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
核心提示: 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陳多長,顧培亮(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072)系統分析和評價:土地、水和清潔能源是西部地方性資源但不具有現實優勢;在現行資源產權制度下,石油、天然氣和
核心提示: 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陳多長,顧培亮(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072)系統分析和評價:土地、水和清潔能源是西部地方性資源但不具有現實優勢;在現行資源產權制度下,石油、天然氣和稀土礦產
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陳多長,顧培亮(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072)系統分析和評價:土地、水和清潔能源是西部地方性資源但不具有現實優勢;在現行資源產權制度下,石油、天然氣和稀土礦產資源是國家級資源,煤炭是準地方性資源,一般礦產為西部地方性資源。礦產資源能否成為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不僅取決于礦產資源的類型,還取決于礦產資源的市場需求以及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的創新。
以“四大工程”的相繼開工為標志,西部大開發已于2001年正式啟動。但是,目前在學術界和西部地方政府部門中仍然存在著片面夸大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優勢的現象,這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科學評價西部自然資源、尋求西部自然資源優勢形成的制度條件對指導西部大開發的實踐意義重大。
一、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興地富民”:自然資源評價的出發點這是由西部大開發的目標所決定的。世紀之交興起的這次對西部地區的再開發,中央政府的目標是通過西部地區開發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快速騰飛,縮小日漸擴大的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安全。因此,“地興民富”既是西部開發的一個經濟目標,同時也是我們評價西部資源條件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比如,對于一些特殊重要的礦產資源,盡管它分布在西部地區,但其所有權和開發經營權主要由中央企業壟斷,資源的開發收益主要歸中央政府,因而是一種國家意義上的優勢資源,而不適宜于評價為西部地方優勢資源。
產權與市場需求:資源評價的兩個準則1、產權準則。不同的自然資源產權安排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在評價地區優勢資源時,必須予以關注。(1)資源所有權。例如,我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為國家所有,因此,在評價資源是否具有優勢時,不能僅考慮資源地國土面積和地區人口來計算資源密度和人均占有量,而應著眼于資源所有權范圍或資源受益區域范圍。如果為了確定地區優勢資源而計算某地石油資源的人均儲藏量,其根據不足。例如,有在計算地區人均能源儲量時采用了各資源所在行政區的人口數據,這種計算夸大了能礦資源優勢或所謂的“資源力”。〔1(2)資源開發利用權與收益權安排。資源開發利用權和收益權的制度安排也是影響該資源是否成為資源地優勢資源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因素。
如果一個礦山,其所有權不歸資源地所有,并且其開發利用收益幾乎沒有留給地方政府和人民,則這種資源并非該地區優勢資源。相反,地方居民所有的草場、耕地、森林、荒山,其開發收益主要歸地方政府或居民,因而可作為地方資源。
2、市場準則。任何一種自然資源,其是否成為一種優勢必須考慮其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力,這又由資源的市場供給成本決定。比如石油資源,若國際市場石油的到岸價格更低,則該石油資源就構不成地區優勢資源。
二、西部自然資源評價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資源、光、熱、水等自然稟賦。根據前文提出的兩個準則,現選擇幾類人們通常認為的“西部優勢自然資源”進行分析評價。
(一)土地:西部地方性資源但非優勢資源西部地區國土面積遼闊,但優質的、適宜于經濟活動的土地面積較小。其稀疏的人口并不能說動的土地不足。例如,新疆和西藏的人均土地面積分別高達9.77公頃/人和51.40公頃/人,而適宜于農業生產的耕地面積僅為0.24公頃/人和0.15公頃/人。考慮到西南地區多貧瘠的山地、而西北地區嚴重缺水、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事實,則西部可資經濟利用的土地并沒有通常宣傳的那樣豐富。不僅如此,由于西部區位條件較差,其土地密集型產品運達東部國內市場或取道東部出海口運達國際市場的成本高昂,使得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大減弱。以新疆為例,出疆物資的平均運距一般高達2000~3000公里,單位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這會極大地削弱新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新疆棉花標準級每噸運費加含糖處理和各種交易費用,實際每噸價格高于內地省區700元左右,內地棉花加工廠非不得已不愿用新疆棉。可見,新疆棉花具有數量優勢但沒有市場優勢。
(二)風能、太陽能:有潛在優勢的地方性資源西部風能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新疆、甘肅一帶,儲藏豐富。僅內蒙古一地風能總儲量就達10.1億kW,全區80%的地區具有風能開發的經濟價值。
太陽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區,兩地區太陽能總輻射量達5400~648CMJ/m2.y.西部地區還具有開發太陽能資源的其他有利自然條件。第一,西部地區多數為干旱地區,晴天多、日照時間長。西藏東南部、南疆、青海東部、寧夏等西部地區全年日照時數達3000~3300小時,年日照強度5.86X105~6.70X105J/cm2.y.第二,西部多沙漠和半沙漠,開發太陽能所需要的大面積遮蔽條件可以得到滿足。因此,西部地區發展太陽能開發前景廣闊。
西部地區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資源有以下突出優點:第一,它是一類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會或很少造成環境污染。第二,適宜于發電設備的分散布點,便于地廣人稀之地推廣使用。第三,可以有效替代常規能源如石油、煤炭、薪炭林等。第四,其開發經營主要基于資源地生產和生活需要。因此,與化石能源相比,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可以更直接地為“興地富民”的目標服務。
西部風能、太陽能開發的不利因素是目前開發成本太高,不具有價格優勢。以風電為例,目前新疆風電每千瓦時0.698元,煤電為0.32元;內蒙古風電電價為0.713元,煤電為0.35元。在我國尚明其土地資源豐富a卻反映了其適宜aM―lish未建立對煤電課征碳稅、對風電等清潔能源進行價t格補貼的制度之前,風電不具有市場競爭力,因而,風能尚未成為西部現實的優勢資源。
西部地區水資源分布存在著巨大的南北差異。
以耕地面積計算,西北公頃均水資源16680m3,西南公頃均92400m3.〔4西南地區水能資源豐富,適宜于發展水電事業。由于西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區內水電消費市場容量有限,需要大量調出。這正是西電東送的一個重要原因。必須注意,長距離西電東送必然導致其送達成本過高,這會使西電的市場競爭力降低、水力資源優勢相應減弱。西北地區水資源則十分貧乏,這構成了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因此,不考慮西部地區的南北差異,說西部水資源豐富是不全面的。
重點關注西部三類礦產:化石能源、稀土礦產和一般礦產。
1、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
僅西北地區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占全國30%;石油儲量5. 1億噸,占全國陸地石油總儲量的23%;天然氣儲量4354億m3,占全國陸地天然氣總儲量的58%.西部地區化石能源的數量優勢是無可爭議的。
目前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實行中央與地方財政‘五五分成“制,國有資源補償費帶有租金性質,租金是所有權代表。因此,從所有權意義上看,我國礦產資源是”中央與地方兩級政府共有制“。石油、天然氣資源長期以來一直由中央企業壟斷經營;煤炭資源既有地方性開采(地方國有、集體、個體等),也有中央企業開采。中央企業開發能源旨在為國家整體經濟目標服務,并不以發展地方經濟為主要目標。顯然,如果一個地區的能源開發主要由中央企業控制、礦產資源收益并不以資源地為主要分配對象,則該能源應當評價為國家資源而非地方性資源。據此認為,在現行的資源產權制度下,西部石油、天然氣主要是一種國家資源,煤炭則是一種”準地方性資源“。
西部能源評價還應當考慮市場競爭力因素。
加入WTO以后,能礦資源產品供應渠道大大拓寬,利用國際市場獲得廉價、優質能源將是我國能源政策的一個必然選擇這會使東部地區對西部能礦資最近對當前國際石油成本的分析,中東地區每桶原油的開采成本約2美元左右,而中國為13.3美元/桶。隨著原油進口關稅的取消,2000年初,我國進口石油的到廠成本價格已經與國內陸地石油的到廠成本價大致相當,國內石油相對于進口石油已經不具有競爭力。西部地區石油資源儲藏地相對分散、地質條件較差、油層較淺,這些因素無疑會增加西部石油的開采成本削弱其資源優勢。因此,西部石油資源放在國際石油資源市場中比較,不僅不是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也不是國家優勢資源。西部煤炭和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但長途輸送所需的巨額費用將大大降低這兩種資源的市場競爭力。做出一種制度安排,使化石能源更多地就地利用將是變國家劣勢資源為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的一種理性選擇。
2、稀土金屬礦。西部稀土金屬礦主要儲藏在內蒙古包頭地區。僅內蒙古一地的保有儲量就達到了8459萬噸,占全國的90%以上,世界總儲量的70%;遠景儲量8500萬噸占全國的85%,占世界的76%.W可見,西部地區稀土資源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但它是否構成西部地區的比較資源優勢還依賴于該資源的產權制度安排及其市場競爭力。
(1)稀土資源產權安排。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稀土礦產的開發一直由中央企業壟斷。改革開放后,民營資本逐漸介入稀土的開發利用。這表明長期由中央企業壟斷的稀土礦產資源產權制度正在發生變革但國有資本主導稀土礦產開發利用的基本格局并未改變。應當承認,稀土礦產的開發給地方政府和人民確實帶來了一些實際的經濟利益,但它給地方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同樣不容忽視,稀土礦產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已經極大地損害了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根據有關資料,包頭地區現有22家稀土冶煉分離廠,其中有19家沒有環境治理措施,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水、汽、渣廢棄物,平均每生產1噸稀土氧化物將產生6. 3萬m3含硫酸和氫氟酸霧的廢氣,200m3含酸的廢水和1.4噸左右的含放射性廢渣。〔7〕稀土開發利用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實質是開發企業對資源地居民產權利益的侵蝕。這種情況表明,在缺乏環境保護約束機制的場合,從地方利益角度考慮,無論是哪一種企業開發利用稀土資源,都不是理想的產權制度安排。理想的產權制度安排至少應包括對源的依賴性有所降低AC以石油為例,據國際能源ftbMl稀土開發通使疹利益受損的當:地居民的經濟補償。(2)稀土資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過度分散的出口經營損害了我國稀土資源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1995年以來,世界稀土市場需求旺盛,刺激了我國稀土企業盲目發展。2001年上半年全國稀土冶煉生產能力超過18萬噸,而同期世界需求量僅7~8萬噸。國內生產能力過剩引起了產品積壓、低價競銷。國內稀土產品生產能力的過剩和多元主體在稀土產品出口經營上的惡性競爭嚴重損害了我國稀土資源的市場優勢和國家經濟利益。因此,對于稀土這類我國具有絕對壟斷優勢的特殊礦產,其開發利用可以采用國有資本控制下的多元化方式,但出口經營則更適宜于國家管制下的統一經營。(3)綜合評價。稀土礦產是儲藏于西部的國家級優勢資源,其在高技術工業和國防工業中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及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中的技術密集性、資金密集性和人才密集性等特性決定了它適宜于有國有資本壟斷性經營,外資和民營資本的過多進入將會使得這一戰略資源的價值受損。因此,基于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地方利益,這種資源是國家的優勢資源而非西部優勢資源。
3、一般礦產資源。包括鉀礦、鎂礦、鎳礦等。
青海鹽湖含有巨量的鉀礦和鎂等金屬元素礦,其中,鉀鹽礦蘊藏量占全國的97%;甘肅境內的鎳、鉑金屬礦儲藏量分別占全國的62%、57%.1〕鉀鹽礦主要用作民用化工行業,如鉀肥的生產,這種礦產的開發利用可以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較大貢獻。相對于稀土金屬礦而言,鉀礦更有理由評價為西部地方性資源。但是,由于受西部地方市場狹小的制約,一般性礦產需要大量調出。交通運輸不便、遠離東部加工區市場的地理位置等諸多不利因素決定了這類礦產并未成為西部現實的優勢礦產。
三、政策建議1、土地屬于西部地方性資源,數量大但質量低劣。區位劣勢導致其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減弱、甚至喪失。西部土地資源的比較優勢不可高估。
2、太陽能、風能資源是西部地方性的、具有“潛在優勢‘的資源。
3、化石能源中既有國家意義上的礦產資源,又大程度上成為西部優勢資源,不僅取決于現實的市場條件,還取決于資源產權的制度安排。(1)從資源所有權、開發經營權、收益權安排來看,西部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為國家級礦產資源。西部天然氣具有數量優勢,但西部地區不是我國主要消費市場,長距離東送導致其資源優勢減弱。在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比較的基礎上,東部可適當選擇進口能源供給,西部地區可以更多地就地消化當地能源。這既可通過西部能源的就地加工、轉化使西部地區更多受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東部地區對國內能源的過度依賴。(2)煤炭資源的開發經營實現了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共同參與的格局。因此,相對于石油、天然氣資源,煤炭資源的開發對地方經濟的作用更為直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運輸成本太高,西部煤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使之喪失了部分東部煤炭消費市場。因此,西部煤炭的開發應當主要著眼于滿足西部自身的發展需要或者通過能源轉換再東送。總體來看,煤炭資源可作為西部地區的一般性優勢資源。
4、稀土礦產是國家優勢資源。盡管稀土資源的開發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促進資源地城市化、為發展地方性輔助產業提供商業機會,但由于稀土礦所具有的重要戰略價值以及我國稀土礦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的絕對壟斷地位,從國家利益最大化角度考慮,這種國家戰略性資源過去沒有、今后仍不適宜于規劃為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
5、在國家收取礦山租金、開發經營權歸地方的制度安排下,一般礦產的開發收益可以較多地留給地方。目前,西部一般礦產的開發正在朝著這種制度安排邁進。
6、西部水資源分布呈“南豐北欠”的格局:在西南部是一種優勢資源,在西北地區則是一種限制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自然要素。
1、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法律事實不可變更,礦產資源開發權和收益權的制度安排就成了資源地能否從資源開發中得到更多經濟利益的決定因素。
本文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下述幾種制度安排對實現興地富民目標的意義是不同的:(1)中央企業:地方政府可得到資源稅(除海洋石油資源稅歸中央以外,其他資源稅實行分成制)增值稅(分成制,地方得25%)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省、直轄有西友方性,的礦益產資源,。身廣資源能在多市五五分成與rft治區分成)營業稅等rik(t地方國有企業:除了中央企業需交納的各稅費以外,地方國有企業所得稅歸地方財政。(3)地方民營企業:交納的主要稅費與地方企業相同,但對安排資源地勞動力就業,直接增加地方居民收入、加快資源地人民脫貧貢獻更大。顯然,在目前的資源收益分配制度下,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更有利于實現興地富民目標。但是,這里并不否定中央企業開發礦產資源對國家經濟的重大意義,也不否定中央企業對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礦產資源實行壟斷經營的必要性。如果僅僅從資源利用效率考慮,決定進入資源開發領域的不應是資本形式而應當是技術水平、資本規模等非資本因素;從國家利益考慮,中央政府應當嚴格控制資源產品的出口;從資源開發的社會公平原則考慮,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并監督實施強制性的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規則,以補償資源開發對地方居民產權的損害。
2、以上討論的政策含義是,盡管儲藏于西部的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地方政府的處置權十分有限,但在保證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率和國家戰略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國有資源所有權和處置權在中央政府與資源地政府之間的適當劃分,或者對資源開發利用權、收益權等資源權能的重新安排等方式,將國家資源劣勢轉變為西部資源優勢。例如,在不改變資源所有權國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將一般性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代表界定為地方政府;對重要的礦產資源雖然由中央企業壟斷經營,但中央政府可以與資源地政府和人民建立起一種利益分享機制,將稀土資源利用收益部分轉移給資源地,以此支援資源地經濟發展。具體方式如,提高采礦權租金水平并以較大比例分配給地方政府、增加資源稅的地方分成比例或全部歸地方財政、中央企業所得稅部分返還資源地,開征環保稅并設置為地方稅種,增加增值稅的地方分成比例等。
3、客觀認識自然資源對地區經濟的激勵作用,積極培育支撐地區經濟起飛的制度環境。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自然稟賦或初始條件,是決定區域經濟分工的基礎條件之一。但是,這一論斷成立的前提是資源賦存地擁有資源產權。自然資源豐富對于一個地區而言肯定是一個有利因素,但是,自然資源決非地區經濟起飛的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條件。這可以從能礦資源嚴重貧乏的浙江省也能發展起強大的專業化的地區經濟這一事實得到佐證。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是多元的,資本、制度、人力資本、技術和市場機會等均是地區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撐條件。夸大自然資源對于地區經濟起飛的作用是有害的,而片面夸大地區自然資源優勢更不可取。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
發布日期:2015-09-29 來源: 中國電力設備網 查看次數: 524 作者:[db:作者]
核心提示: 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陳多長,顧培亮(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072)系統分析和評價:土地、水和清潔能源是西部地方性資源但不具有現實優勢;在現行資源產權制度下,石油、天然氣和稀土礦產
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與政策建議陳多長,顧培亮(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072)系統分析和評價:土地、水和清潔能源是西部地方性資源但不具有現實優勢;在現行資源產權制度下,石油、天然氣和稀土礦產資源是國家級資源,煤炭是準地方性資源,一般礦產為西部地方性資源。礦產資源能否成為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不僅取決于礦產資源的類型,還取決于礦產資源的市場需求以及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的創新。
以“四大工程”的相繼開工為標志,西部大開發已于2001年正式啟動。但是,目前在學術界和西部地方政府部門中仍然存在著片面夸大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優勢的現象,這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科學評價西部自然資源、尋求西部自然資源優勢形成的制度條件對指導西部大開發的實踐意義重大。
一、西部自然資源評價準則()“興地富民”:自然資源評價的出發點這是由西部大開發的目標所決定的。世紀之交興起的這次對西部地區的再開發,中央政府的目標是通過西部地區開發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快速騰飛,縮小日漸擴大的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安全。因此,“地興民富”既是西部開發的一個經濟目標,同時也是我們評價西部資源條件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比如,對于一些特殊重要的礦產資源,盡管它分布在西部地區,但其所有權和開發經營權主要由中央企業壟斷,資源的開發收益主要歸中央政府,因而是一種國家意義上的優勢資源,而不適宜于評價為西部地方優勢資源。
產權與市場需求:資源評價的兩個準則1、產權準則。不同的自然資源產權安排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在評價地區優勢資源時,必須予以關注。(1)資源所有權。例如,我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為國家所有,因此,在評價資源是否具有優勢時,不能僅考慮資源地國土面積和地區人口來計算資源密度和人均占有量,而應著眼于資源所有權范圍或資源受益區域范圍。如果為了確定地區優勢資源而計算某地石油資源的人均儲藏量,其根據不足。例如,有在計算地區人均能源儲量時采用了各資源所在行政區的人口數據,這種計算夸大了能礦資源優勢或所謂的“資源力”。〔1(2)資源開發利用權與收益權安排。資源開發利用權和收益權的制度安排也是影響該資源是否成為資源地優勢資源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因素。
如果一個礦山,其所有權不歸資源地所有,并且其開發利用收益幾乎沒有留給地方政府和人民,則這種資源并非該地區優勢資源。相反,地方居民所有的草場、耕地、森林、荒山,其開發收益主要歸地方政府或居民,因而可作為地方資源。
2、市場準則。任何一種自然資源,其是否成為一種優勢必須考慮其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力,這又由資源的市場供給成本決定。比如石油資源,若國際市場石油的到岸價格更低,則該石油資源就構不成地區優勢資源。
二、西部自然資源評價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資源、光、熱、水等自然稟賦。根據前文提出的兩個準則,現選擇幾類人們通常認為的“西部優勢自然資源”進行分析評價。
(一)土地:西部地方性資源但非優勢資源西部地區國土面積遼闊,但優質的、適宜于經濟活動的土地面積較小。其稀疏的人口并不能說動的土地不足。例如,新疆和西藏的人均土地面積分別高達9.77公頃/人和51.40公頃/人,而適宜于農業生產的耕地面積僅為0.24公頃/人和0.15公頃/人。考慮到西南地區多貧瘠的山地、而西北地區嚴重缺水、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事實,則西部可資經濟利用的土地并沒有通常宣傳的那樣豐富。不僅如此,由于西部區位條件較差,其土地密集型產品運達東部國內市場或取道東部出海口運達國際市場的成本高昂,使得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大減弱。以新疆為例,出疆物資的平均運距一般高達2000~3000公里,單位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這會極大地削弱新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新疆棉花標準級每噸運費加含糖處理和各種交易費用,實際每噸價格高于內地省區700元左右,內地棉花加工廠非不得已不愿用新疆棉。可見,新疆棉花具有數量優勢但沒有市場優勢。
(二)風能、太陽能:有潛在優勢的地方性資源西部風能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新疆、甘肅一帶,儲藏豐富。僅內蒙古一地風能總儲量就達10.1億kW,全區80%的地區具有風能開發的經濟價值。
太陽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區,兩地區太陽能總輻射量達5400~648CMJ/m2.y.西部地區還具有開發太陽能資源的其他有利自然條件。第一,西部地區多數為干旱地區,晴天多、日照時間長。西藏東南部、南疆、青海東部、寧夏等西部地區全年日照時數達3000~3300小時,年日照強度5.86X105~6.70X105J/cm2.y.第二,西部多沙漠和半沙漠,開發太陽能所需要的大面積遮蔽條件可以得到滿足。因此,西部地區發展太陽能開發前景廣闊。
西部地區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資源有以下突出優點:第一,它是一類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會或很少造成環境污染。第二,適宜于發電設備的分散布點,便于地廣人稀之地推廣使用。第三,可以有效替代常規能源如石油、煤炭、薪炭林等。第四,其開發經營主要基于資源地生產和生活需要。因此,與化石能源相比,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可以更直接地為“興地富民”的目標服務。
西部風能、太陽能開發的不利因素是目前開發成本太高,不具有價格優勢。以風電為例,目前新疆風電每千瓦時0.698元,煤電為0.32元;內蒙古風電電價為0.713元,煤電為0.35元。在我國尚明其土地資源豐富a卻反映了其適宜aM―lish未建立對煤電課征碳稅、對風電等清潔能源進行價t格補貼的制度之前,風電不具有市場競爭力,因而,風能尚未成為西部現實的優勢資源。
西部地區水資源分布存在著巨大的南北差異。
以耕地面積計算,西北公頃均水資源16680m3,西南公頃均92400m3.〔4西南地區水能資源豐富,適宜于發展水電事業。由于西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區內水電消費市場容量有限,需要大量調出。這正是西電東送的一個重要原因。必須注意,長距離西電東送必然導致其送達成本過高,這會使西電的市場競爭力降低、水力資源優勢相應減弱。西北地區水資源則十分貧乏,這構成了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因此,不考慮西部地區的南北差異,說西部水資源豐富是不全面的。
重點關注西部三類礦產:化石能源、稀土礦產和一般礦產。
1、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
僅西北地區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占全國30%;石油儲量5. 1億噸,占全國陸地石油總儲量的23%;天然氣儲量4354億m3,占全國陸地天然氣總儲量的58%.西部地區化石能源的數量優勢是無可爭議的。
目前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實行中央與地方財政‘五五分成“制,國有資源補償費帶有租金性質,租金是所有權代表。因此,從所有權意義上看,我國礦產資源是”中央與地方兩級政府共有制“。石油、天然氣資源長期以來一直由中央企業壟斷經營;煤炭資源既有地方性開采(地方國有、集體、個體等),也有中央企業開采。中央企業開發能源旨在為國家整體經濟目標服務,并不以發展地方經濟為主要目標。顯然,如果一個地區的能源開發主要由中央企業控制、礦產資源收益并不以資源地為主要分配對象,則該能源應當評價為國家資源而非地方性資源。據此認為,在現行的資源產權制度下,西部石油、天然氣主要是一種國家資源,煤炭則是一種”準地方性資源“。
西部能源評價還應當考慮市場競爭力因素。
加入WTO以后,能礦資源產品供應渠道大大拓寬,利用國際市場獲得廉價、優質能源將是我國能源政策的一個必然選擇這會使東部地區對西部能礦資最近對當前國際石油成本的分析,中東地區每桶原油的開采成本約2美元左右,而中國為13.3美元/桶。隨著原油進口關稅的取消,2000年初,我國進口石油的到廠成本價格已經與國內陸地石油的到廠成本價大致相當,國內石油相對于進口石油已經不具有競爭力。西部地區石油資源儲藏地相對分散、地質條件較差、油層較淺,這些因素無疑會增加西部石油的開采成本削弱其資源優勢。因此,西部石油資源放在國際石油資源市場中比較,不僅不是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也不是國家優勢資源。西部煤炭和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但長途輸送所需的巨額費用將大大降低這兩種資源的市場競爭力。做出一種制度安排,使化石能源更多地就地利用將是變國家劣勢資源為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的一種理性選擇。
2、稀土金屬礦。西部稀土金屬礦主要儲藏在內蒙古包頭地區。僅內蒙古一地的保有儲量就達到了8459萬噸,占全國的90%以上,世界總儲量的70%;遠景儲量8500萬噸占全國的85%,占世界的76%.W可見,西部地區稀土資源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但它是否構成西部地區的比較資源優勢還依賴于該資源的產權制度安排及其市場競爭力。
(1)稀土資源產權安排。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稀土礦產的開發一直由中央企業壟斷。改革開放后,民營資本逐漸介入稀土的開發利用。這表明長期由中央企業壟斷的稀土礦產資源產權制度正在發生變革但國有資本主導稀土礦產開發利用的基本格局并未改變。應當承認,稀土礦產的開發給地方政府和人民確實帶來了一些實際的經濟利益,但它給地方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同樣不容忽視,稀土礦產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已經極大地損害了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根據有關資料,包頭地區現有22家稀土冶煉分離廠,其中有19家沒有環境治理措施,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水、汽、渣廢棄物,平均每生產1噸稀土氧化物將產生6. 3萬m3含硫酸和氫氟酸霧的廢氣,200m3含酸的廢水和1.4噸左右的含放射性廢渣。〔7〕稀土開發利用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實質是開發企業對資源地居民產權利益的侵蝕。這種情況表明,在缺乏環境保護約束機制的場合,從地方利益角度考慮,無論是哪一種企業開發利用稀土資源,都不是理想的產權制度安排。理想的產權制度安排至少應包括對源的依賴性有所降低AC以石油為例,據國際能源ftbMl稀土開發通使疹利益受損的當:地居民的經濟補償。(2)稀土資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過度分散的出口經營損害了我國稀土資源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1995年以來,世界稀土市場需求旺盛,刺激了我國稀土企業盲目發展。2001年上半年全國稀土冶煉生產能力超過18萬噸,而同期世界需求量僅7~8萬噸。國內生產能力過剩引起了產品積壓、低價競銷。國內稀土產品生產能力的過剩和多元主體在稀土產品出口經營上的惡性競爭嚴重損害了我國稀土資源的市場優勢和國家經濟利益。因此,對于稀土這類我國具有絕對壟斷優勢的特殊礦產,其開發利用可以采用國有資本控制下的多元化方式,但出口經營則更適宜于國家管制下的統一經營。(3)綜合評價。稀土礦產是儲藏于西部的國家級優勢資源,其在高技術工業和國防工業中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及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中的技術密集性、資金密集性和人才密集性等特性決定了它適宜于有國有資本壟斷性經營,外資和民營資本的過多進入將會使得這一戰略資源的價值受損。因此,基于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地方利益,這種資源是國家的優勢資源而非西部優勢資源。
3、一般礦產資源。包括鉀礦、鎂礦、鎳礦等。
青海鹽湖含有巨量的鉀礦和鎂等金屬元素礦,其中,鉀鹽礦蘊藏量占全國的97%;甘肅境內的鎳、鉑金屬礦儲藏量分別占全國的62%、57%.1〕鉀鹽礦主要用作民用化工行業,如鉀肥的生產,這種礦產的開發利用可以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較大貢獻。相對于稀土金屬礦而言,鉀礦更有理由評價為西部地方性資源。但是,由于受西部地方市場狹小的制約,一般性礦產需要大量調出。交通運輸不便、遠離東部加工區市場的地理位置等諸多不利因素決定了這類礦產并未成為西部現實的優勢礦產。
三、政策建議1、土地屬于西部地方性資源,數量大但質量低劣。區位劣勢導致其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減弱、甚至喪失。西部土地資源的比較優勢不可高估。
2、太陽能、風能資源是西部地方性的、具有“潛在優勢‘的資源。
3、化石能源中既有國家意義上的礦產資源,又大程度上成為西部優勢資源,不僅取決于現實的市場條件,還取決于資源產權的制度安排。(1)從資源所有權、開發經營權、收益權安排來看,西部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為國家級礦產資源。西部天然氣具有數量優勢,但西部地區不是我國主要消費市場,長距離東送導致其資源優勢減弱。在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比較的基礎上,東部可適當選擇進口能源供給,西部地區可以更多地就地消化當地能源。這既可通過西部能源的就地加工、轉化使西部地區更多受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東部地區對國內能源的過度依賴。(2)煤炭資源的開發經營實現了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共同參與的格局。因此,相對于石油、天然氣資源,煤炭資源的開發對地方經濟的作用更為直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運輸成本太高,西部煤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使之喪失了部分東部煤炭消費市場。因此,西部煤炭的開發應當主要著眼于滿足西部自身的發展需要或者通過能源轉換再東送。總體來看,煤炭資源可作為西部地區的一般性優勢資源。
4、稀土礦產是國家優勢資源。盡管稀土資源的開發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促進資源地城市化、為發展地方性輔助產業提供商業機會,但由于稀土礦所具有的重要戰略價值以及我國稀土礦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的絕對壟斷地位,從國家利益最大化角度考慮,這種國家戰略性資源過去沒有、今后仍不適宜于規劃為西部地方性優勢資源。
5、在國家收取礦山租金、開發經營權歸地方的制度安排下,一般礦產的開發收益可以較多地留給地方。目前,西部一般礦產的開發正在朝著這種制度安排邁進。
6、西部水資源分布呈“南豐北欠”的格局:在西南部是一種優勢資源,在西北地區則是一種限制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自然要素。
1、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法律事實不可變更,礦產資源開發權和收益權的制度安排就成了資源地能否從資源開發中得到更多經濟利益的決定因素。
本文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下述幾種制度安排對實現興地富民目標的意義是不同的:(1)中央企業:地方政府可得到資源稅(除海洋石油資源稅歸中央以外,其他資源稅實行分成制)增值稅(分成制,地方得25%)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省、直轄有西友方性,的礦益產資源,。身廣資源能在多市五五分成與rft治區分成)營業稅等rik(t地方國有企業:除了中央企業需交納的各稅費以外,地方國有企業所得稅歸地方財政。(3)地方民營企業:交納的主要稅費與地方企業相同,但對安排資源地勞動力就業,直接增加地方居民收入、加快資源地人民脫貧貢獻更大。顯然,在目前的資源收益分配制度下,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更有利于實現興地富民目標。但是,這里并不否定中央企業開發礦產資源對國家經濟的重大意義,也不否定中央企業對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礦產資源實行壟斷經營的必要性。如果僅僅從資源利用效率考慮,決定進入資源開發領域的不應是資本形式而應當是技術水平、資本規模等非資本因素;從國家利益考慮,中央政府應當嚴格控制資源產品的出口;從資源開發的社會公平原則考慮,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并監督實施強制性的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規則,以補償資源開發對地方居民產權的損害。
2、以上討論的政策含義是,盡管儲藏于西部的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地方政府的處置權十分有限,但在保證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率和國家戰略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國有資源所有權和處置權在中央政府與資源地政府之間的適當劃分,或者對資源開發利用權、收益權等資源權能的重新安排等方式,將國家資源劣勢轉變為西部資源優勢。例如,在不改變資源所有權國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將一般性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代表界定為地方政府;對重要的礦產資源雖然由中央企業壟斷經營,但中央政府可以與資源地政府和人民建立起一種利益分享機制,將稀土資源利用收益部分轉移給資源地,以此支援資源地經濟發展。具體方式如,提高采礦權租金水平并以較大比例分配給地方政府、增加資源稅的地方分成比例或全部歸地方財政、中央企業所得稅部分返還資源地,開征環保稅并設置為地方稅種,增加增值稅的地方分成比例等。
3、客觀認識自然資源對地區經濟的激勵作用,積極培育支撐地區經濟起飛的制度環境。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自然稟賦或初始條件,是決定區域經濟分工的基礎條件之一。但是,這一論斷成立的前提是資源賦存地擁有資源產權。自然資源豐富對于一個地區而言肯定是一個有利因素,但是,自然資源決非地區經濟起飛的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條件。這可以從能礦資源嚴重貧乏的浙江省也能發展起強大的專業化的地區經濟這一事實得到佐證。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是多元的,資本、制度、人力資本、技術和市場機會等均是地區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撐條件。夸大自然資源對于地區經濟起飛的作用是有害的,而片面夸大地區自然資源優勢更不可取。
責任編輯:電小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我國電力改革涉及的電價問題
-
貴州職稱論文發表選擇泛亞,論文發表有保障
2019-02-20貴州職稱論文發表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首屆全國電力工業 特約專家征文
2019-01-05電力設備管理雜志 -
國內首座蜂窩型集束煤倉管理創新與實踐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電線電纜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變壓器互感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低壓微電網并網一體化裝置技術規范》T/CEC 150
2019-01-02低壓微電網技術規范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建議收藏 | 中國電價全景圖
2020-09-16電價,全景圖,電力 -
一張圖讀懂我國銷售電價附加
2020-03-05銷售電價附加
-
電氣工程學科排行榜發布!華北電力大學排名第二
-
國家電網61家單位招聘畢業生
2019-03-12國家電網招聘畢業生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讀者俱樂部會員招募
2018-10-16電力設備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