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電力可靠性指標發布
6月22日,國家能源局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京聯合召開2017年電力可靠性指標發布會。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曉林、中電聯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能源局安監司司長童光毅主持發布會。
2016年,我國主力發電機組等效可用系數均在90%以上,10萬千瓦及以上常規燃煤機組非計劃停運總時間為34983.32小時,臺年平均分別為0.35次和17.72小時,較2015年臺年平均增加0.01次、減少6.72小時;10萬千瓦及以上燃氣輪機組非計劃停運次數為0.39次/臺年;4萬千瓦及以上容量水電機組非計劃停運總時間為4632.55小時,臺年平均分別為0.26次和4.48小時,較2015臺年平均值降低了0.01次和0.6小時。全國電網220千伏及以上變壓器、斷路器、架空線路三類設施可用系數分別達到99.867%、99.958%和99.570%,普遍優于北美。全國直流輸電系統運行情況穩定。全國城市用戶平均停電時間5.2小時/戶,農村用戶平均停電時間21.23小時/戶。
王曉林副局長在發布會上指出:電力可靠性管理是電力安全生產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我國電力可靠性管理已發展到政府主導、行業服務和企業主體相結合的新階段,全行業可靠性管理范圍內的設備、設施和系統數量超過92%,容量超過95%,主要電力設施和系統進入高可靠性水平運行階段。2017年是電力可靠性工作調整銜接、承上啟下的一年,要發揮政府、社會和企業合力,加強可靠性數據準確性、提升用戶供電可靠性等基礎工作,深化拓展電力可靠性工作,研究創新電力可靠性管理工作體制機制,開創電力可靠性監督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要理清思路,不斷夯實可靠性管理工作基礎。要有序推進電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調整組建工作,探索構建有效的工作機制,完善可靠性管理技術服務體系,加強電力可靠性管理技術標準頂層設計。
二要推進可靠性管理工作不斷擴展和提高。強化新能源發電可靠性監管,著力突破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等可靠性信息采集的技術和管理瓶頸。充分發揮可靠性數據的技術引領作用,引導裝備制造企業優化設計、精良制造。強化能源互聯新形勢下大數據在可靠性管理中的應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研究發達國家新能源接入、電網規劃、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可靠性管理經驗,解決我國可靠性工作中面臨的挑戰。
三要做好各生產環節的可靠性重點工作。充分發揮發電領域、輸電領域、供電領域各電力企業可靠性管理工作主體責任,推進重點工作,實現管理水平和可靠性指標同步提升。

-
Kubernetes為什么會逐漸成為云計算的標準?
2018-01-18標準 -
云計算成朝陽產業,未來發展已成趨勢
-
2018關于云計算的五個預測:容器、AI、定制云
2018-01-18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