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數據存量僅為北美7%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國產生的數據量也極為龐大,但真正存儲下來的數據僅僅是北美的7%、日本的60%。昨天在滬舉行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專題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直言,全國超過半數的數據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國產生的數據量也極為龐大,但真正存儲下來的數據僅僅是北美的7%、日本的60%。昨天在滬舉行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專題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直言,全國超過半數的數據未得到妥善保護,存在數據外泄風險。
與會專家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儲備與數據分析是國家核心資產和能力之一,我國應盡早明確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鄔賀銓表示,目前不少國際IT巨頭,都不惜免費提供數據分析服務,以此獲取海量的數據“原材料”。盡管全國僅“銀聯”銀行卡發行量就達35億張,數倍于他國,但與它們伴生的大數據并不大,還是“數”到用時方恨少。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建議在國家層面先 “摸清家底”,因為在互聯網企業,在電信、金融等機構,以及在社保、交通等部門,都有大量數據沉淀,可以“為我所用”,也可“為人所用”。
但“數據大”并不是“大數據”,不少數據規模較大的“數據源”,數據自己不用,也不給別人用。高新民認為,在這種“所有權”狀態下的數據,在嚴格意義上根本稱不上“大數據”。他建議,厘清法制、訂立規則,政府帶頭實現大數據的部門共享、社會開放,若按此模式活用數據,即使“中數據”、“小數據”也有其利用價值。電子科技大學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周濤表示,當數據真正成為產品,將出現類似淘寶的大數據交易平臺,甚至出現專事數據運營的大型運營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