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現代教育“慕課”背后的真正推手
對于傳統課堂來說,最多有幾百個學生,由于規模的限制,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導致大家都想上名校,“學區房”現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但一種被稱為“慕課”(MOOC)的在線教育學習方式的出現,讓更多人看到了“未來教育”的曙光,“慕課”也被譽為“自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課”風靡全球
對于慕課,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它發端于過去的那種發布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舊的課程開發模式。
所謂“課”(MOOC),顧名思義,“M”代表Massive(大規模),與傳統課程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生不同,一門MOOCs課程動輒上萬人,最多達16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以興趣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不分國籍,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參與;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完成,無需旅行,不受時空限制;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課程的意思。
慕課風暴風靡全球,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英國、德國、澳洲以及海峽兩岸的5所交通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臺灣國立交大)全部開通了慕課平臺。
按理說,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名氣,即使收點錢,全世界的學習者也會趨之若鶩。但哈佛也好,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之所以致力于免費的慕課平臺,其中奧秘就在于其背后的大數據應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
收集、分析數據,開展大數據應用才是隱藏在“慕課”平臺背后的秘密。與傳統教學不同,慕課通過記錄鼠標點擊,就可以研究學習者的學習軌跡,發現不同的人對不同知識點不同的反應,例如用了多少時間,哪些知識點需要重復或強調,哪種陳述方式或學習工具最有效。通過向全世界開放,讓最多的學習者在上面學習、使用,就可以收集最多數據,研究世界各國學習者行為模式、打造更好在線平臺。
表面上看來,慕課所收集的這些數據雜亂無章,但數據累積到一定程度,群體行為就會呈現一種秩序和規律。這種秩序和規律,無論對于教管部門,還是對于教育研究,以及學生自主學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際上,國內教育領域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留存數據、收集數據。對此,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系副教授魏忠指出:“照理說,我國教育領域的數據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我們卻面臨著數據的嚴重匱乏。比如教計算機的老師,如果不愿意進實驗室,那么數據從何而來?如果老師有心把作業變成資源放在網絡上,把知識變成題庫實施任務教學,那將會給未來的教學帶來上千倍的回饋。”
對于數據采集和存儲,國內教育界也有自己的苦衷。就以慕課為例,上萬人行為數據無疑是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如何存儲?如何處理?若采用傳統磁盤陣列進行存儲,其成本不是一般單位可以負擔的;數據分析若采用數據倉庫/BI等傳統分析工具,一來這些工具并不適于分析行為,二來鑒于數據規模較大,分析效率很低,投資很大,投入產出將不成比例。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類似慕課所收集的大數據,常常會被視為“垃圾”得不到重視。
英特爾綻放教育大數據
隨著英特爾開發架構平臺在技術和性能上的不斷進步,為大數據音樂奠定了基礎。以英特爾開放架構為基礎,Hadoop實現了可橫向擴展開源計算和存儲平臺,不僅解決了海量大據存儲問題,也為行為大數據這樣的非結構化海量數據,提供數據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無論是教育管理部門,還是校長、教師,以及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提供針對不同應用的個性化分析報告。誰能在其中把握好大數據,誰就能在將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首都師范大學遠程教育所所長方海光說,“”
方海光表示,在基于電子書包的一對一課堂數字化課堂教學中,國內也積累了大量大數據分析決策的典型案例。其中,首都師范大學數字化課堂大數據分析應用,已在揚州、常州等地中小學的200多個班級進行了多個學期系統性試點應用,帶來了教育效果的明顯改變。
其中,由于采用英特爾大數據處理平臺,這些數據被就近存儲,借助分析工具可以就近處理,不僅避免了傳統ETL(Extract-Transform-Load)
責任編輯:張星光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