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廣東市場規模大了 售電公司獲利卻銳減近5億元
8月2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廣東電力市場2018年半年報告》,報告詳細闡述及分析了2018年上半年廣東電力市場的運營狀況,這已經是廣東交易中心發布第三份官方報告,本份報告披露了很多關鍵的數字,這足以讓市場從業人員得知市場整體狀況,盡管這些數字背后的現狀足夠吸引關注,但是晶見認為,如果能拿上2017年上半年的市場報告來做對比,這些數據會更加耐人思考。
今年電力交易方案安排的規模較2017年增幅較大,就報告公布的本期數據同比來說,年度交易(雙邊+年度集中)完成495.3億千瓦時,2017年上半年是385.4億千瓦時,相差大概100億千瓦時左右……把全部交易規模加起來,可以對比一下:
2017年上半年交易規模:489.7億
2018年上半年交易規模:723.6億
兩者相比,增幅達到47.76%,有了這個數字,我們接下來的討論的數據就更有對比性了。
先來看今年的讓(獲)利情況,首先是發電側的:
2017年上半年讓利:35.92億元
2018年上半年讓利:47.62億元
兩者相比,增幅約為32.57%。
需求側的獲利情況,首先是用戶的獲利:
2017年上半年獲利:26.8億元
2018年上半年獲利:44.4億元
兩者相比,用戶獲利增幅達到驚人的65.67%,大大地降成本了。
最后我們來看售電公司的數據對比:
2017年上半年獲利:6.21億元
2018年上半年獲利:1.4億元
兩者差值4.81億元,降幅達到更為驚人的77.456%。
盡管報告同時顯示,2018年的平均偏差比2017年高,但是由于今年價差穩定,晶見簡單對比了一下今年與去年的考核金額差異,2018年售電公司考核費用1.5億元,但是2017年2-4月的考核費用就已經超過了這個值。
所以在交易規模擴大,發電側讓利沒有達到相應幅度的時候,用戶側凈獲利大增,雖然有盤子做大的助攻,但是真正的C位恐怕是售電公司的犧牲,畢竟用戶實際結算獲利分成已經從80%到了94%以上。
雖然今年上半年的獲利有1.4億元,平均一下143家參與交易的售電公司基本有100萬營收,但是這只是被平均的美好。
只要考慮一下發售一體售電公司在市場中的份額,以及本身盈利很大程度是對沖發電側讓利的情況,我們真正值得觀察的是獨立售電公司的盈利狀況,晶見認為這個更能說明售電公司在這市場的生存環境如何。
當然,各省的獨立售電公司可能面臨的狀況都差不多,在文章的最后,我們可以來看一看最近的一個新聞,大意是這樣:
湖南能監辦組織召開電力市場交易會商會,明確提出禁止零售市場中售電公司全額包攬偏差考核和全價差讓利的不正常競爭行為,明確售電側偏差電量主要由電力用戶承擔。(來源:電力聚焦公眾號)
在這不討論這種干預的影響,我們能感受到的只有:生存困難。(來源:晶見)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湖北2018年第一、二批年度直接交易合同簽訂準備工作
-
18家!山西公示新申請參加2018年電力直接交易發用電企業名單(第三批)
-
重慶2018年第4批電力直接交易展開:售電公司可代理部分年用電量50萬千瓦時及以上大工業用戶參與交易
-
湖北2018年第一、二批年度直接交易合同簽訂準備工作
-
18家!山西公示新申請參加2018年電力直接交易發用電企業名單(第三批)
-
重慶2018年第4批電力直接交易展開:售電公司可代理部分年用電量50萬千瓦時及以上大工業用戶參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