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東:推進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技術路線
智能電網建設是一項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和長期工作。從1999年清華大學提出“數字電力系統”理念,揭開我國數字電網研究工作的序幕至今,我國在智能電網領域取得了很多成績。未來發展智能電網,從技術路線來看,我認為應該要包括以下九方面:
一是加強智能電網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隨著傳統電網的負荷分布、電源布局及電力流向發生變化,原有的規劃方法不能適應新環境下的系統規劃要求,需進一步加強智能電網規劃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二是提出統一的標準和模型。這是保證智能電網成功的關鍵。建設智能電網首先需要采用統一的數據模型、統一的傳輸交換協議、統一的網絡,建立高效互通、集中協調的電力系統信息架構。所以,我國應盡快組織開展技術標準的制訂工作,提出中國智能電網的標準體系結構;
三是研究儲能技術。開發研究和應用儲能技術,以實現存儲富余電能與釋放電能供電的調控,將大量的、不可控的清潔能源轉化為穩定、可靠、可控能源,最大限度消納清潔能源;
四是建設智能調度體系。隨著電網的智能化發展,要對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微網、儲能等并網運行控制技術和需求側響應模型深入研究,并結合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建立起先進、安全、可靠的智能調度體系,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和運行效率;
五是推廣新能源和清潔煤發電技術。重點研究先進的新能源發電核心控制技術,使新能源電站在向電網提供優質電能的同時具備支撐電網運行的能力,實現與電網的友好互動;
六是提高智能裝備技術和智能變電站的建設。從智能電網的總體方案出發,循序漸進開展智能變電站建設。制訂相應的標準和規范,規范智能變電站的建設和相關智能設備的研發;
七是加快智能配電網建設。作為提高電網整體性能和效率的關鍵環節,應加強配電網的網架結構和配網自動化與信息化建設,支持分布式電源、微網以及儲能裝置的靈活可靠接入,改善配電網性能,提升電能質量,保障供電可靠性;
八是發展互動智能化用電。實施電價動態管理,引導用戶合理用電。讓用戶參與供需互動,實現大范圍地削峰填谷、減少系統備用容量,保證電力平滑輸出和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同時,引導和鼓勵用戶開展分布式電源、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支持用戶余電上網,從用戶側解決能源供給問題;
九是促進電動汽車發展。一方面通過智能電網的建設完善電動汽車配套充放電基礎設施網絡,以及合理的電動汽車充放電站布局。另一方面,推動電動汽車成為電網中移動的、分布式的儲能單元,可有效降低電網峰谷差和傳統調峰備用發電容量,提高電網利用效率。
責任編輯:電朵云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