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文|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是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分布區。區域內分布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加強低效林改造和跡地修復,加強生態廊道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物種保護區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8.涼山—相嶺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于四川省南部,屬于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米易縣、樂山市沙灣區、樂山市金口河區、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洪雅縣、宜賓縣、屏山縣、滎經縣、漢源縣、石棉縣、西昌市、德昌縣、普格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總面積1.10萬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7.40%,占全省幅員面積的2.25%。
生態功能:區內河流分屬大渡河、金沙江水系,森林類型以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為主,代表性物種有紅豆杉、連香樹、大熊貓、四川山鷓鴣、扭角羚、白腹錦雞、白鷴、紅腹角雉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極其重要。該區地貌以中高山峽谷為主,山高坡陡,泥石流滑坡強烈發育,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是土壤保持重要區域。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是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分布區。區域內分布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3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省級濕地公園、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2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野生動物及其生境,防治紫莖澤蘭等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護,加強生態廊道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地質災害。
9.錦屏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邊緣,屬于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冕寧縣、九龍縣,總面積1.09萬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7.34%,占全省幅員面積的2.24%。
生態功能:區內自然生態系統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其次為草地生態系統,河流有雅礱江及其重要支流九龍河、鹽源河等,是雅礱江水系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金沙江重要水源補給區,水源涵養功能極為重要。該區土壤侵蝕敏感性較高,特別是北部的九龍及木里部分區域,土壤侵蝕極敏感,是我省土壤保持重要區域。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森林及草原植被,維護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加強高山峽谷區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雅礱江及其支流水生生態系統保護。
10.金沙江下游干熱河谷水土流失敏感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于川西南山地南部,屬于川滇干熱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區,行政區涉及攀枝花市東區、攀枝花市西區、攀枝花市仁和區、鹽邊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雷波縣,總面積0.40萬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2.73%,占全省幅員面積的0.83%。
生態功能:區內地貌以中山峽谷為主,受山地地形和干熱氣候影響,區域生態脆弱,水土流失敏感性高,是我省乃至全國水土保持極重要區域。植被類型以亞熱帶松櫟混交林和暖溫帶闊葉櫟林為主,代表性物種有攀枝花蘇鐵、大熊貓、四川山鷓鴣、黑頸鶴、林麝等。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5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現有植被;加強退化生態區的自然恢復和生態修復;加強干熱河谷區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金沙江及其支流水生生態系統保護。
11.大巴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屬于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廣元市利州區、廣元市朝天區、旺蒼縣、宣漢縣、萬源市、通江縣、南江縣,總面積0.36萬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2.46%,占全省幅員面積的0.75%。
生態功能: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植被空間垂直地帶性分布特征明顯,生態系統類型有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常綠針葉林,代表性物種有巴山水青岡、紅豆杉、大鯢、獼猴、林麝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植物,是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暖溫帶與北亞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區還是嘉陵江、渠江和漢江流域的上游源區,是四川盆地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區,水源涵養功能十分重要。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3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加強已有自然保護區管理和能力建設;加強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12.川東南石漠化敏感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包括與重慶交界的平行嶺谷地區和與云南、貴州交界的四川盆地中部低山丘陵的過渡地帶,水熱條件良好,生物資源較豐富,其赤水河流域屬于大婁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廣安市前鋒區、鄰水縣、華鎣市、大竹縣,總面積0.11萬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0.77%,占全省幅員面積的0.24%。
生態功能:該區巖溶地貌發育,局部石漠化嚴重。區內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生物多樣性較豐富,有桫欏、川南金花茶等珍稀植物,達氏鱘、胭脂魚等國家重點保護魚類以及豹、林麝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世界地質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以保護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竹類生態系統為重點,加強森林植被、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保護赤水河水生態系統,維護長江上游魚類種群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防止喀斯特地貌區石漠化。
13.盆中城市飲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于四川省東部成都平原及盆地丘陵區,行政區涉及成都市、自貢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廣安市、達州市、巴中市、資陽市,總面積0.08萬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0.54%,占全省幅員面積的0.17%。
生態功能:四川盆地區是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渝城市群核心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城鎮化率大于50%,該區主體功能區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域和農產品主產區,其主導功能為人居保障和農林產品提供,該區的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以保障城市飲水安全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主,還有零散分布于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生態保護重要區域,它們在維護區域水土保持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2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世界地質公園、5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14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嚴格按照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對禁止開發區域的管理要求,對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區內自然生態的干擾。
(三)重點區域劃定情況。
1.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屬于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占該區幅員面積的48.44%,占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9.40%。生態保護紅線類型以水源涵養為主,分屬于若爾蓋濕地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和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2.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屬于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三江源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和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0.96萬平方公里,占該區幅員面積的45.65%,占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74.04%。生態保護紅線類型以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具體包括雅礱江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甘孜縣、德格縣、石渠縣和色達縣;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馬爾康市、金川縣和壤塘縣;沙魯里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的新龍縣、白玉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和得榮縣;大雪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的康定市、瀘定縣、丹巴縣、雅江縣、道孚縣和爐霍縣;岷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和黑水縣;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的天全縣、寶興縣和小金縣;錦屏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的九龍縣、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3.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屬于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0.48萬平方公里,占該區幅員面積的26.96%,占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3.24%。生態保護紅線類型以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具體包括大巴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旺蒼縣、萬源市、通江縣和南江縣;岷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青川縣。
4.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省級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屬于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0.95萬平方公里,占該區幅員面積的29.80%,占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6.40%。生態保護紅線類型為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土流失敏感,具體包括涼山—相嶺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的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石棉縣、普格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甘洛縣和美姑縣;金沙江下游干熱河谷水土流失敏感生態保護紅線的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和雷波縣。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市縣級行政區匯總表和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登記表由環境保護廳另行發布。
四、效益分析
(一)優化生態安全格局,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本次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不僅覆蓋了四川省“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極重要的區域和全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縣,還結合我省生態保護實際需求,將金沙江干熱河谷水土流失極敏感區域、川東南平行嶺谷石漠化極敏感區域、川西北土地沙化極敏感區域以及極小種群物種分布的棲息地、重要水源地、評估良好的河湖水域岸線和重要水生生境以及特大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進一步優化了全省生態安全格局,強化了生態保護紅線在保障和維護國家以及我省生態安全底線的作用。
通過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與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進行疊加分析,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草地和河湖水域、自然濕地為主,其中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58.19%,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33.60%,河湖水域、自然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0.78%,充分體現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實施系統保護的指導思想。
(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提升生態屏障功能。通過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內自然生態系統分布空間數據進行疊加分析,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約80%的草本濕地和湖泊濕地,以及60%以上包括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落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在內的森林生態系統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有效保護了四川自然生態系統60%以上的水源涵養功能和約50%的水土保持功能,可有效遏制河流生態功能退化、自然濕地萎縮、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突出生態問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功能恢復,對于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四川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保護生物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四川生態保護紅線全面覆蓋了省域內3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總面積達5.47萬平方公里,占我省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96.49%。同時,生態保護紅線方案涵蓋了《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劃定的1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分布比例占到其行政區縣幅員面積的48%,涵蓋了90%以上的優先區評價關鍵空間。此外,生態保護紅線方案還涵蓋了80%以上的濕地公園、省域內所有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以及大部分的森林公園。通過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使全省95%以上的物種資源在生態保護紅線內獲得保護。
大熊貓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四川岷山、邛崍山—大相嶺是大熊貓棲息地的主要分布區,也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片區。參考國家公園邊界征求意見方案,四川境內大熊貓棲息地進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占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96.67%,這將對保護和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全省現有距瓣尾囊草、劍閣柏、攀枝花蘇鐵、五小葉槭等極小種群植物20種,分布棲息地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將其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可為全省小物種保護工作提供保障。對于極小種群棲息地紅線,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協議管理、置換、長期租賃等形式,取得原生土地的管護權,逐步恢復極小種群生存的棲息地植被。
(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四川省土地資源整體較為豐富,但可利用土地較少,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工農業生產及農民生計對資源的依賴性強,人口分布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狀態,城鎮化、工業化與全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扶貧任務重,發展不足、保護不夠并存,一些區域、流域已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或達到其上限。川西高原和盆周山地是四川省重要水源補給區和農產品、林產品提供區,同時這些區域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可保護好全省最基本的生態資源和生命線。同時,在四川盆地和丘陵區域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引導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各類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于提高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撐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協調。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建立由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組織、指導、協調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監督管理工作,明確地方和部門責任,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定期會商和信息通報制度,研究生態保護紅線相關政策、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重大問題,形成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強大合力和良好工作格局。
各市(州)、縣(市、區)可參照省級工作模式,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監督執行,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劃得實、守得住。
(二)確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優先地位。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舉措。各級人民政府應堅持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編制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本行政區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發揮好生態保護紅線對于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作用。相關規劃要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空間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嚴格自然生態空間征(占)用管理。
(三)落實責任主體。按照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的原則,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省政府統籌研究制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重大政策和措施,及時準確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分布、調整、保護狀況等信息。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對造成破壞的,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
省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履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控職責,加強監督管理,做好指導、協調和執法監督,共守生態保護紅線,推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各類已有禁止開發區域,相關責任部門要依法嚴格管理。
各市(州)要落實嚴守本行政區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負責生態保護紅線的日常監管,建立目標責任制,把保護目標、任務和要求層層分解,落到實處。定期公布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并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各縣(市、區)要落實嚴守本行政區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負責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勘界定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的政策宣傳、日常巡查和管理。根據需要設置生態保護紅線管護崗位。
(四)完善政策機制。結合國家生態保護紅線有關立法,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加快制定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生態功能的土地、產業、投資等配套政策。研究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集保護資金,發揮資金合力。
(五)嚴格責任追究。對違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四川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規定追究責任。對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不力的,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實行終身追責。
(六)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的支持力度,加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國家現有政策基礎上,整合各類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資金投入。
(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積極對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由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牽頭,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等監測站點和衛星的生態監測能力,布設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位,及時獲取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數據。強化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實時監控人類干擾活動,及時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通報當地政府,由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能組織開展現場核查,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八)開展定期評價和績效考核。認真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評價機制,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開展評價,及時掌握全省、重點區域、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狀況及動態變化趨勢,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縣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并向社會公布。根據評價結果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地方黨委和政府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九)強化執法監督。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規范化水平。及時發現和依法處罰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十)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制定實施生態紅線保護與生態修復方案。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保護與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以山水林田湖草為整體,實施保護與修復示范,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在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內,結合已有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重大工程,加強森林、草地和濕地的管護和恢復,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在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內,實施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在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內,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進生態移民,有序推動人口適度集中安置,降低人類活動強度,減小生態壓力。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及周邊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聯治。
(十一)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監控、評價、處罰和考核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暢通監督舉報渠道,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保護紅線管理。
附件: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圖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