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將在洲際互聯 特高壓成主力
在全球碳減排的約束下,現在正是思考能源未來的最佳時刻。到2050年,一個用于傳輸電能、信息和液體燃料的龐大綜合性能源網絡將有可能從澳大利亞一直延伸到中國。這一愿景看起來似乎遙不可及,但亞太能源網絡事實上已初具雛形。
泛亞太能源網絡并非空中樓閣
洲際范圍內的能源互聯正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2007年,東盟成員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新西蘭簽署了《東亞能源安全宿務宣言》,其中規定了將“通過對東盟電力網和跨東盟天然氣管道等本地區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確保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目前,已有4項互聯電網工程正在建設之中,還有11項處于規劃階段。
此類海底直流特高壓線路正在變得越來越平常。瑞典在1954年架設了全球第一根海底高壓直流電纜,而這一電纜在60年后的今天仍在服役。2011年1月投運的NorNed工程是架設在挪威與荷蘭之間,電纜總長度580公里,容量達700兆瓦,耗資6億歐元,其間傳輸的電能足以供應阿姆斯特丹或奧斯陸一半的電力需求。而2011年4月投運的BritNed工程是架設在英國與荷蘭之間,電纜總長度為260公里,容量達1000兆瓦,同樣耗資6億歐元。它們都是構想中的歐洲超級電網(Europeansupergrid)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海,有數不清的此類工程正在規劃中,其在距離與水深方面,與中國東海的工程面臨非常相似的挑戰。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同樣有利用特高壓技術進行歐亞洲際聯網的戰略構想,希望采用先進的特高壓交流和直流輸電技術,構建洲際輸電大通道,建立洲際電力市場,推動全球能源優化配置。通過特高壓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兩種方式,可將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的清潔能源,遠距離輸送到歐洲負荷中心,有效解決歐洲能源供應和電力保障問題,優化能源結構、促進低碳發展。隨著歐洲超級電網的建設,可以通過特高壓將電力輸送到歐洲超級電網,再通過超級電網配置到歐洲各個國家。
Grenatec是總部在悉尼,主要研究亞洲能源市場的獨立研究機構。Grenatec研究表明,亞洲范圍內有著建立一個洲際能源互聯網絡的基礎。泛亞洲能源網絡的南端可以始于南澳大利亞,途經帝汶海和印度尼西亞到達其首都雅加達。從雅加達開始,陸上路線可以到達新加坡并穿過馬來西亞半島和泰國,之后到達中國南部。進入中國后,可以向上海供應能源,并經中國東海與日本、韓國相聯。
海上路線北上納土納島,從該島開始,西向路線將沿著越南的海岸線一直到達中國海南島,接著轉向東北直至中國香港。東向路線則東進納土納,穿過婆羅洲,并向北穿過菲律賓群島的巴拉望島和呂宋島,并繼續北上至臺灣。兩條海上路線分別從香港或臺灣出發,沿著平行于中國東部海岸線的方向北上并在中國東海匯合,這也將為海上風電場建設以及天然氣發展提供新的基礎設施。
并非只有Grenatec察覺到了正在形成中的泛亞洲能源網絡,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從日本延伸至澳大利亞的能源網絡。他們構想中的“亞太陽光帶”工程提出,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利用集中式太陽能熱發電來生產太陽能燃料和電力。然而,他們的藍圖中并不包括貫穿亞洲的直流特高壓和天然氣管道,而代之以利用油輪來運輸太陽能燃料至東北亞市場。
同時,國際能源署(IEA)也相信亞洲將通過發展能源網絡來進行國家間的太陽能電力傳輸。在2011年的一份關于集中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報告中,IEA預計中國將從哈薩克斯坦、泰國或澳大利亞進口集中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利用太陽能發電來滿足它一小部分的電力需求。用高壓直流電纜來傳輸這些電能將是最為明智的,但IEA并未在這一點上給出詳細的信息。
特高壓成重要助力
亞洲要想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體,必須投入數萬億美元來建設電網、天然氣管道以及擴容通信能力。通過建設洲際互聯能源網絡可以給亞洲帶來光明的能源前景。
中國正在加快推進特高壓直流輸電(UHVDC)和特高壓交流輸電(UHVAC)項目,已建成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1條(晉東南—南陽—荊門),±800千伏直流特高壓2條(向家壩—上海、錦屏—蘇南);在建項目有交流特高壓1條(淮南—浙北—上海),直流特高壓2條(哈密南—鄭州、溪洛渡—浙西)。國家電網公司致力于把中國電網建設成現代化的電能輸送系統,將快速增長的風能、太陽能和水電輸送至大城市負荷中心,這將幫助中國兌現其降低能源消費中碳排放強度的政治承諾。國家電網公司也正在踐行“走出去”戰略,不僅擁有菲律賓國家輸電網25年的特許經營權,并成功完成澳大利亞南澳輸電網公司41.11%股權收購。
特高壓擴大了大規模電力供應的輸送范圍,這意味著由太陽能、風能、水能以及天然氣產生的能源終有一天能跨越半個地球,在亞洲和大洋洲范圍內自由流動。這些已經出現的變化是區域性跨國能源交易和亞洲各國能源系統間深度互聯進程的開始。
在過去的十年,東盟已經制定了發展東盟電力網絡(TAEG)和東盟天然氣管道(TAGP)的計劃,均是為了通過引入更激烈的競爭來深化跨國電力與天然氣貿易,達到提高效率、保障供應安全以及降低能源價格的目的。
印度尼西亞正通過“巴拉巴圈”(PalapaRing)工程用光纜將該國分散和孤立的東部群島聯系起來。同時,澳大利亞正通過耗資400億澳元的國家寬帶網絡(NationalBroadbandNetwork,NBN)工程將光纜接入全國的每個家庭,這一投資相當于中國三峽工程建設成本的1.5倍。中國正在實施光纖城市工程,為主要城市鋪設大容量的光纖通信網絡,它們將連接已經貫穿于中國南海的無數光纜。
將這些工程作為整體來看,可以很容易看到泛亞洲能源與數據網絡正在逐步形成。通過積極發展下一代特高壓技術,國家電網將會占據這一美好圖景的核心位置。現在需要做得是構建成熟的商業模式和良好的國際關系來推動這一網絡的最終形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區域性能源“主干網”(或泛能源傳輸系統)將逐步形成,它將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起于南澳大利亞,經東南亞到達中國,并最終延伸到日本和韓國,跨越從悉尼到首爾的大約16000公里的范圍。
最終形成“電能互聯網”
在最終形成的泛亞太能源網絡中,流動的將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和潮汐能,東南亞將貢獻一部分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中國的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也將占據一席之地。將水力發電容量從提供基荷轉變為負荷跟蹤容量,可以抵消以上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
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段以外,這一網絡利用閑置的傳輸容量,將多余的能源傳輸到抽水蓄能或壓縮空氣裝置儲存于各地,或轉換為氫能。
天然氣發電容量可以在水電資源緊張時成為備用容量的第二梯隊,用于抵消大規模間歇性清潔能源接入的整體性影響。如果天然氣管道與主要的區域性HVDC輸電線路的鋪設走廊相伴而建,這一效果將更為突出。由于總是存在替代能源,每天總能源需求的變化將導致不同類型能源供應價格差異化,用戶可以根據出現的價格套利信號進行無縫的能源切換。
如果光纜也被納入其中,這一網絡將更為靈活,適應性更強,并能為亞洲提供長達一個世紀甚至更久的良好服務。
Grenatec的研究認為亞洲不斷增長的收入和亟待滿足的基礎設施需求,以及必須付諸實施的全球碳減排計劃,為創造一個靈活、創新以及經得起未來考驗的能源生產和傳輸網絡,提供了激動人心、革命性以及十分有價值的機會。
對于每一個參與者來說,互相之間的融合越密切,獲得的收益就越多。全球都帶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翹首以盼國家電網的開創性技術成果,它正站在亞洲以及全球清潔能源革命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