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日前,中央媒體聯合采訪團在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進行了深入體驗采訪,在沙漠無人區的億利資源集團治理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疏密有致的防風固沙林,多灌木、少喬木,行走其間,只感覺到風,而感覺不到沙。
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億利資源集團與中國林科院合作營造的基于“低覆蓋度治沙”理論的防風固沙實驗林,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低覆蓋度治沙”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一理論始終遵循的原則就是:“治沙一定要遵從自然規律,治沙并不等于消滅沙漠,不等于讓所有的沙漠都變成綠洲”。
治沙好似治病 切忌矯枉過正一味種樹
長期以來,我國業界一直認為:植被覆蓋度與沙漠(地)固定程度成正比。植被覆蓋度大于40%為固定沙地,10%—40%為半固定、半流動沙地,小于10%為流動沙地。“覆蓋度高、治沙效果好”,便是這一判斷的通俗表述。
基于這一判斷,我國先后啟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態治沙工程,客觀來看,效果良好。然而同時,一個現象逐漸也引起了基層和學界的注意:沙區大面積中、幼齡林衰退或死亡,不成林或“小老樹”現象普遍存在。
我國許多治沙造林區隨處可見這樣一種情形:原本可以長到50年的楊樹、長到80年的榆樹、長到140年的針葉樹,大都壽命縮短。闊葉喬木的衰敗大致出現在造林后的20年內,針葉喬木出現在造林后的40年內。
“這不能簡單地歸因于當地生存環境過于惡劣,”楊文斌說:“通過十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們得出結論,沙漠治理不能一味造幼林,必須把林業周期長的特征充分表達在漫長的治理與修復過程中,這是林業治沙與生態修復的優勢。”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北部幾大沙區治理,都以楊樹等常見喬木樹種為主,在植造林地的時候,往往追求多多益善。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動的同時,這種方式在二十多年后終于出現了弊端:樹木大面積死亡,沙區地下水位嚴重下降。
2014年,一篇題為《三北防護林楊樹林之殤的新啟示》的報道在內蒙古自治區刊發,引起了國內多家媒體對于防沙治沙理論實踐的新思考和新討論。楊文斌和他的團隊,其實早已開始了相同的思考和探索。
低覆蓋度造林 向大自然學習植被修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森林培育學家尹偉倫曾說:“地球生態的特點就是生物多樣性,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覆蓋的植被,是低覆蓋度疏林或稀疏灌叢,這是自然現象。大自然造就了沙漠沙地,治沙的理論和實踐,也要向大自然學習。”
也是從上世紀末開始,楊文斌團隊曾在水量平衡的基礎上,按照覆蓋度大于40%的原則,研究提出了喬木帶間距小于等于10米、灌木小于等于8米的“兩行一帶”造林固沙模式,能夠確保林木在正常年份中幼林階段的正常生長,且能夠發揮顯著的防風固沙效益。
然而,各地在推廣中發現,1998年、2001年和2009年等極端干旱年份,“兩行一帶”的林分仍出現了嚴重的水分脅迫及衰敗死亡現象。經研究楊文斌團隊發現,他們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高覆蓋度植被的治沙效果固然好,但是生態用水卻難以支撐這種高密度的覆蓋。
順應自然規律、尊重植物生長規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逐漸成為楊文斌低覆蓋度造林的理論技術基礎。楊文斌團隊在思考,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各自的特性,營建有序配置、生態作用互補、能修復近自然地帶性植的防護植被。
經過長期研究他們發現,即便在干旱區,依然有天然稀疏林分。這種林分密度一般低于每公頃800株,覆蓋度低于30%。這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延續下來的一種林分狀態,是由干旱、半干旱區的水分狀況所決定的。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楊文斌在毛烏素、科爾沁沙地發現,當地呈帶狀栽植的固沙林覆蓋度僅為20%—30%,卻在防風固沙方面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蓋度,又要保證防護效益,低覆蓋度防沙治沙體系的提法由此誕生。
如何總結低覆蓋度防沙治沙體系?楊文斌說:“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適當進行人為干預,即將自然隨機分布的植被按一定林分格局重新排列組合,使原本不具有固沙效果的林子發揮防沙治沙效益。”
尊重順應自然 沙漠是地球生態一部分
庫布其沙漠恩格貝綠洲主要創始人王明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與日本治沙造林專家遠山正瑛一起扎根庫布其,長期的實踐和思考讓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沙漠是大自然造就的地球生態的一部分,其成因和存在源于自然規律。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環境,我們要治沙,但是治沙一定要遵從自然規律,治沙并不等于消滅沙漠,不等于讓所有的沙漠都變成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這種源自實踐的結論,與低覆蓋度治沙理論的基本觀點不謀而合。
“低覆蓋度治沙理論實現了林分密度、鄉土樹種、深層滲漏、林草結合,基本與當地的自然植被狀態一致。”楊文斌說。
多年的實驗和實踐數據顯示:植被覆蓋度在15%—25%就能夠固定流沙,顯著降低了固定沙地的覆蓋度標準。團隊還研究確定20多種固沙造林樹種的主要水分利用帶,提出了單行一帶、兩行一帶、網格、生態林業體系等4種治沙造林模式。
2015年6月,國家林業局召開成果鑒定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江春、蔣有緒,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劉恕給出了極高的鑒定意見:研究成果提出了低覆蓋度防沙治沙的原理與技術,基本解決了防沙治沙中多年來中、幼齡林衰敗或死亡問題,構建了一套沙地修復的理論,對于推進干旱、半干旱區沙漠化土地生態修復的穩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2015年,我國新版《國家造林技術規程》也根據這一技術理論作了修訂,消息傳出,引發國內外各方驚嘆。尹偉倫院士特別評價說:“低覆蓋度治沙理論尊重自然,對天然植被開展了廣泛調查與研究,依據‘仿生學’與‘點格局’原理,營造了接近當地自然植被覆蓋度的固沙林,通過改變其分布格局來提高防風固沙效益,探索出了既能夠充分發揮喬、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復合的、生態作用互補的、接近自然地帶性植被的修復技術。”
“這一理論敬畏自然,尊重科學,勇于創新,我們通過反復實踐、不斷深化,最終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治沙之路必然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好。”“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說。
題圖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于內蒙古西南的鄂爾多斯市,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漠,總面積約1.39萬平方公里。經過30多年來幾代治沙人的努力,庫布其沙漠近三分之一面積得到治理,生態資源逐步恢復。圖為網格狀的沙柳在沙漠上,起到固沙的作用。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