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產業能否大顯身手?
微利
目前地熱取暖在初期的勘察、鉆井等投資大,加上勘察有風險,讓一些企業望而卻步。
在2018年8月召開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地源熱泵高層論壇會上,曹耀峰院士分享了中國工程院設立重點咨詢項目“中國地熱產業規劃和布局戰略研究”形成的最終成果。他介紹,通過對一系列燃煤替代項目開展實地調研與入戶座談,發現地熱項目與其他清潔供暖方式項目相比,運行成本較低,給農戶造成對經濟負擔小,但對企業而言,初始投資高,投資回收期長。
供暖季只有4個月,非供暖季停產檢修,是地熱供暖微利的其中一個原因。在劉金俠看來,在不供暖的8個月里,有利于地下水位、溫度場、地下水水質等恢復。“如果一年四季都采的話,我估計這個地區(以后的)可采程度要弱一些。”
而在農村地區利用地熱能供暖,也面臨不少挑戰。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地質師國殿斌在“2018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介紹,新星公司正在以雄縣為試點,積極探索地熱替代散煤治理大氣污染工作。2017年,按照雄縣地熱代煤農村散煤替代專營權,在11個自然村實施地熱代煤,完成地熱供暖面積65萬平米。
劉金俠坦言,農村地區建筑保溫效果差導致同樣單位面積所需的熱量上升,且農戶分散,需要鋪設較多的供熱管網,這使得農村地區投資回報率低。
由于地熱能儲存在地下,看不見也摸不著,勘查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地熱資源的勘察程度還是不夠高。這給企業造成一定的勘察風險。”劉金俠說,“在西藏、川西等地區打了一口空井,一千萬就出去了。”
業內呼吁,在地熱產業起步階段應該要有優惠政策的扶持。“如果國家鼓勵這個行業,(優惠政策)可有助于降低前端設備、材料等成本,等普及了,到最后就不要補貼了,現在前期投入比較高,利潤比較薄。”馬偉斌說。
地熱能發電:長路漫漫
相較于風電、太陽能發電所面臨的“不穩定性”難題,地熱能發電具有穩定性,因此也受到青睞。
我國地熱能發電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0年12月,第1臺中低溫地熱能發電機組在廣東省豐順縣鄧屋發電成功;1977年9月,第1臺1兆瓦高溫地熱能發電機組在西藏羊八井發電成功。1991年西藏羊八井地熱能電站裝機容量達25.18兆瓦,是我國目前惟一持續發電的地熱電站。
這兩年,中石化、中核等國企都在進行地熱資源的勘察和評價工作。2018年9月6日,中核地熱發電項目西藏尼木續邁16MW項目成功開鉆,預計建成后將為當地提供年均超過8000運營小時的清潔電力,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溫泉旅游業建設及新能源開發利用。
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地熱發電領域。杭州錦江集團公司在西藏羊易投資的32MW地熱電站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四川康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康定縣小熱水地熱田鉆成的高溫地熱井安裝了200千瓦發電機組,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云南瑞麗規劃建設的地熱電站也在探索中推進。不過,《報告》提到,截至2017年底,中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為27.28兆瓦,排名世界第18位(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4個國家進行地熱發電),距離《規劃》提到的目標“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其中西藏地區350MW”還有一段距離。劉金俠推測,完成《規劃》中地熱發電指標還是有難度。
根據《中國大陸地區大地熱流數據匯編(第四版)》,藏南、滇西、川西以及東部高熱流異常區,是我國地熱資源勘探開發有利區。而藏南、滇西、川西等位于喜馬拉雅地熱帶,海拔一般較高,給項目開發帶來一定的難度。此外,在這些地區發電,需要配套建設電網。
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鄭克棪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從地熱發電來看,國家要求加強高溫地熱資源勘探任務,積極為“十三五”和今后地熱發電做準備,但這需進行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及物理勘查,然后在選定的位置鉆勘探孔,鉆完再做產能測試等技術,實施過程難免耗時??萍疾?ldquo;十二五”《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成果可供利用,但還達不到產業規模。
馬偉斌說,地熱發電需要的投入很大,要遵循相應的規律,一步一步來。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