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能源互聯網時 究竟在談什么?
熱詞大爆炸中的能源當“物聯網”和“IoT”等詞曝光率節節攀升時(說到達頂點實在不吉利);當各行各業的大佬們不管做哪行哪業,言必稱“平臺”、“互聯”、”大數據“時,可能物聯網的春天是真的到來了吧。
筆者作為一個能源圈內人(算是吧),也早被“能源物聯網”、“能源互聯網”類熱詞反復轟炸、持續灌輸,處于美疲勞狀態。但回頭一想,在談及這個話題時,總有“關公戰秦瓊”之感,你談你To B,他談他的To C;你談你的大數據,我談我的精準服務。
筆者作為“能源物聯網”或“能源互聯網”(拋開硬摳字眼的區別,筆者覺得區別不大,所以下文就以“能源物聯網”統稱)的旁觀者,努力想談談如下三個問題:
一、現在都在做什么?
二、未來想做什么?
三、現在更應該做些什么?
能源物聯網參與者現在都在做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說,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大家都在做能源物聯網,然后又總感覺說出來的東西不在一個頻道上,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覺得剔除了其中有人在純假大空(一點兒都不假大空的我覺得應該已經可以直接上市了)的可能性后,還剩下如下幾種可能性:
1、能源物聯網的市場太大了,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那參與者互相之間在做的事情沒有交集是真的太有可能了。
2、能源物聯網的市場大小不知,每個參與都對于未來這個事物的走向都有自己的理解,基于這個理解規劃了自己的業務,進行了相應的實施或者PPT工作。
3、能源物聯網的市場現在可見的業務形態太少、范圍太小了,所以大家在做的事情都差不多的,但為了不讓自己顯得落在別人的后面,或者對外看起來不只是在拾人牙慧。
筆者感覺在現在的能源供需行情以及國內政策形勢下,“能源物聯網已經是個巨大市場這種說辭”還只存在于少數先知(永遠存在在歷史上的那種先知,而不是存在在歷史書上的那種)口中,筆者更傾向于這樣一種答案:參與者同一時間既在理解中的細分領域耕耘(或者準備在耕耘),又因為將來的目標基本一致不肯承認互相之間在借鑒,各自整理出自己的一套自認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系。
能源物聯網參與者在未來想做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覺得可能真的很統一:做平臺。
但這樣的回答不會讓看客滿意的,因為按互聯網企業的傳統,做平臺的贏家,短期來看絕不可能超過兩家,長期來看永遠只有一家,那么多的公司參與到這個游戲中,對行業及需求者的來說是福音,對大部分直接或間接的投入者來說都是虛幻的美好,最后最虛幻的可能是最終買單俠的錢包(一大波韭菜正在來襲)。
再進一步,在2018年的現今,畫餅拉投資的時代已經過去,投資人更多的會提出“給你十分鐘,描述一下你的營利模式”的要求,沒有清晰的業務形態、價值閉環,沒有解決數據資產最優所屬權的情況下,把流量與估值進行線性連結其實是不切實際也是不合適的。
能源物聯網是一個“似輕實重”的游戲,不能簡單由于有“聯網”二字就將其與互聯網放到一起一概而論。至少在現階段,能源物聯網還不具備互聯網現階段的“輕”,其“重”表現在幾個方面:
1、節點獲取的邊際成本高
能源物聯網所要獲取的節點與互聯網業不同,現階段的主要目標客群還是To B。眾所周知,To B的入口打通的困難程度遠高于To C的時候,而打通后的粘性好于To C的時候。互聯網的燒錢、免費、優惠券模式在面對企業用戶的橫向相關性及縱向決策鏈時,基本是無力的。
而現有的能源物聯網單節點的服務模式下,除了老套的節能節費手段外,并無太多的被認可的數據價值閉環,不說真金白銀,就是故事其實也并不好說。針對大型客戶的創新性、情懷形需求有爭入的可能性;對于中小型客戶的實惠形的需求其實是很無力的。而大型客戶又對數據的保密性有自己的要求或看法,常常會要求私有云的服務。
這樣,無論從時間成本、還是金錢成本上來看,現階段打動用戶、獲取節點都是一個高成本的行為。
2、節點接入的邊際成本高
互聯網的終端設備已經遍布化,客戶對于擁有承載數據的終端(手機,PAD等)能帶來的價值已經認知明確,這些價值由一個一個的APP所帶來,對于單個APP來說,節點的接入成本僅限于如何引導用戶去安裝一個APP所投入的營銷費用。
能源物聯網的接入成本由于價值體現還未做到被普遍的認知和認可,所以終據設備的也還沒有普遍化,功能上也沒有做到標準化,每新接入一個節點都需要服務的提供者進行硬件上的投入,且有可能在一個節點內由于需要提供新的功能進行硬件的再升級和小節點數量上的增加。
另有一個參與者不怎么提起的問題,就是現階段單位成本所能帶來的收益是缺乏歷史數據,無法做明確的估算的,且硬件設備的投入亦有可能為后來者做嫁衣,所以服務提供者在投入硬件建設成本時,自身也是存在一種“價值待考證”的狀態,這樣也在隱性層面會使得接入的邊界成本上升(短期內不會預估一個很大的量,對采購成本有影響)。
好吧,人如其名,又開始喪了,社會和行業都需要正能量,那接下來讓我們來猜想一下未來的No.1現在正在做什么。
隨想一下:能源物聯網參與者現在更應該做些什么?
寫這段有點兒手顫,業內有太多的大神或大牛,亂用“應該”二字,總感覺會被扛(gang4)到陣亡,所以加上“隨想”二字以表這是我的胡思亂想。
自我升級可能是有未來確切規劃的參與者在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情。整理了一下,有相當多的方面需要進行升級,畢竟是面對一個現在還不能算存在的市場,總結下來可能有如下幾方面:
1、價值閉環能力
所謂價值閉環能力通俗點兒的說法就是讓設想中的生意做成,這一點聽上去似乎和互聯網的玩法格格不入,互聯網的玩法是把可能性或者把有可能性的可能性放在大家的面前,讓投資人為次買單。但就如前文所說的,能源物聯網還未到這個階段,需要先期玩家先把“攻略”或“入門手冊”寫好,讓玩家能玩得轉、玩得好、玩得不亦樂乎,而不是一上來就偶遇“勸退哥”,那時平臺建設者只能獨守空閨了。
2、平臺的生態承載能力
平臺的玩法創造者不能只有平臺自身。平臺存在初期,通過自身對于行業的認知,可以策劃出一系列的價值閉環可能,但長期來看,僅靠自身來創造玩法支撐不住平臺的擴張,那就需要在前期就引入愿意試水、有好奇心的玩家進行“內測”,讓其隨著平臺一起成長,慢慢成長成平臺的一部分或平臺的忠實簇擁,讓他們來提供新的價值流,而平臺本身慢慢后退扮演“創造可能性”的角色。
這一批一批進來的玩家,就成為了平臺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好壞決定了生態鏈所能存在的時間,怎么樣才算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可能更接近于社會學、生物學的領域,在此無力進行討論,但能讓老玩家玩得開心,并帶新玩家一起玩得更開心就需要平臺在初期就考慮并重視如果承載生態。
3、公司的基因
基因一詞指的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員組成;另一方面是人員的心態。
從人員組成來看,相對傳統的互聯網玩法,能源互聯網需要更多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來進行第1點所述的初期價值閉環,也需要這樣一批人懷著互聯網的思維來看向未來窺視,尋找合適自己的合作伙伴進行不同深度的合作。
從人員心態來看,相對前15年互聯網的黃金年代,現在這個時代、這個行業的資產“重量”都無法相提并論,用指數形態來預估這個行業發展可能并不太實際,需要參與的個人或者公司穩得住、忍得住、守得住,通過初期的價值流完成啟動和收支不平衡放緩,通過生態參與后構建的新價值流完成發展速度的上升和收支的平衡與自維持。
各位,阿喪在此與各位共共勉:
“好好活,活下來”才是現今能源物聯網參與者的第一要務!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