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軌碳市場的難題與希望(1)
本刊記者 蔡譯萱 潘秋杏
每個省產業結構不同、減排空間潛力不同,每個試點制定的制度、交易規則都有區別當這些因素在一個極短的時間節點上交匯,結果是全國與試點碳市場建設雙軌并行。在如期建成全國碳市場已變得緊迫之時,難題和希望并存。
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電力行業成為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碳市場的工作重心已由試點示范轉向共同建設全國統一市場。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在11月26日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8年度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總體看試點工作情況是比較好的,目前為止成交量達2.7億噸二氧化碳,成交金額超60億人民幣。在開展碳交易試點的地區,試點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了雙降,所以碳市場確實發揮了它對我們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地方低碳發展的作用。”
在中國碳交易市場試點運行5年的發展史中,一批試點省市通過不斷的試水和首創獲得了市場經驗。不過全國市場正式開啟后一直到2020年前后更多的將是實驗性質,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試點市場將與全國市場共存。
早在2014年,中國碳市場的頂層設計就被列為中央2014年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彼時,各方熱議的試點與全國如何對接有3種方案,分別是試點碳市場之間連接形成區域碳市場;以各試點碳市場為核心,分別輻射周邊省份,形成區域碳市場;或者借鑒試點經驗,重新建設。最終第三種方案勝出,僅從電力行業入手。
這樣的發展軌跡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順應現實之舉。在全國碳市場開始之際,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現為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就曾明確表示要分階段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而啟動“雙軌制”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問題不能馬上一步到位,需要漸進式推動。
啟動一年,在碳市場的兩項重要基礎設施,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現在已經提出了初步的設計方案。然而從試點向全國市場過渡,如何規范市場,規則如何制定?這些問題依舊在路上。
大型電力企業已做好準備
雖然試點市場從運行開始積累了5年的經驗,但如何與全國碳市場對接、如何才算是平穩過渡,在現實中試點碳市場的參與者也有迷茫。“相關政策一直沒有出臺,看不清楚后面的路怎么走。重慶碳排放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員向eo表示了他們的迷茫。
其實,全國碳市場啟動前,政策的不明朗已給碳市場參與者的工作帶來不確定性。彼時,業內普遍推測將會納入電力、水泥和電解鋁三個行業。超越東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雪晶的主要工作是為相關企業提供碳減排咨詢、碳資產管理、碳交易托管等服務,那個時候,她也和即將要進入碳市場的相關企業進行了碳資產管理工作的探討和準備。
但是啟動之后只納入電力行業,對于電力行業交易具體如何實施亦未知,非電力企業的想法有所改變。“目前對大部分企業而言,做好準備工作,例如碳核查、數據基礎工作,可能也足夠了,對于規劃后續的交易、碳資產管理等,他們(企業)暫時沒有太大的想法和興趣。”雷雪晶說。
作為首先納入的電力企業,對于進入全國碳市場似乎還沒有過度擔憂。某大型發電企業碳資產管理負責人解釋說,早在國家下發通知前,其所在集團已將非試點電廠數據情況都收集完畢“盡早掌握自己的盈虧的情況,下一步就好做相應的準備”。據該人士介紹,該集團正在制定應對碳市場體制機制和能力建設,主要包括在內部建立相關的制度建設,確定由碳資產公司作為統一主體的交易以及管理模式。
而在能力建設方面,集團除要求電廠主動提供數據,還有銀行賬戶的開立等工作需要電廠配合。“集團層面也會到每一個電廠去做相應的能力建設培訓,讓大家提早了解碳市場政策,知道電廠需要做什么工作。”同時上述人士稱,今年培訓強度相比往年要高一些。
在他看來,納入全國碳市場之后企業壓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國家碳配額分配方案的松緊,企業工作的流程和邏輯沒有變化。“現在方案沒有出,我們暫時無法具體操作,”該人士表示。
除大型電力集團,電力行業還有一些獨立的發電集團和自備電廠。據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介紹,大型電力集團一直以來跟蹤及參與碳市場建設工作,對碳交易有較多了解,其他一些獨立電力集團或自備電廠更多的還在等待方案。“今年還在進行基礎建設、頂層設計和具體方案制定階段,并進入了宣傳和基礎培訓階段。”王志軒說。
今年4月,氣候司曾發函委托中電聯開展發電行業碳排放交易相關工作內容和要求,其主要任務是在行業層面建立碳交易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電力企業參與碳交易、開展碳減排等相關工作的經驗和信息溝通交流,并制定發電企業碳排放交易相關工作的初步實施方案。從2015年開始,中電聯已在全國范圍內試點、非試點地區展開調研,以期輔助電力行業與全國碳市場的平穩對接。
“企業是交易的主體,但他們具體如何操作,還要通過技術指南進行規范化指導,”王志軒說。
中電聯在氣候司的指導下,組織有關機構和人員編寫了培訓教材,其內容包括碳減排和碳交易的背景、基本理論、方法以及國際上的碳減排經驗。這本培訓教材已于9月在氣候司舉辦的碳市場(發電行業)培訓會上發放,并對電力集團公司和部分省、市從事的碳交易管理的中、高層人員進行了初次培訓。
與此同時,發電企業碳排放交易技術指南也正在制定中,王志軒表示,這一指南將從技術上、規范上、制度上,針對具體如何操作給予企業指導。而作為行業協會,中電聯也對碳市場的對行業、企業的影響進行研究,并進行了多方案的配額分配的測算。
對于即將納入全國市場的各方,他們已摩拳擦掌,只待總量明確、配額下發。
登記和交易兩大系統建設延期
按照計劃,全國碳市場建設將采取“三步走”的方式,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盡快完善三個制度和四個支撐系統,完成系統測試,并在測試的基礎上開始真正的貨幣交易。
其中,三項制度是指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MRV、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以及市場交易的相關在電制度。四個支撐系統則是指碳排放的數據報送系統、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結算系統。
全國碳市場啟動至今,各地理解和參與碳市場的積極性和能力有著明顯的差距。對比來說,試點省市和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省市上報的數據更為詳實、準確。有業內人士指出,依照去年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地方主管部門要在今年5月31日前匯總、上報企業2016、2017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但是,在各地進行的初級碳核查操作中,遇到了一些不順暢。只據一位電力行業人士介紹,其所在企業已將數據報送完成,但是還未接到地方政府關于組織第三方入廠核查的通知。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在6月13日的全國低碳日碳市場經驗交流會中介紹,各地方2016年、2017年度碳排放數據報告與核查的工作成果已經在向生態環境部氣候司陸續報送。受訪試點區域的發改委也稱核查、評議已經結束,也已報送氣候司。
不過,截至目前,采訪中有行業受訪者表示有些地方還沒有按節奏完成上報。而對于延遲報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在碳交易方面缺乏經驗和專業能力。作為第一步的數據收集工作正在進行中,碳交易的其他支撐系統的相關建設情況又進展如何?
2017年11月,國家發改委公布全國碳排放交易平臺和結算將放在上海,對應的登記平臺將放在湖北。由各省市聯合組建這兩個國家級平臺,具體的持股比例還未對外公布。另據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劉爽介紹,還有一種方案是平臺建成后是歸國家所有,平臺具營利性。李高此前透露,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目前已有初步的設計方案,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直報系統已經初步建成,還在進一步完善優化。而目前,發電企業仍在使用各省的直報系統或紙質報告。
但是據多位消息人士介紹,距離宣布全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交易和登記系統卻進展不大,啟動交易的周期可能將會延長。系統建設的延期令業內表示擔憂,對于企業和地方而言,交易和登記系統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后續工作將很難開展。
有了解兩大系統進展的人士解釋說,上述兩大系統在推進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具體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所以還沒有實質性進展。“系統建設的推后實際上阻礙了全國碳市場下一步的工作,按2020年正式啟動來看,現在的時間已經很緊了,但很多事情處于觀望狀態。”上述人士指出。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數業內人士的看法。7月10日由中國碳論壇發布的《2018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中,在被問及中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在何時“完全運行”時,僅19%的受訪者預計會在2020年或更早時間實現(相比2017年的47%有所下降)。另有53%的受訪者預計碳市場的全面運行要到2021-2025年期間實現。
對此,行業內的一大共識是,今年3月氣候司從發改委轉隸生態環境部,也對碳市場啟動運行的進展產生了影響。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