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情評估: 為救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8月3日,中國地震臺網發布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 1度,東經103 3度)8•03地震,震級為6 5級,震源深度12千米。昆明、昭通等多地震感強烈,四川南部瀘州、宜賓等地震感明顯。魯甸8•03地震后,
8月3日,中國地震臺網發布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8•03”地震,震級為6.5級,震源深度12千米。昆明、昭通等多地震感強烈,四川南部瀘州、宜賓等地震感明顯。
魯甸“8•03”地震后,由北京、云南等地震專家構成的現場災情評估小組,分赴魯甸、巧家、會澤以及周邊等地開展災害損失調查、核查和烈度圈定工作。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地震局也在第一時間啟動地震應急響應,共派出25人協助開展地震烈度圈定和災情調查評估工作。評估專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先進技術在短時間內對災情進行精確評估和分析,并由中國地震臺網實時更新災區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失情況以及次生災害和余震頻次等最新災情。
災情評估構成體系
災情評估體系是指綜合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先進技術,綜合、分析、處理和評估各種災情的統計數據、地理信息數據、遙感數據等各類數據,從而形成自然災害災情評估的內容體系、指標體系、標準體系和方法體系。地震災情評估涵蓋了地震災害的災前預評估、災中應急評估、災后綜合評估以及區域自然災害情況的綜合評估,進而為建立可業務化運行的地震災情綜合評估系統奠定基礎。
災情評估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的評估要素、評估內容以及工作過程組成的體系,該體系具有系統性和層次性。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危險性評估,主要內容是評價災害的災變強度,其基本要素為災害活動能量、規模或發育程度,以及災害活動頻次或發展速率;二是受災體易損性或社會經濟承災能力評估,主要是評價受災對象或災區抗御災害能力,其基本要素為受災體類型、價值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減災能力。
根據災害過程可分為三種:災前評估,災期評估,災后評估。災情評估的目標,是認清災難程度,獲得災害影響的準確信息,從而確定在災難應對中救生及維持生命所需的資源,確定災區所需服務、人員、物資的要求。災情評估的思路,為“摸清底子”“分級建檔”“分區建檔”“抓住重點”“更新規劃”。在宏觀層面,災情評估要對城鄉承載能力、抗風險程度、關系民生的各項資源承載能力,進行相應評估;在微觀層面,要對已經發生的災情做出評估。
評估體系的“魯甸運用”
魯甸地震后,災情評估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立即開展專項災情評估工作。國家、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四級地震部門的專家、工作人員迅速深入震區,組成了20個小組,分別深入到震區了解情況,以便在第一時間盡量把災情摸清,做好災情損失評估、監視震情發展,為救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據了解,此次災情評估工作主要采集空天地一體化數據,利用武漢大學研制的數據庫管理、協同災情研究判斷、無人機數據處理等綜合減災空間信息服務全套業務化軟件,為魯甸災情評估提供高效精準的數據處理、綜合評估、產品制作與發布。魯甸地震災情損失評估的對象,主要包括災區總體受災情況,災區群眾的生活救助情況和應急救助需求情況,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復重建需求情況等。其中,災區總體受災情況,包括受災人口、成災人口、因災死亡人口、因災受傷人口、轉移安置人口、受災區域(或面積)、房屋倒塌間數、房屋損壞間數、道路損壞情況等。災區群眾救助需求情況,包括救災糧食(食品)、飲用水、帳篷、衣被、煤、電、取暖、餐具等需求情況,為實施救災和災后重建保駕護航。
截至8月6日12時,中國地震臺網利用空天地一體化數據共記錄到云南昭通魯甸地震余震總數741次,其中4.0—4.9級4次,3.0—3.9級5次。截至8月8日15時,中國地震臺網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魯甸縣526人、巧家縣78人、昭陽區1人、會澤縣12人),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58萬戶8.09萬間房屋倒塌,4.06萬戶12.91萬間嚴重損壞,15.12萬戶46.61萬間一般損壞。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杜志強介紹:“此次空天地一體化系統研制功能使用率達到60%以上,對魯甸地震的整個災情判斷準確率至少可達到70%以上。”
科技支撐必不可少
災情評估體系更加全面系統地掌握災情,為部署災區的救援工作和實施減災工作提供了依據,這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作用。
在多次大型地震災害發生后,科學技術為災情評估提供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批批先進的現代科技裝備從全國各地千里馳援地震災區,其中,包括衛星應急通信車、電視直播車、艙式飲事車、野外救護車、機載高分辨成像雷達、呼吸機、機載通訊電臺等。先進觀測設備,包括移動氣象應急車、移動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這些科技裝備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千里眼”、“順風耳”。
在地震災害應急處置中,現代科技支撐體系的作用十分突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地震災害衛星監測和災情分析;交通運輸部向災區調集海事衛星應急通信設備;中科院遙感飛機攜帶光學傳感器,開展地震災情遙感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無人機和應急監測車系統,通過資源三號衛星獲取災區衛星影像圖,在“天地圖”上發布了震區及周圍地區衛星影像,并隨時發布無人機獲取的最新災后航空影像。還緊急調配多顆高分辨率衛星、雷達衛星進行編程,以最快的速度獲取災區震后高分辨率航空攝影影像,制作反映受災情況的高清影像圖。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表示,魯甸“8•03”地震是云南省14年來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地震災害評估工作中,現代科技支撐體系的關鍵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從而做到了科學處置、專業救援、技術支撐,最大程度地精確評估和分析災害損失程度,為掌握災情、實施救援、災后重建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因此,專家建議,應進一步發揮現代科技支撐體系在地震災害損失評估中的作用。(張星光)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我國電力改革涉及的電價問題
-
貴州職稱論文發表選擇泛亞,論文發表有保障
2019-02-20貴州職稱論文發表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首屆全國電力工業 特約專家征文
2019-01-05電力設備管理雜志 -
國內首座蜂窩型集束煤倉管理創新與實踐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電線電纜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變壓器互感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低壓微電網并網一體化裝置技術規范》T/CEC 150
2019-01-02低壓微電網技術規范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建議收藏 | 中國電價全景圖
2020-09-16電價,全景圖,電力 -
一張圖讀懂我國銷售電價附加
2020-03-05銷售電價附加
-
電氣工程學科排行榜發布!華北電力大學排名第二
-
國家電網61家單位招聘畢業生
2019-03-12國家電網招聘畢業生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讀者俱樂部會員招募
2018-10-16電力設備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