋爐,建立粉煤中溫快速床示范工程,保持我省循環流化床鍋爐開發水平的國內領先地位。

研究內容:研制粉煤快速床鍋爐關鍵部件,如碎煤機、篩分機、高效分離器等關鍵設備;建立粉煤快速床鍋爐設計導則;分析快速床燃燒條件下污染物生成規律,開發爐內高效脫硫和低氮燃燒技術,研發深度凈化技術;建設粉煤快速床鍋爐技術工程示范并創建粉煤快速床鍋爐運行技術。

考核指標:開發發電容量為6~200MW和供熱容量為28~232MW的系列粉煤快速床鍋爐,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在燃用劣質煤條件下260t/h等級粉煤快速床鍋爐效率大于90%;燃料制備系統廠用電率不超過0.3%;鍋爐原始NOx排放低于50mg/m3,SO2低于35mg/m3,鈣硫摩爾比小于2。

項目3:煤、焦特性與高爐冶煉匹配技術及工程示范

研究目標:開發山西焦煤獨特性指標體系,提出不同規格高爐適用焦炭本質質量指標,完成適應不同規格高爐焦炭生產工程示范和專有配煤系統示范,引導焦化企業正確使用煉焦煤資源,引導鋼鐵企業使用適宜質量焦炭,有效降低焦炭、鋼鐵企業生產成本。

研究內容:山西焦煤及各類煤細化分類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焦炭在不同規格高爐環境下的應用模擬;山西焦煤焦炭質量與焦炭冶煉性能預測系統開發;適應于不同規格高爐用焦炭本質質量的專有配煤系統開發。

考核指標:建立1-2個山西焦煤煉焦煤獨特性評價指標;建立1個不同規格高爐用焦炭的模擬模型和質量評價體系;建立1套適用于高爐用焦炭本質質量的配煤系統及焦炭產品多元化調整方法;完成1個煤、焦特性與高爐冶煉匹配工程示范。

二、新材料產業(6項)

(一)特殊領域用高性能鋼鐵材料領域(2項)

項目1:高性能不銹鋼及鎳基合金材料

研究目標:瞄準國際不銹鋼領域發展方向,圍繞資源節約型不銹鋼、特殊領域用高性能和高功能性不銹鋼材料技術前沿,以滿足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需求為目標,開展材料基礎研究、材料應用研究和制備技術研究,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批量應用與示范。

研究內容:圍繞合金設計優化、耐腐蝕機理、功能化機理、多因素協同作用及對組織性能影響等;與用戶需求和服役環境相關的應力腐蝕、焊接等,重點研究開發石化用高耐蝕高強度高鉬奧氏體不銹鋼、油氣開采領域用耐蝕不銹鋼、熱核聚變堆用不銹鋼、生物醫學與高性能醫療器械用不銹鋼、電子領域用高品質無磁不銹鋼、太陽能發電領域用不銹鋼、城市地下管廊用不銹鋼、高速列車車體用不銹鋼、石化行業用鎳基合金等高性能材料。

考核指標:突破高性能不銹鋼及鎳基合金材料產業化過程中技術瓶頸,掌握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關鍵制造及應用共性技術,包括生產工藝規范和產品標準,產品滿足服役環境下的使用要求,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批量應用與示范。

備注:本項目未設置具體技術指標。鼓勵省內外研發力量與我省產業單位聯合開展相關領域應用研究。項目申報時,需明確研究成果和產品種類,制定相應產業化目標和相應技術考核指標。經專家評審等程序,根據申報項目情況,遴選適合我省相關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

項目2:高性能特殊鋼材料

研究目標:為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圍繞能源用鋼、汽車與軌道交通、船舶、建筑及機械制造用鋼等領域,以“低成本、高效率、生態型、高性能”為目標,著力研究解決制約產業升級的共性及關鍵技術瓶頸,引導用戶使用強度更高、壽命更長、綜合性能更好的高性能特殊鋼材料,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規模化應用與示范。

研究內容:圍繞合金設計優化、多項組織控制、強韌化機理等;高潔凈度冶煉、無偏析凝固控制和無開裂熱加工等,重點研究開發水輪發電機用系列熱軋磁軛和磁極鋼、油汽開采用高強高耐蝕無磁鉆具用鋼、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硅鋼、低溫高壓服役條件下高強度管線用鋼、低成本液化天然氣儲罐用超低溫鋼、苛刻環境下高速輪軸用鋼、軌道交通用高強韌高耐蝕耐候鋼、高效節能配電變壓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鋼、煤礦刮板運輸機用耐磨鋼等高性能特殊鋼材料。

考核指標:突破高性能特殊鋼材料產業化過程中技術瓶頸,打造國內頂尖的特殊領域用高性能鋼鐵材料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關鍵制造技術,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規模化應用與示范。

備注:本項目未設置具體技術指標。鼓勵省內外研發力量與我省產業單位聯合開展相關領域應用研究。項目申報時,需明確研究成果和產品種類,制定相應產業化目標和相應技術考核指標。經專家評審等程序,根據申報項目情況,遴選適合我省相關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

(二)輕質合金領域(2項)

項目1:低成本高純鎂的提純精煉裝備、工藝及產業化示范

研究目標:高純鎂在軍工及貴金屬冶煉中廣泛應用,開展高純鎂的提純精煉技術及設備研發,提高高純鎂錠的質量與技術含量,實現降低生產中廢氣廢渣的排放。建設新型生產線,降低生產中廢氣廢渣的排放,以滿足當前市場對高純鎂的需求。本項目基于鎂錠純度的技術與裝備改進,綜合提升山西省鎂合金及相關產品質量,并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促進山西鎂產業的健康發展。

研究內容:研發全過程高真空提純精煉設備;優化改進高純鎂提純精煉提純工藝,探討溫度、真空度等多因素與高純鎂雜質含量之間關系,實現高純鎂雜質種類與含量的精準控制。建設高純鎂生產的全流程集成優化平臺。

考核指標:

1.研發高純鎂真空提純裝置一套;

2.開發99.99%特純鎂錠精煉工藝,其中雜質含量Si≤0.0035%,Al≤0.002%,Mn≤0.0015%,Fe≤0.0015%,Ni≤0.001%;

3.實現99.98%鎂錠產業化生產,其中雜質含量Si≤0.006%,Al≤0.003%,Mn≤0.003%,Fe≤0.0025%,Ni≤0.0025%。

4.建成出高純鎂生產的全流程集成優化平臺

5.建立低成本高純鎂的提純精煉裝備、工藝、應用及其產業化示范基地。

項目2:低成本、高性能鎂合金設計與制備

研究目標:針對鎂合金的應用問題,發展鎂基材料的多尺度設計平臺與應用技術,開展低成本、高性能鎂合金設計與制備,開發出具有高強、高模量、耐熱等性能的新型高性能鎂合金,拓展鎂合金的實用性能,促進鎂合金在更多領域中應用。

研究內容:基于多尺度設計平臺與應用技術,開展高強鑄造鎂合金、高模量鑄造鎂合金、耐熱鎂合金設計與制備技術研究,建立合金中成分、組織與性能之間聯系,發展低成本、高性能鎂合金設計準則,開發出滿足應用需求的低成本、高性能鑄造鎂合金。

考核指標:

1.低成本高性能鎂合金:不含稀土鑄造鎂合金指標為抗拉強度大于330MPa,延伸率不低于8%;稀土鑄造鎂合金指標為抗拉強度大于350MPa,延伸率不低于5%;

2.高強耐熱鎂合金:要求在250℃,抗拉強度大于240MPa,延伸率大于8%;在250℃/120 MPa條件下,蠕變速率低于1×10-8 s-1;

3.高模量鑄造鎂合金:彈性模量E≥55GPa;抗拉強度大于280MPa,屈服復合強度大于180MPa,延伸率大于3%;

4.建立低成本、高性能鎂合金材料生產和應用示范基地

(三)先進前沿碳材料領域(2項)

項目1:碳纖維復合材料規模化工程應用技術及示范

研究目標:依托山西省碳纖維產業發展基礎,以我省國產碳纖維下游應用為核心,圍繞海洋裝備、民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壓力容器、建筑補強和高壓輸電等領域,開展碳纖維復合材料設計、成型、加工、考核驗證、工程化制備和應用示范,形成4-5類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規模化應用產品和產業化技術工藝包,打造從基礎原料、復合材料到制品構件的碳纖維完整產業鏈,實現我省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競爭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目標。

研究內容:碳纖維復合材料關鍵成型共性技術(如界面控制,經濟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碳纖維多維預制體制造技術(如二維編織物混編、三維編織物等);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型模具的設計和低成本加工技術;碳纖維復合材料基體的合成及調配技術;碳纖維復合材料低成本快速成型制備技術;根據應用需求和具體性能指標,綜合考量原材料本征特性、結構適應性、外形契合度、外觀可視度、成型工藝先進性、應用系統匹配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全要素,建立完善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測試標準,制定成型工藝方案、規范的制備規程,完成復合材料的設計及制備,開發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技術工藝包。

考核指標:突破碳纖維復合材料工程化制備技術,滿足服役環境下的使用要求;完成復合材料設計、成型、加工、考核驗證、工程化制備和應用示范,建立碳纖維復合材料工程化制備標準章程,形成4-5類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規模化應用產品,完成產業化技術工藝包開發。

備注:本項目未設置具體技術指標。鼓勵省內外研發力量與我省產業單位聯合開展相關領域應用研究。項目申報時,需明確研究成果和產品種類,制定相應產業化目標和相應技術考核指標。經專家評審等程序,根據申報項目情況,遴選適合我省相關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

項目2:石墨烯復合材料共性關鍵技術及示范應用

項目目標:以石墨烯的應用為導向,圍繞石墨烯在電子、熱管理、儲能、電磁防護、防腐、潤滑、摩擦、印刷、增材等領域的應用,開展石墨烯及其復合材料結構設計、表界面調控、均質分散等工程化制備和應用示范,形成4-5類規模化應用產品和產業化技術工藝包,建立從石墨烯的低成本高品質開發到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和高端應用的產業雛形。

研究內容:石墨烯復合材料共性技術(如石墨烯的尺寸、粒徑、層數控制等);石墨烯復合材料基體的合成及調配技術;石墨烯復合材料的一體化設計、低成本開發和應用調控技術;根據應用需求綜合考量原材料本征特性、石墨烯在基體中的穩定性及與基體的相容性等(表面功能化和摻雜,表、界面控制及分散等);石墨烯復合材料與外圍構件的結構適應性、外形契合度、外觀可視度、應用系統匹配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全要素;制定石墨烯復合材料工程化制備技術方案和制備規程,開發石墨烯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技術工藝包。

考核指標:突破石墨烯復合材料工程化制備技術,滿足服役環境下的使用要求;完成復合材料設計、制備、考核驗證和應用示范,建立石墨烯復合材料工程化制備標準章程,形成4-5類石墨烯復合材料規模化應用產品;完成產業化技術工藝包開發。

備注:本項目未設置具體技術指標。鼓勵省內外研發力量與我省產業單位聯合開展相關領域應用研究。項目申報時,需明確研究成果和產品種類,制定相應產業化目標和相應技術考核指標。經專家評審等程序,根據申報項目情況,遴選適合我省相關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

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11項)

(一)智能制造領域(6項)

項目1:精密不銹鋼極薄帶智能化生產裝備及生產線

研究目標:通過自主設計研發板形板厚智能控制的二十輥軋機、矯直機智能控制系統、退火工藝智能控制系統、恒張力卷曲智能控制系統及智能化剪切控制系統,重點攻克精密不銹鋼極薄帶(0.02mm—0.1mm)成材率低(20%)的科技難題,最終建立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確控制自執行為特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密不銹鋼極薄帶智能化生產裝備,建設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精密不銹鋼極薄帶智能化生產線。

研究內容:新型二十輥軋機的設計;極薄帶厚度智能感知及控制系統的開發;二十輥軋機板形智能控制系統的開發;極薄帶退火工藝智能控制系統的開發;極薄帶智能化拉矯控制系統及設備的開發;極薄帶恒張力卷曲智能控制系統的開發;精密薄帶智能化剪切控制系統及設備的開發。

考核指標:實現質量精確控制與多工序協調優化;實現精密不銹鋼極薄帶質量信息的全流程在線深度感知與智能控制;實現故障的快速自動檢測、識別和報警,設備故障率小于3%。通過智能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實現跨系統、跨工藝的數據互聯互通,使產品(0.02mm—0.1mm)成材率提高到50%~70%,厚度偏差≤5%,寬度偏差≤5%,毛刺高度≤6%,平直度1-2IU。

項目2:系列化無縫鋼管熱連軋智能生產線及裝備

研究目標:結合我省在無縫鋼管熱連軋生產裝備智能化方面的發展需求,研究熱連軋生產裝備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技術,提升無縫鋼管熱連軋裝備智能化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最終,實現與無縫鋼管熱連軋生產相關的一大批適合山西產業發展的重點高端制造裝備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大大提高相關裝備的生產能力及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我省相關裝備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研究內容:通過工藝技術流程的優化創新,重點針對連軋機組在節能、環保、智能、高效方面加強研究,通過縮短工藝流程,來減少或取消中間補熱,降低能耗;通過變形及工藝技術管理數模的數字化、生產控制、質量檢測等的智能化,達到生產的高效。具體要開發連軋管短流程工藝及裝備技術、生產線工藝參數計算軟件;熱連軋生產關鍵工藝尺寸智能檢測及工模具自動調整技術;高精度、低能耗、低污染智能電液伺服壓下控制技術;鋼管外徑實時智能檢測及高精度控制技術;電液伺服系統及熱連軋設備早期故障快速自動檢測及診斷技術;熱連軋關鍵設備、工模具剩余使用壽命預測及維修決策;熱連軋生產過程全周期跟蹤管理系統。

考核指標:小規格無縫管噸鋼生產成本同現有中大規格相比,不能超過10%,需要通過能耗、金屬消耗、產品精度、工具、人工成本等綜合成本指標來控制。產品精度需滿足或優于各品種國家或國際標準要求。短流程機組要求機組噸鋼投資成本比現有機組降低40%,達到700元/噸鋼,工具費用降低30%,達到50元/噸鋼,電耗降低25%,達到90度/噸鋼。電液伺服壓下控制系統能耗降低30%。通用產品生產效率提高10%、產品成材率提高1%。實現連軋機早期故障的快速自動檢測、定位、識別和報警,準確率>80%;實現軋制工具軋輥、芯棒等的磨損狀態自動識別和判廢。產品質量和性能指標不低于現有連軋機組,完成一條60-14規格和140-273規格短流程機組的生產運行。

項目3: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智能裝備及系統

研究目標:針對我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裝備智能化、工藝與裝備深度融合等難題,通過自主創新,研發核心工藝智能裝備,實現國產化寬禁帶半導體裝備的自主保障和系統集成服務能力,帶動我省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等下游企業的發展,提升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特別是碳化硅(SiC)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使山西省寬禁帶半導體產業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研究內容:突破高溫高真空設計與控制、大尺寸設備高真空密封與控制、坩堝旋轉結構設計與密封、大直徑坩堝中頻加熱與耦合、氣體輸運與混合控制、裝備故障智能預測等關鍵技術,研發大尺寸碳化硅(SiC)單晶生長、高純碳化硅粉料合成、高速大直徑倒角等智能裝備,建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裝備研發及系統集成驗證平臺。

考核指標:碳化硅(SiC)晶片尺寸6英寸;極限真空指標5×10-5Pa、工作真空度5×10-3–8×10-4Pa、漏率5×10-7Pa L/s;最高溫度2400℃;控溫精度±0.5℃;高頻電源功率30 kW;線圈速率0.05–30(mm/h);坩堝旋轉速率0–30轉/分;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產品不良率降低30%以上;碳化硅單晶生長產能1000片/年(單臺裝備)。

項目4:智能化高強寬厚板精整線成套裝備

研究目標:開發智能化高強寬厚板精整線成套裝備技術,實現高強度寬厚板材精密矯直、低損耗剪切,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支撐國家鋼鐵工業轉型發展,帶動我省高端裝備的快速發展。

研究內容:針對高強鋼寬厚板精整線裝備智能化控制水平低下、設備結構不夠優化、檢測裝置不完備且嚴重依賴進口等問題,開展高強寬厚板精整過程在線智能化工藝控制模型與裝備研究。研究大型高強鋼寬厚板材矯直機、精密剪切機以及超厚板自移動式壓平機的成型工藝,精整作業工藝參數計算模型;研制或配套相關專用的檢測裝置和工業機器人系統,實現矯直過程的在線動態調整和板型檢測及反饋技術;研究剪切過程的剪切定尺精度和剪切斷面質量的圖像識別與反饋控制技術;實現高強厚板壓頭自移量、壓下量及彎曲矯正點等矯正過程參數的設定,及矯后不平度激光紅外線自動檢測與反饋控制技術;開發剪切機、壓平機自動上料、廢料收集與輸送、卸料和堆垛等過程的機器人系統;基于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實現工藝優化、質量控制及裝備的實時健康狀態檢測,實現精整相關裝備間的全流程數字化控制。

考核指標:實現高強寬厚板精整線板材的運輸、定位、矯直、剪切、壓平過程的智能化控制,全線生產效率提高20%,自動定位精度提高30%;使矯直能力達到矯直強度>1200MPa,矯直精度<2mm/m,壓平矯正厚板規格達200mm,寬度達3500-5550mm,一次矯平率達90%;剪切斷面直線度<1mm/m,垂直度在±1°,剪切效率提高20%,定尺精度提高50%,剪切損耗率降低30%;研發與改造大型寬厚板精整裝備12-15臺(套)。

項目5:高等級焊管智能化成型工藝與裝備

研究目標:突破現有焊管成型機組自動化水平低、成型質量不穩定、成材率不高的突出問題,對焊管成型工藝、成型裝備以及智能化反饋控制模型展開一體化研究,同時結合現代復合管的巨大市場需求,應用成熟檢測技術,研發復合管智能化自動成型機組。新上生產線3-5條,改造生產線30-40條,帶動我省機械裝備相關行業的發展,整體提升我省企業競爭力。

研究內容:針對焊管成型的變形特征,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建立焊管機組的輥型優化設計模型;研究彎曲變形機理,建立與最終產品參數相關的初始設定系統模型;研發在線視覺與激光等檢測系統,實現彎曲輪廓各位置曲率的精確檢測及反饋,開發閉環控制系統,建立在線智能穿帶模型與成型過程中輥位參數的智能調整模型;研究高頻電阻焊焊接工藝與螺旋埋弧焊接工藝,研發或配置在線檢測裝置,實現焊接質量的在線反饋控制;研究復合板彎曲成型機理及焊接機理,實現復合管成型過程的智能化控制。研發各種檢測裝置與焊管成型機組集成裝置,基于物聯網技術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工藝最優、質量最好、耗能最少、設備健康運行的智能化焊管成型成套機組裝備。

考核指標:借助現代測試手段,實現成型及焊接過程的在線智能控制,使高頻直縫焊管成材率達到93%以上,螺旋焊管成材率達到98%以上。實現自動穿帶過程,高頻焊管機組更換產品規格時,調試廢管長度控制在6m以內,調型時間由現在的4小時降低到1小時,生產效率提高10%,調整精度由現有的0.2mm提高到0.1mm。減少操作工數目,生產線工人減少到原有的一半。焊接質量及產品精度滿足相應產品國家標準。實現復合管成型且產品質量滿足國家標準要求。

項目6:垃圾飛灰超高溫氣化熔融關鍵技術及裝備

研究目標:成功研制一套垃圾飛灰處理示范爐,實現飛灰的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有機物徹底分解;徹底消除垃圾焚燒飛灰重金屬對環境的污染;徹底分解二噁英,實現低排放。在此基礎上,根據已獲得的國產化生產工藝技術數據,開發和建設具有工業化規模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示范工程,引領山西進入垃圾處理工業強省。

研究內容:熔融爐體及超高溫耐火隔熱材料,爐頂進料密封裝置,熔融爐內還原氣氛、各區段溫度工藝條件及控制方法研究,液態渣萃取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爐體運行指標:超高溫熱解氣化熔融示范爐日處理飛灰量不低于24t,連續穩定運行時間不小于168小時。超高溫熱解氣化熔融工作溫度:≥1450℃;爐內停留時間:≥60min。環境影響指標:減量化:減容70%,玻璃化爐渣可完全綜合利用;無害化:飛灰經超高溫熔融固化后,爐渣內的Cr、Pb、As、Hg等元素的浸出毒性均小于標準限值。二噁英分解率不低于98.4%。焚燒煙氣<0.05ng-TEQ/m3、飛灰<0.1ng/kg、玻璃化爐渣~0ng/kg,飛灰繼續回爐熔融不外排;能耗指標:處理1000kg飛灰消耗不超過161kg焦炭。

(二)軌道交通領域(5項)

項目1:高鐵輪軸制造智能工廠研究及示范

研究目標:有效整合高端加工裝備、導入智能檢測裝備,集成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智能物流、智能倉儲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全面數字化、智能化的高鐵輪軸生產及裝配一體化智能制造車間,提高高鐵輪對行業的整體制造品質和加工裝配工藝,形成“智能、高效、優質”的全新模式輪對制造工廠。(1)建成國際先進的輪對全生命周期快速研發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中心,實現基于輪軸大數據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快速研發。(2)建成國際先進的高鐵輪軸加工制造數字化工廠。(3)建成國際先進的高鐵輪軸裝配、檢測一體的智能車間。(4)工業大數據分析的深度融合與應用,進行產品失效及運營數據采集,改進生產工藝,進行失效模式分析及預測,實現產品故障智能診斷與預測,加速產品與服務創新。(5)探索出適合軌道列車輪軸加工及裝配的智能制造創新應用新模式,具備移植到普速列車、機車、有軌電車、城軌列車、城際列車等非高鐵列車輪軸智能化生產的能力,為其他軌道交通核心部件提供智能化裝配服務支撐。

研究內容:高鐵輪軸數字化設計與虛擬制造系統;智能檢測及分析實驗系統;高鐵輪軸智能生產制造系統;高鐵輪軸關鍵部件柔性智能裝配系統;智能物流及倉儲系統;數字化管理系統集成;工業大數據分析的深度融合與應用。

考核指標:

項目建成后高鐵輪軸的產能達到50000對/年,生產效率提升28%以上,運營成本至少降低21%,產品三維工藝設計率達到100%、產品研制升級迭代周期縮短38%以上,不良品率低于0.3%,產品的交單準確率達到95%以上,單位產值能耗降低12%以上,杜絕重體力勞動,95%以上崗位達到Ⅰ級輕體力勞動。

項目2: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及混凝土預制構件的智能化裝備和工藝

研究目標:通過項目實施掌握滿足我國自主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的先進生產制造技術及智能化設備,使我國自主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及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建造成本顯著降低、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更優更良,最終攻克相關技術和工藝,突破所有預制類混凝土產品的制造瓶頸,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

研究內容:以智能化流水線方式實現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等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高效快速制造,優化設計設備結構及工藝,實現柔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建造成本。研究各項智能化自動化輔助工藝及裝備,實現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及混凝土預制構件制品的質量精度大幅提高;以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先進快速制造技術研究為基礎,探索和研究其他相關混凝土預制技術。

考核指標:采用流水線生產工藝,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產量144塊/日,單工位工作時間<10min,生產效率提高30%,生產線具有柔性生產能力,可實現多種規格軌道板或多種異形預制構件共線生產,相對于舊工藝同等日產量,可節約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生產建造成本1/3-1/5、減少2/3人員支出、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并建立我省首條采用智能化流水線生產自主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的應用示范工程。

項目3:軌道交通大型關鍵復雜鑄件綠色制造工藝及先進數字化成套裝備

研究目標:本項目以提高新產品設計開發的快速性、準確性和增強批量鑄件生產的綠色性、穩定性為目標,通過采用鑄型數字化設計及加工、鑄造工藝仿真優化等綠色技術保證新產品的快速準確,同時對于批量化生產可能帶來的環境友好問題,采用脂硬化水玻璃砂全自動生產線、機器人自動組芯下芯等綠色制造技術,保證批量鑄件生產的穩定性,采用干法處理進行廢砂回收利用,最終實現鑄件產品的綠色化工藝集成和生產。

研究內容:針對大型復雜鑄件砂芯結構復雜、下芯位置精度要求高的特點,研究機器人自動組芯、下芯技術,提高鑄件質量;針對鑄造水玻璃砂舊砂難以去除的問題,研究鑄造酯硬化水玻璃廢砂綠色干法再生技術;針對傳統鑄造方法周期長、成本高、精度差問題,研究數字化無模塊速制芯、造型技術,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建成鑄型加工、澆鑄、脫模、清理和廢砂回收全流程綠色生產線,制定鑄件快速試制、砂型制造等的技術標準。

考核指標: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的大型鑄件快速制造的色生產線,降低水玻璃含量至2%~4%,使酯硬化水玻璃砂回收率達80%以上;生產線可實現復雜砂芯的整體精確化制備,具有不受零件形狀復雜程度限制,不需要任何工裝模具,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直接將CAD模型轉化為實體原型零件的特點。借鑒國內外先進標準,制定多項企業標準。

項目4:“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牽引傳動系統集成技術

研究目標:基于“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頂層設計要求,系統性開展滿足整車特征的牽引/輔助變流器、牽引電機和齒輪箱為一體的牽引傳動系統集成技術,突破和掌握相關設計、制造及試驗技術,研制出產品樣機。

研究內容:研究牽引系統與輔助系統的設計、仿真及試驗方法;牽引變流器和輔助變流器及其冷卻系統的設計與分析;功率模塊的設計及IGBT驅動與保護技術研究;牽引控制與輔助控制技術的設計開發;牽引電機電磁方案、冷卻結構、機械結構、絕緣結構研究與試驗驗證;根據載荷工況研究齒輪箱關鍵承載構件強度及疲勞壽命分析方法、傳動系統動力學行為及穩定性;模擬實際運行工況構建齒輪箱綜合試驗平臺,驗證設計理論;牽引電機與齒輪箱機電耦合一體化設計及優化研究。

考核指標:研制出牽引/輔助變流器、牽引電機、齒輪箱樣機。350km/h牽引變流器額定輸出電壓AC2800V,額定牽引功率4×650kW;輔助變流器額定容量200kVA;牽引電機額定功率650kW,啟動轉矩3000Nm。250km/h牽引變流器額定輸出電壓AC1443V,額定牽引功率4×350kW;輔助變流器額定容量200kVA;牽引電機額定功率350kW,啟動轉矩2212Nm。齒輪箱運行效率≥97%;軸承溫度≤130℃;噪聲≤120dB;潤滑油溫度≤100℃;振動速度≤18mm/s;密封無泄漏。齒側接觸斑狀態良好。

項目5:寬軌電力機車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

研究目標:基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和諧2型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技術平臺,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寬軌電力機車研發平臺,開發不同功率、不同軸式、不同速度等級的系列寬軌客運電力機車;建立能夠快速切換的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寬軌電力生產制造平臺,滿足國際化多品種,短周期的市場迫切需求;寬軌電力機車研發、制造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研究內容:通過吸納和創新“TP TC001-2011關稅同盟《鐵路機車車輛安全》技術規程”和“GOST R55364-2012《電力機車通用技術條件》”相關要求,研究寬軌機車系統集成技術,雙流制技術,制動系統技術,寬軌電力機車轉向架技術;寬軌電力機車車體鋼結構進行強度和模態分析計算,機車轉向架進行動力學計算;開發大功率異步牽引電機、IGBT元件組成的水冷變流器、微機網絡控制系統、自動空氣制動系統、彈性全架懸轉向架等;機車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制造技術研究與應用。

考核指標:建立六軸、八軸不同軸數,7200kW、9600kW不同功率,120kM/h、160kM/h不同速度等級的寬軌電力機車研發與制造平臺;研制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寬軌客運電力機車;機車產能由15臺/月提升到20臺/月,換產效率由1個月降低為15天,切換效率提高1倍。

四、生物產業(藥食同源道地中藥材功能食品)(1項)

項目1:以黃芪、黨參為主要原料的高附加功能值食品研發及產業化

項目目標:立足我省黃芪、黨參道地藥食同源中藥材的產業鏈,分步實施,完成30個左右具有更多健康功能概念的高附加值功能食品的開發上市,力爭有5個新產品進入國內一線功能性食品消費行列。同時通過項目實施,建成集成藥食同源中藥功能食品配方篩選優化、生產工藝設計和中試放大、產品包裝技術和市場營銷設計全產業鏈技術節點的新型技術研發體系,為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藥大健康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中藥材原料食品安全標準建立技術、功效成分的提取分離及制備技術、功能產品配方及基料篩選技術、功能產品成型及穩態化技術、產品食品安全執行標準的制訂技術。開發以黃芪或黨參為主要原料的現代新形態高附加值功能食品。

考核指標:完成30個功能產品執行標準的研究制訂,并申請SC許可生產上市,突破關鍵技術5項以上并在實際研發或生產中應用,承擔相關技術服務,實施成果轉化。

備注:本項目申報原則上由企業牽頭組織,必須有產學研深度合作聯合開展相關領域應用研究,要求有責權利明晰的產學研合作協議,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優先。項目申報時,項目名稱可根據申報內容提出,每個項目必須開發3-5個品種,并制定相應產業化目標和相應技術考核指標。經專家評審等程序,根據申報項目情況,遴選適合我省相關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各市科技局,省直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總體部署和省政府重點工作安排,為全面提升我省能源革命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扎實落實

大云網官方微信售電那點事兒

責任編輯:仁德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日韩 | 日本在线高清 | 妈妈的朋友伦理片在线观看 |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呀 | 久热国产在线 | 97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影院视频 | 奇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a一级特黄日本大片 s色 | 成人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男女男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 午夜a一级毛片一.成 | h日本动漫无删减在线观看免 | 国产特级淫片免费看 | 福利一二区| 日韩毛片大全 | 欧美在线高清视频播放免费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 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p |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 色吧综合网| 国产人看人摸人啪视 |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亚瑟 |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 澳门毛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2019国产开嫩苞视频 | 国产麻豆精品原创 | 99热精品在线 | 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 | 91.com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成年美女黄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