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深度應用:力推江蘇綠色生態體系建設
圖為環保大腦搭建體系
▼圖為“互聯網+”綠色生態342計劃
▼圖為“互聯網+”綠色生態體系
132734家在線監控污染源;10645745條工商記錄,實現工商部門信息共享機制;390.90億條業務數據量,構成企業檔案數據容量;512個公共字典集合,行政區、行業、污染物編碼、企業類型統一管理,與國家許可證保持一致。
實行企業環保信息自主申報,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現污染物排放智能監控和環保行為數據實時采集,數據中心完成業務的集中整合和數據的自動關聯。
截至2017年度,江蘇省污染源 “一企一檔”立體式管理的階段性成果值得點贊。
時代使命 “互聯網+”綠色生態應運而生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進一步提升到更高的戰略高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先決要素。
2016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6〕46號)要求堅持“開放共享、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引領跨越、安全有序”的原則,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著力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夯實網絡發展基礎,營造安全網絡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江蘇環保緊跟時代潮流,順應實勢,適應國家、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新形勢、新期望,適應國家行政管理體系改革的新要求,編制《江蘇省“互聯網+”綠色生態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滿足數據挖掘分析、可分級共享的基礎硬件支撐體系、數據整合交換與共享體系、數據挖掘與應用體系和安全、運維服務體系等四大體系,統籌規劃全省環境信息化資源的整合與應用,打破環保工作中的條塊分割,實現全省上下信息共享,形成“兩垂”改革和數據應用的支撐能力。
精益求精 打造綠色生態新路徑
如何創新環境治理工作方式?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抓手?江蘇環保一次次走在全國前列。
自2007年起,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實現污染源自動監控,逐步實現全省數據聯網,在對重點排污企業安裝在線監測儀的基礎上,推行“提標改造”工作,加設IC卡排污總量控制系統,加強對企業排污行為的全過程監控,實現了信息技術對企業的全維度監管。十年間,江蘇環保利用科技手段創建了“1831”生態環境監控系統,先后建立了“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江蘇省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江蘇省固體廢物動態管理系統”、“江蘇省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江蘇省一企一檔動態信息管理系統”以及“江蘇省環境監管執法數據聯網報送”等管理平臺。
自2016年,江蘇環保啟動新一輪“一企一檔”平臺,不僅基于環保云的數據整合與篩查能力,這一平臺還構建了企業排污行為監管數據庫,通過建立數據流動的機制,確保每份企業檔案實時更新,加強數據的時效性。此外,江蘇省環境保護廳率先以跨部門協調的方式,整合工商、公安、銀行、稅務等方面的數據,加強數據的橫向融合,延展數據采集范圍,最終實現數據的統籌協調和統一監管。
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污染排放、排污收費(稅)、排污許可證等企業環境行為,繪制企業特征畫像,讓監管人員對企業的情況一目了然,并結合社會公眾的投訴舉報、新聞輿情、環保信用等數據,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自動找出企業的異常環境行為和事件,為精準執法提供數據保障。
2017年初,以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為契機,以大數據、智能化等互聯網技術為支撐,以“共建、共享、共用”為原則,全面構建“互聯網+”綠色生態。
成效卓著 “互聯網+”綠色生態體系初顯
新興產物——“環保大腦”
2017年6月6日,江蘇省“互聯網+”綠色生態平臺受邀參加“2017國際環保新技術大會”,“環保大腦”大數據應用平臺首次精彩亮相,形象地展示了信息技術引領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環保大腦”由江蘇夢蘭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搭建,利用環保新技術、新手段對生態環境的智能感知“神經”、深層分析“思維”、無限應用“展現”,實現對環境“大膽放、精準管、有效服”,全面助力江蘇省“互聯網+”綠色生態體系建設。
“環保大腦”涵蓋了水、大氣、噪聲、土壤等各類環境要素,整合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學習、模型算法、大數據分析等高新技術,建立感知環境質量“眼睛” 、“鼻子”和“耳朵”,打通環境質量數據流轉的“神經血管”,3秒內多維度分析記錄10億條,每秒實時更新數據8千多條。為環境監察、網格管理、環境應急、大氣監測、固廢跟蹤等制定“全智能體檢管理”,最終實現為提升“環境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環保大腦”已覆蓋江蘇全省近13萬家企業,建立了一企一檔企業“環保畫像”,掌握企業環境行為全生命周期,實現企業排污行為預判,“在線監控數據反欺詐分析”可以有效識別監測數據真偽,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誠信指數、經營發展指數五方面約200個指標,建立企業評估模型,實現政府監督管理精準化;“物聯網固廢全過程”實現對固體廢物生產、轉移、利用和處置的全鏈路監控,建立政府“放管服”抓手。
截至2018年2月,“環保大腦”已經在江蘇實現了對水、氣、土、污染源的智慧感知,累計分析企業達2.5萬家,非法排污預警準確率達93%。從軟件研發到硬件產品,從環境監測到固廢管理,從政府平臺搭建到企業管家服務,神彩科技緊緊圍繞數據、平臺及應用三大核心,打造生態環境信息化重點產品。
融合共享——綠色生態提升經濟效益
江蘇省“互聯網+”綠色生態工程項目建設,采用“統一建設、全省共享”的數據采集和管理機制,實現了“一次投資、重復使用、多方受益”的目標,有效地防止了不同部門的重復投資、重復建設、不同異構平臺之間相互轉換整合的現象,節約了大量資金成本;更重要的是,系統化建設打破了原先的“信息孤島”狀況,不僅大幅增強了各單位之間環境信息數據資源的流動性,更有助于實現行業內各部門之間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有力促進了部門之間業務流程優化、整合。
其中,“互聯網+”綠色生態工程建成的全省共享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和統一服務支撐平臺,還為十三五期間江蘇環保行業監督管理系統和電子政務系統建設提供數據資源共享和統一技術平臺支撐,為行業綜合分析和輔助決策、應急處置、公眾服務和行業日常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務,進一步增強了江蘇省環保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姜穎)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