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改億萬盛宴 售電公司大幕已經開啟
廣東省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售電公司的參與,讓電力市場規模在過去一年得到了快速增長。據介紹,截至目前,廣東共有1297個市場主體參與競爭交易,其中有210家售電公司進入市場,數量位居
“廣東省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售電公司的參與,讓電力市場規模在過去一年得到了快速增長。”據介紹,截至目前,廣東共有1297個市場主體參與競爭交易,其中有210家售電公司進入市場,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12月7日(昨天),廣東省發改委辦公室正式印發《關于2017年廣東省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及電力批發交易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大家期待已久的許多問題終于得到了確認。
通知中,有幾個問題引起了大家興趣,
1.關于長協電量敲定的時間問題,政策原文是這樣的“各市場主體于12月25日前通過廣東電力市場交易系統提交雙邊協商交易合同至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廣東電力交易中心于12月28日前向市場主體發布經交易校核后的雙邊協商交易結果,各市場主體據此完成交易合同簽訂手續并送有關部門備案。”
從2013年廣東開始進行大用戶直接交易開始,長協電量一般在11月底就可以敲定。此次時間一拖再拖變成了12月底,一由于廣東電力市場的顯著擴大,二也是由于售電公司引入競爭后市場的活躍。
2.“鑒于我省電力市場正處于培育階段,為促進用戶側穩步提升預測精度,2017年設定參與批發市場的電力大用戶和售電公司允許偏差范圍為±2%,即偏差2%以內的電量免于考核,偏差±2%以外的電量按照2倍的月度集中競爭成交價差絕對值進行考核。”文件中提到的關于偏差范圍的問題該怎么理解?
售電公司的經營壓力小了,因為根據大部分簽約合同,售電公司需要承擔10%以內的偏差考核甚至承擔全部偏差考核。
然而,售電公司的簽約壓力又大了——不少用戶選擇售電公司代理是看中其池子大、可以包攬偏差調度的責任。現在2%的容忍度可以讓一部分生產比較穩定的企業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我還需要售電公司嗎?
“我原先建議的是5%以內偏差可以免罰,市場還在建設中,需要逐步推進。”——華南理工大學電力研究院主任陳皓勇很歡迎這次2%偏差容忍度的確定,他認為,政府規則制定者還是聽取了市場各主體與專家的觀點。由此可見電改對售電市場的擴容是非常明顯的據“晶見”工作室統計參與交易的電廠已經從38家擴大到65家。
如果說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解決的是廠網分離的體制問題,那么,時隔13年后的新一輪改革,所涉及的層面則更為廣泛,復雜程度也更高。電價改革、放開市場、電網獨立等一系列足以徹底動搖電力行業現有格局的舉措,令這次新電改被譽為“啃硬骨頭的改革”。對此,南方電網有話要說。
“南方電網本身就是上一輪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電力改革的試驗田。”12月5日,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楊晉柏這樣介紹道。
同日,南方電網公布電力體制改革最新進展。楊晉柏展示了廣東電改成績單:今年以來,南方電網公司通過輸配電價改革、落實煤電價格聯動、開展市場化交易等,累計為用戶節約用電成本241.5億元。預計今年南方五省區全社會用電增長4%,高于年初預期。
“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售電公司的參與,讓電力市場規模在過去一年得到了快速增長,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據楊晉柏介紹,截至目前,廣東共有1297個市場主體參與競爭交易,其中有210家售電公司進入市場,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累計交易電量達439.6億千瓦時。
電改近兩年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提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原則和方向。9號文明確了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與若干原則,并以此提出了主要的任務清單。
有供電局人士表示,改革以后總收入核定方法變更為:準許收入=準許成本+準許收益+稅金。“輸配電價改革改變了電網公司的盈利模式,由原本‘購售價差’模式轉變為‘成本加收益’模式,這就凸顯了電網公司的公共事業屬性。”
廣東省是最早被納入電力改革售電側試點的地區。2015年11月,南方電網公司組建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供電有限公司,打造全國首個混合所有制供電企業,開始實施增量配售電改革。
而2014年,全國輸配電價改革已在深圳破冰,首次厘清了輸配電資產的邊界和規模,核定了輸配電價。輸配電價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基于輸配電有效資產的“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電價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分析說,當前這個周期輸配電價在降,但不代表未來一直降。比如,隨著供電可靠性要求不斷提高,帶來相應成本的增加,必然反映到輸配電價上;又如,將來太陽能、光伏、風電等發展,會使電網線路建設到更加偏遠地方,利用率或許并不高,但相應的成本也要在輸配電價中得以體現。“打個比方,就如同面粉便宜時面包也便宜,面粉漲價了面包價格也會跟著漲。”
在市場化交易方面,目前我國有兩大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北京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此外,各省區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電力交易中心,主要負責省內電力市場化交易。
南方電網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以來,該公司加快推進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工作。廣州電力交易中心于3月1日掛牌成立,5月11日完成按股份制組建的工商注冊正式開業。8月25日,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市場管理委員會成立。
“比起國內其他地方,廣東是唯一真正把售電側市場運行起來的省份。”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6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市場主體的數目來看,廣東電力市場已經達到充分競爭,其市場交易和競爭結果也趨于理想化,能夠被各方所接受。
萬億盛宴
隨著售電側市場改革如火如荼,有市場人士預計,按照全社會用電量10%向社會資本開放,對應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未來新電改更有望開啟萬億元市場。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主任楊駿偉向記者展示了一組供用電量數據:截至2016年11月底,廣東省供電量4896億千瓦時。其中,燃煤機組電力占比38%,外購電占比33%,核電機組占10%。同期廣東省用電客戶3922萬個,其中第一產業2%,第二產業5%,第三產業6%,居民87%。
電改的推進也為市場帶來更多變化。“電改以后,電力像其它商品一樣走向市場了,用戶購電除了電力公司外,還有向電廠直接買電的新選擇。購電價格的降低,直接減少了我們企業的生產成本。”空氣化工產品有限公司內部人士張建忠告訴記者。
但他同時也坦承,如今電力采購比以前復雜,企業要了解電力產品的特點、價格趨勢,從而根據電力需求曲線進行采購。
事實上,電能作為高度同質化的特殊商品,參與市場競爭的發電企業不存在“產品性能差異”,因此價格便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曾鳴看來,電力改革畢竟是新鮮事物,其監管模式、規則、結構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對于廣東電網公司而言,參與市場競爭的業務和定位尚不明確,同樣需要通過時間的沉淀而探索出來。

責任編輯:大云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深度文章 | 能源互聯網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2020-10-23能源互聯網,分布式電源,多能互補 -
秒懂:輸配電價核定的流程與要義!
2020-09-21電價,輸配電價,電力體制改革 -
如何挖潛區縣綜合能源市場?答案來了:規劃先行!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清潔能源,新能源消納
-
有話好好說——漫談售電合同爭議
2020-10-12售電合同爭議 -
金風科技今年交付量有望全球第一!
2020-06-30金風科技,風電機組,風電市場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