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區塊鏈:區塊鏈改造組織信任
olmstrom),以肯定他們在“不完全合約”(incomplete contracting)領域的貢獻。綜合經濟學家的研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經濟合約一般都是不完全的;有權勢一方容易利用自己的地位影響合同關系,甚至可以欺詐和劫持合約關系;合約需要防欺詐和劫持的技術條約;不完全合約不能完全依賴技術條約,還要包括“相信”因素。
以上面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看區塊鏈的興起,我們才能理解分布式、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的技術為何得到全球的響應。人們希望從壟斷平臺的大公司手里奪回個人數據主權,反對大公司利用不完全合約特征單方面設定霸王條款。因為大公司濫權,個人消費者與他們的信托關系已經破產,區塊鏈以太坊應運而生。
盡管虛擬貨幣受到各國政府的嚴格監管和控制,但它的核心技術區塊鏈還是迅速向多種“智能合約”技術演變。
以太坊(Ethereum)為其中的領先者。創建者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致力于兩大問題:解決區塊鏈擴容的瓶頸;讓區塊鏈成為廣泛的社會合作技術。2013年,區塊鏈從比特幣中裂變出來,2014年,以太坊又進一步衍生成為一個多種新功能的智能合約技術。之后,基于以太坊的變種技術也不斷涌現,并各有特征。R3 Corda依靠超過200家成員,力圖建立全球的分布式賬本平臺。ConsenSys致力于區塊鏈應用工具平臺。IBM和微軟自己的云計算領域延伸出區塊鏈服務。
新技術公司層出不窮,不勝枚舉。通過代表企業,我們看到區塊鏈在目前階段涉及組織管理的基本特征:
● 區塊鏈技術本身不斷裂變,產生多樣多元的應用模式。它從專門為比特幣服務技術裂變為自動認證和執行技術,并向著平臺標準技術演進。除了保險和法律,音樂唱片、文學作品和奢侈品行業都可以使用區塊鏈來認證“信息無疑”。
● 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它的系統從內到外包括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目前,區塊鏈離成熟優化階段還相去甚遠。它已經走出始發階段,但尚未到達有標準、可管理的階段。
● 激勵機制為不同模式的共性問題。比特幣是對“礦工”參與的激勵。如果不用它,對參與者的激勵設計怎樣才有效?對此,業界尚無令人滿意的答案。
● 形成區塊的耗能、算力和時間要求是另一個挑戰。采用簡化合約規則的私有鏈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法。
● 全球分布式記賬還有一個實體資產和虛擬映射資產對應的問題。在已經實現資產數字化的領域,例如金融,對應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在實體資產屬性難以用代碼來穩定和獨特表達的領域,它需要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同屬于知識產權領域,繪畫、雕塑等比較容易對應,小說中的文字段落就比較難。
● 人們試圖把區塊鏈嫁接到其它技術中去,或者利用成熟技術彌補它的不足。例如,用內置的RFID來解決實體資本和映射資本對應的問題。
圖3顯示了過去幾年區塊鏈的多元化進程。目前,以“以太坊”為代表的開源平臺試圖克服第一代技術的諸多缺陷,開發多用途的應用軟體。新發展方向包括解決“陌生人之間去信任”,允許用戶任意創建高級智能合約,實施去中心化的網絡交易關系管理。
按照區塊鏈信徒的說法,區塊鏈創造智能信任(coded trust),只要能夠數字化和網絡化交易關系,就可以運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管理。不過,實情遠比技術派浪漫描述的復雜。
3、區塊鏈解決的不是智能信任問題,而是“不信任”問題
愛因斯坦說:如果給我一個小時解決地球問題,我要花59分鐘搞清楚這是一個什么問題。搞錯了問題,解答便是緣木求魚。用區塊鏈替代人際信任就屬于搞錯了問題。
區塊鏈的“去信任”解決的是“不信任”的問題。它自動執行完成交易過程中必要的“不信任”,讓信息無疑。但無法編程的含有情感的“相信”活動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圍。
區塊鏈對管理的直接影響在改寫組織的邊界。
從新古典經濟學到新制度經濟學,圍繞商業組織的邊界問題,經濟學家提出“為何要有公司?”“公司怎樣組織活動的?”“為什么以這種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來組織公司活動?”
從科斯(R. Coase)、諾斯(D.North)、威廉姆斯(O.Williamson)到哈特( O. H a r t ) 和霍姆斯特姆( B.Holmstrom),幾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集中關注上述基本問題。
他們有下列共識:
第一,契約活動與治理結構要一一對應。
第二,契約很難事先巨糜無遺,事中如期如愿,事后面面俱到。不完全合約普遍存在。
第三,產權和交易成本影響經濟合約活動,畫出公司邊界。
第四,資產是否能夠明晰化(Asset specificity)和交易成本類型(談判、評估、監控、信息獲取、違約執行等)影響合約各方的行為表現。
第五,為促進合作,也為避免劫持、搭便車、互害的集體行動、道德危害、公地悲劇,合約主體選擇最能經濟化交易成本的治理結構:等級式的公司、自愿交易的市場和靈活的混合型“關系合約”(Relational contracting)。
第六,可信度(Trustworthiness)能中和彌補資產難清晰化,交易成本難經濟化的契約問題。所以,不完全的合約多少都涉及到可信度,都包含一定程度的“關系合約”。
區塊鏈技術學派認為智能合約可以解決不完全合約的問題,因此全面改寫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合約關系,甚至促生嶄新的區塊鏈組織。它讓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免除各種上述的合同危害,保障知識產權個人化,允許微點原子化的交易,激勵人人參與的社會經濟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控制平臺大公司壟斷、實現人造、人有、人享的智能信任社會。這是區塊鏈的烏托邦,是可以不斷接近的理想,但不可能成為完全實現的社會藍圖。
從創世區塊鏈開始,中本聰和他的精神傳人做的都是“去信任”技術,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可靠,不信任人的言行是第一假設,區塊鏈用算法解決不信任問題,去信任的技術保障“信息無疑”。但是,契約活動中的可信度不僅有“不信任”的成分,還有“相信”的成分。二者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區塊鏈擅長解決前者,卻弱于后者。
正確理解區塊鏈“去信任”本質的第一步是理解“相信”和“不信任”是兩個有聯系、但又有顯著差別的社會心理活動和認知決策活動。然后,我們方能看到傳統類型的組織將始終存在。最后,在認清“相信”和“不信任”之間的關系后,我們才能有效地運用區塊鏈去提升組織可信度。
“讓凱撒的歸凱撒!”區塊鏈支持下的智能合約可以有效解決可編程的“信息無疑”問題。相關的組織任務必須是:能夠明確界定、量化和數字化的;過程和結果屬性明晰;無需頻繁變動和調整的合約承諾;沒有必須考慮的未來不確定性。
但是,區塊鏈智能合約不適合處理下列組織任務:過程和結果始終在動態變化中,例如營銷;任務的性質隨參與者意愿變化而調整,例如客服;情感因素有重大影響力,例如終極關懷;沖突和妥協是主旋律,例如跨公司產品創新。
所以,區塊鏈適合解決婚前財產登記的契約問題,但不適合處理戀愛過程。
簡言之,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到解決不信任問題,并達到信息無疑的效果。但是,它很難應用到“相信”上,因為“相信”更多的是主觀心理狀態和個人選擇。
“相信”指的是“無論是否有監控方法,一方都愿意向對方示弱,因為示弱方認為對方總會善待自己”(R.Mayer)。用意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的理論來解釋,“相信”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無法直接通過具體行為而實現,只能間接在升華的層次去個人體會。
用日常語言分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相信”和“不信任”兩個變量之間的差別(見圖4)。
“相信”更多與人的內在心理活動有關,是受個人情感影響的主觀感受。“不信任”往往是基于一些事實線索而做出的理性推測。
不信任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引發因素。它包括環境和任務陌生,有不確定性,過程復雜,要求超出常人基本能力,盲目信任后果嚴重。第二是保障因素。環境和任務性質要求合規、警覺。猜疑和監控是理解認知活動的必要部分,是建立共識的必要溝通活動。
當上述兩種因素都被包括和控制之后,不信任可以消除,信息可以保障無疑。在這個基礎之上,人際關系的情感交往可能派生出信任。但是,不信任消除不是產生信任的充分必要條件。如學者盧米紐(Fabrice Lumineau)的研究顯示:“相信”和“不信任”是兩個相關但不相同的變量。它們之間不是正反兩個方向的連續體,不是一方減弱,另一方就加強。關于二者的差異,可以用能否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探索大數據 區塊鏈實現與能源互聯網良好契合
2020-06-09區塊鏈,電力行業,能源互聯網 -
基于區塊鏈的含安全約束分布式電力交易方法
-
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調度的應用前景:提升電力交易的自由度和實時響應效率
2019-11-04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大數據產業園四處開花
2019-03-05大數據產業園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借力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建設六盤水5G示范城
2020-05-27大數據,5G,電力,六盤水,物聯網 -
融媒體平臺建設及縣域融媒體平臺軟件系統
2019-04-03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