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的“進化論”
如今,一說起電力體制改革,“拆分”二字就會躍入眼簾。網廠分開、輸配分開、區域分開,“拆分”似乎成了“改革”的代名詞。但改革是不是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電力體制作為生產關系的一種,是由生產力電力技術決定的。依靠電力技術推動改革,以改革適應技術的發展,這才是電力體制“進化”的基本規則。
特高壓有助于建立全國電力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電力體制改革的路徑。主要原因是當時電力出現嚴重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據統計,1987年,全國的用電需求是2.6億千瓦,而裝機容量僅有1億千瓦,缺口之大難以想象。缺電的實質是缺少電力投資,所以這一時期的電力改革,基本都是圍繞著如何吸引和擴大投資進行的。
1987年,國務院提出了“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改革方針。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征“省為實體”和“集資辦電”,是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實事求是的選擇。那個時候,500千伏電網在國內還是個新生事物,省間聯絡線薄弱,跨區域線路更是少得可憐。“省為實體”“集資辦電”在一定程度上讓各省安下心來,加快電力建設,不擔心自己建的電廠讓別的省份分一杯羹。但是,一省之內的電源結構往往單一,難以實現互濟,再加上我國資源與消費逆向分布的國情,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提速,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電力資源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省為實體”的道路越走越窄。
上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電力市場化改革浪潮。引發全球關注的、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當屬1990年由撒切爾夫人主持的英國電力體制改革。英國的改革主要包括電力資產私有化,實行發、輸、配、售各自獨立,建立單一購買機制,并成立獨立監管機構等,一時成為世界電力體制改革的典范。我國自2002年開始的電力體制改革,幾乎照搬了英國模式。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500千伏電網得到普遍應用,到2000年,全國500千伏線路長度達26800多公里,省區間的電力聯絡線也比以前更堅強可靠了。而且,2001年5月,東北和華北電網通過500千伏線路形成了第一個跨大區交流聯網,2002年的川電東送工程又實現了川渝和華中的聯網,區域電網初現規模。所以,打破省間壁壘,建立區域電力市場,成為上世紀電改設計時的選擇??扇缃瘢忠粋€十年過去了,我們也應該重新審視當初的選擇了。
在這個十年里,電力技術和中國的發展一樣太快太猛,讓人目不暇接,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特高壓電網實實在在地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它的出現使得直接建立全國電力市場成為可能,使得當年設想的區域電力市場,未及實現卻已被跨越。
我們可以理解當年改革設計者的心情。但是,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面對生產力的進步,面對全國范圍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需求,面對節能減排的硬指標,再堅持區域市場的路線,堅決反對直接跨入全國電力市場,顯然已成刻舟求劍、抱殘守缺。世易時移,不睜眼看世界,不直面技術進步與時代發展,最終將被時代拋棄,即使抱有一腔為國之志,也可能只起到誤國誤民的功效。
電力體制改革需探索中國特色道路
什么樣的電力體制才是最好的?電力體制改革沒有金科玉律,沒有不可改變的祖宗成法,世界各國模式各異,既有英國的發輸配售全部分開的模式,也有日本、法國等廠網合一的模式。俄羅斯剛推行輸配分開兩年,今年又匆匆地開展“輸配合一”。
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才是最舒服的,符合國情的體制就是最好的。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不能跟著其他國家亦步亦趨,必須探索出一條與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改革路徑。全盤西化、照搬照抄,在中國往往“水土不服”。
中國電力需要改革,但改革必須能創造“紅利”,能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絕不能一分了事。所有人都不愿看到,電力改革再度成為“改出一批機構、起了一批高樓、多了一批轎車”的黑色幽默劇。
社會發展的歷史有一個略顯難堪的規律,那就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往往落后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所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受到許多非議和指責。但是,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會倒轉,甚至不會做片刻的停留。
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們才能把前進的道路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