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區域能源互聯網發展綜述
區域能源互聯網作為加速促進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期倍受關注。丹麥是世界上較早使用以區域供暖為主的區域能源手段來解決能源問題的國家,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向具有綜合能源特性和以靈活
區域能源互聯網作為加速促進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期倍受關注。丹麥是世界上較早使用以區域供暖為主的區域能源手段來解決能源問題的國家,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向具有綜合能源特性和以靈活性交易為互聯手段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的轉型。
文章對丹麥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作了簡要介紹;對相關的理念和示范經驗給出了具體描述;指出了當前區域能源互聯網在技術上所遇到的瓶頸。文章將會為中國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發展提供國際上的經驗與參考。
0引言
丹麥是世界公認的綠色國度之一。綠色能源在丹麥的大力發展則要歸因于20世紀70年代使丹麥經濟嚴重受挫的石油危機。隨著1979年丹麥通過第一個供熱法案和第一臺30kW風力發電機的并網商業運行,以提高能效為主要目的的區域供暖(district heating,DH)和以解決能源不足為主要出發點的風力發電逐漸成為了丹麥能源體系中的兩大支柱。在石化能源逐步枯竭的今天,發展單一的能源手段不但無法滿足丹麥對清潔能源快速增長的渴求,還會給現有的能源基礎設施帶來巨大的負擔,而后者所導致的結果則往往是需要在現有的能源基礎設施上進行巨額的追加投資。以解決風電并網為例,電力系統管理者往往需要額外建設具有足夠電力容量的跨區域或跨國的電力通道以確保電網供需實時平衡。而這一舉措大大增加了使用清潔能源的綜合成本并延緩了清潔能源的發展節奏。為解決這一問題,丹麥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區域能源互聯網/綜合區域能源系統(integrated district energy system,IDES)領域的研究與示范。其主旨在于對丹麥現有的區域能源系統升級改造。通過對區域內各能源系統(energy system,ES)在源–網–儲–荷等多方面的靈活性(flexibility)進行深度挖掘、智能控制、優化管理和自由交易,在發展兩大支柱能源手段的同時使其相得益彰。
1從區域能源到區域能源互聯網的轉型
1.1丹麥區域能源的發展
區域能源(district energy,DE)通常指根據某一區域內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稟賦,優化配置各種能源資源,同時結合余熱利用、熱泵、儲能等先進技術,充分利用高、低品位能源,為區域內用戶提供冷、熱、電等產品的技術解決方案[4]。而這里的區域往往既可泛指國家或城市中的行政分區,如鄉、鎮、村、街道等,也可以根據某類特定行業和形態在一定地理范圍內的統一表征來劃分,如工業園區、商業園區、農業園區,住宅區等。
在丹麥,區域能源目前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區域供暖。隨著1903年丹麥建成了第一座通過垃圾焚燒來實現熱電聯產的電站(combined heatan dpower,CHP),區域供暖開始在大型城市被緩慢推廣。在此期間大型發電站產生的廢熱被視為主要熱源。隨著1973、1974年石油危機的爆發,人們開始清楚地意識到開發高效節能手段和尋找新型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在區域能源領域,其直接結果體現在各類高效節能型的熱電聯產系統在中小型城市被快速推廣。目前丹麥擁有6個大型集中區域供暖區和約400個小型分散的區域供暖區,通過總距離達到160km的輸熱管道為63%以上的丹麥家庭提供每年總量約為10000GWh的生活熱水(domestic hot water,DHW)和空間采暖(space heating,SH)服務。以煤、生物質(如秸稈和木屑)、天然氣、垃圾等為燃料的熱電聯產機組為全丹麥提供了約73%的熱量,余下熱負荷由工業余熱和各類鍋爐以及熱泵等轉化手段提供。
目前丹麥的區域供暖正處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轉型時期。相對于早期的第一代蒸汽供熱系統和第二代的高溫加壓熱水系統,第三代區域供暖將供水溫度降低到80℃左右,回水溫度在40℃左右,并輔以熱存儲設備和熱交換站。這使熱電聯產電廠可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和熱的生產進行解耦,從而打破了傳統上以熱定電的運行方式,并取得了在北歐電力現貨交易中一定的靈活性。第四代區域供暖旨在進一步提升區域供暖系統的效率和靈活性,其主要改進體現在:
1)采用更多的低溫區域供暖(low temperature district heating,LTDH)技術(如55ºC供水25ºC回水,又如35~45ºC供水)以減少傳輸過程中的熱損耗。
2)燃料將主要由生物質燃料組成,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3)產熱方面將進一步推廣各類型的熱泵、電鍋爐等電轉熱手段并用于一次和二次加熱。
4)針對熱力系統中源–網–儲–荷等各方面優化的能量管理。
隨著第四代區域供暖在丹麥的推進,電力系統與熱力系統之間的互聯互動變得更加緊密。以圖1所演示的低溫區域供暖用戶側連接示意為例,為使入戶后的熱水達到生活熱水的質量標準,用戶側需要采用熱泵或電加熱器等方式對入戶熱水進行二次加熱并配以小型的水箱來提高整體系統的能效和經濟效益。這一設計使得電、熱兩系統之間的關系從傳統以大中型熱電聯產系統為代表的供給側熱源與高中壓電網的互聯互動拓展至以小微型熱泵或電加熱器為代表的負荷側熱源與低壓電網的互聯互動,從而使丹麥的區域能源朝著全分布式系統(fully distributed)的方向發展。
1.2丹麥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理念
為實現丹麥2050年全社會能源體系中100%可再生能源(其中風電占電力能耗50%)的目標,建設和發展具有綜合能源特性的區域能源互聯網技術成為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圖2所示,在區域能源系統的基礎上,區域能源互聯網被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以電、熱、氣為能源載體,具有多種源、網、儲、荷技術組合的一個綜合且復雜的綜合區域能源系統。隨著區域邊界的變化,一個單一區域能源互聯網既可能表示以能源配送網絡結合分布式能源為主的小型區域性網絡系統,也可能成為集產輸配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級網絡系統。針對區域內部各類能源技術組合的協同規劃和管理運營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復雜性也會隨著區域范圍的擴大以幾何倍數增長。
圖2在廣域綜合能源系統中的區域能源互聯網
圖3電力系統中靈活性的來源分布與相對成本
另外,區域能源互聯網有別于傳統區域能源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其與廣域綜合能源系統(wide area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WAIES)的互聯特性。這意味著區域能源互聯網在解決其區域內部的前提下,需要為廣域系統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服務,通過區域內自治、區域間協作的方法解決廣域范圍內的能源問題。
2基于靈活性的區域能源互聯網
2.1能源系統中的靈活性和其來源
能源系統中的靈活性是指其應變和響應能力,并依此減小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圖3給出了電力系統中靈活性的來源分布及其對應成本。源側的靈活性多來自對各類發電機組的靈活改造,荷側的靈活性則來自各類需求響應計劃,網側的靈活性則要靠對網絡的規劃和管理來實現,各類儲能因其自身特性也呈現出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靈活性特性。除此之外,提出有針對性的運營方法和改進市場策略也可成為挖掘靈活性的重要手段。熱力系統與燃氣系統呈現出的靈活性來源分布與電力系統十分近似,這一元素為建設以靈活性交易為協調手段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系統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2.2基于市場模式的靈活性控制、管理和交易
由于北歐的能源市場出現相對較早,丹麥的市場機制已經非常成熟。以電力系統為例,除了丹麥國家電網公司Energinet以輸電網絡運營商(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TSO)的角色負責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網絡的管理和調度,電力的生產、配送和銷售等環節則由多達64個配電網絡公司(distribution system operator,DSO),45個平衡責任提供者(balance responsible party,BRP)以及近百家電力零售商在北歐的電力市場Nordpool中協作完成。由于區域互聯網內部的靈活性不僅要服務自身也要服務廣域綜合能源系統,建立以靈活性為商品的靈活性市場成為了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
圖4中的(a)、(b)兩圖分別給出了靈活性市場的核心理念和針對一般靈活性產品的特征描述。供需雙方需要首先確定靈活性商品的一般特征參數,如功率范圍、響應速度和時長等。在產品特征描述達成共識的前提下,靈活性需求者和靈活性擁有者在基于供求理論的市場中分別對其所買/所賣的靈活商品進行控制、管理、定價和交易。在靈活性的控制和管理上,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控制手段都可以用來控制獨立的靈活性資源或者基于聚合方式(aggregation)的大量靈活性資源。
3丹麥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示范經驗
3.1電力靈活性交易平臺FLECH在iPower和Ecogrid2.0中的開發及示范
iPower作為丹麥智能電力領域最大的創新和研究戰略平臺幾乎涵蓋了丹麥所有電力相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圖5所示的針對負荷側的靈活性交易平臺(flexibility clearing house,FLECH)是其在2011–2016年期間的主要成果之一。這一平臺主要用于解決丹麥在當前電力市場形式下各利益主體之間(輸配電公司,靈活性聚合商等)因信息不對等而無法對靈活性進行合理發掘和優化利用的問題。作為信息交互和靈活性交易的載體,平臺自身的功能主要包括市場清算、合同管理、服務結算等。靈活性的管理工具包括在供需兩側對靈活性的需求和供給能力的分別量化,以及對靈活性的控制和調度等技術模塊。
目前,這一平臺及相關工具正被另一大型示范項目Ecogrid2.0(2016–2019年)拓展開發,并用于丹麥Bornholm島基于靈活性市場的區域電力系統運行。其間會有近2000電力用戶通過兩大聚合商參與靈活性市場為配電網和輸電網解決阻塞管理、功率平衡等問題。
3.2Energy lab Nordhavn中的城區能源互聯網
北港(Nordhavn)作為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老港口區目前正被改造成一個至少擁有4萬居民的新型城市社區。由丹麥能源技術發展和示范基金會(Danish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and Demonstration Programme,EUDP)出資1100萬歐元所支持的EnergylabNordhavn項目(2015–2019年)正在北港地區示范以電熱互聯為主體的城市區域能源互聯網工程。如圖6所示,該工程沿用了FLECH的理念,并將其拓展到熱力系統,使該區域內的熱力公司(district heating operator,DHO)也可參與受益。系統中靈活性來源包括大型熱電聯產設備,各類熱泵,大型電力儲能(batterystorage,BS)與熱力儲能(thermal storage,TS)設備,電動汽車(electricvechile,EV),智能樓宇和為低溫區域供暖系統提供二次升溫的直接加熱設備(direct electric heater,DEH)以及具有儲能功能的電加熱器等(electric storage heater,ESH)。在靈活性產品方面,該項目截至目前已經為區域內所涉獵的4個靈活性需求方設計了以電、熱負荷聯合調度為代表的9類智慧能源網絡服務(smart network services,SNSs)產品,用于優化協調區域內部電網,熱網,靈活性設備,傳統電、熱負荷,以及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運作。
3.3其他示范經驗
除了上述提及的示范項目,丹麥還進行了一系列以實現高比例清潔能源為目標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示范工程。如在Lolland島打造的世界第一座氫能村莊以風電電解水制氫,再利用小型基于燃料電池技術的熱電聯產設備為村中每戶居民提供相應的能源需求。該系統同時可為廣域電力系統提供功率平衡等服務。再如丹麥Samsø島以電力輸出和基于熱泵的零碳區域供暖為主要技術手段實現了高于其本地電力消耗3倍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的并網和消納。另外在Svalin、Fuglekvarter等小型居民社區所展開的能源共享(energy collective)和端對端能源交易(peer-to-peer energy trading)的嘗試為區域能源互聯網中的能源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4區域能源互聯網所面臨的技術挑戰
目前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的發展在技術上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技術挑戰:
1)區域能源互聯網中,各能源系統內在的物理特性、市場機制、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有著顯著的區別。隨著各能源系統間的耦合與互動的增加,深入理解各能源網絡之間的互動機理成為了發展大型區域能源互聯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用戶側的靈活性由于個人行為習慣的不同會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際樣本采集和理論推導工作來量化。
3)針對區域間以及區域和廣域能源互聯網的協作模式的研究仍處于初期階段,需要大量科研投入來最終實現區域能源網絡與現運行的各能源系統的無縫對接。
4)目前缺少為設計區域能源互聯網的整體方案和多時空尺度下運行規則服務的相關工具。現有的工具往往對各能源系統內的運維、控制等機理做出高度簡化,并局限于解決規劃階段的供需平衡與投資回報等問題。
5結語
中國的區域能源技術目前正朝著多能互補的方向發展,許多相關科研領域和示范性工程的經驗正被快速積累。但目前所取得的各項成果在通用性層面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使得很多有著巨大潛力的尤其在需求側的靈活性資源還未被開發和使用。另外在如何合理促進各區域能源網絡之間的協作方面,相關的研究和經驗還并不多見。丹麥在其現有的區域能源基礎上所開展的一系列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研究和示范工作將為中國在不久的未來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能源系統提供寶貴的參考經驗。
文章對丹麥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作了簡要介紹;對相關的理念和示范經驗給出了具體描述;指出了當前區域能源互聯網在技術上所遇到的瓶頸。文章將會為中國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發展提供國際上的經驗與參考。
0引言
丹麥是世界公認的綠色國度之一。綠色能源在丹麥的大力發展則要歸因于20世紀70年代使丹麥經濟嚴重受挫的石油危機。隨著1979年丹麥通過第一個供熱法案和第一臺30kW風力發電機的并網商業運行,以提高能效為主要目的的區域供暖(district heating,DH)和以解決能源不足為主要出發點的風力發電逐漸成為了丹麥能源體系中的兩大支柱。在石化能源逐步枯竭的今天,發展單一的能源手段不但無法滿足丹麥對清潔能源快速增長的渴求,還會給現有的能源基礎設施帶來巨大的負擔,而后者所導致的結果則往往是需要在現有的能源基礎設施上進行巨額的追加投資。以解決風電并網為例,電力系統管理者往往需要額外建設具有足夠電力容量的跨區域或跨國的電力通道以確保電網供需實時平衡。而這一舉措大大增加了使用清潔能源的綜合成本并延緩了清潔能源的發展節奏。為解決這一問題,丹麥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區域能源互聯網/綜合區域能源系統(integrated district energy system,IDES)領域的研究與示范。其主旨在于對丹麥現有的區域能源系統升級改造。通過對區域內各能源系統(energy system,ES)在源–網–儲–荷等多方面的靈活性(flexibility)進行深度挖掘、智能控制、優化管理和自由交易,在發展兩大支柱能源手段的同時使其相得益彰。
1從區域能源到區域能源互聯網的轉型
1.1丹麥區域能源的發展
區域能源(district energy,DE)通常指根據某一區域內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稟賦,優化配置各種能源資源,同時結合余熱利用、熱泵、儲能等先進技術,充分利用高、低品位能源,為區域內用戶提供冷、熱、電等產品的技術解決方案[4]。而這里的區域往往既可泛指國家或城市中的行政分區,如鄉、鎮、村、街道等,也可以根據某類特定行業和形態在一定地理范圍內的統一表征來劃分,如工業園區、商業園區、農業園區,住宅區等。
在丹麥,區域能源目前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區域供暖。隨著1903年丹麥建成了第一座通過垃圾焚燒來實現熱電聯產的電站(combined heatan dpower,CHP),區域供暖開始在大型城市被緩慢推廣。在此期間大型發電站產生的廢熱被視為主要熱源。隨著1973、1974年石油危機的爆發,人們開始清楚地意識到開發高效節能手段和尋找新型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在區域能源領域,其直接結果體現在各類高效節能型的熱電聯產系統在中小型城市被快速推廣。目前丹麥擁有6個大型集中區域供暖區和約400個小型分散的區域供暖區,通過總距離達到160km的輸熱管道為63%以上的丹麥家庭提供每年總量約為10000GWh的生活熱水(domestic hot water,DHW)和空間采暖(space heating,SH)服務。以煤、生物質(如秸稈和木屑)、天然氣、垃圾等為燃料的熱電聯產機組為全丹麥提供了約73%的熱量,余下熱負荷由工業余熱和各類鍋爐以及熱泵等轉化手段提供。
目前丹麥的區域供暖正處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轉型時期。相對于早期的第一代蒸汽供熱系統和第二代的高溫加壓熱水系統,第三代區域供暖將供水溫度降低到80℃左右,回水溫度在40℃左右,并輔以熱存儲設備和熱交換站。這使熱電聯產電廠可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和熱的生產進行解耦,從而打破了傳統上以熱定電的運行方式,并取得了在北歐電力現貨交易中一定的靈活性。第四代區域供暖旨在進一步提升區域供暖系統的效率和靈活性,其主要改進體現在:
1)采用更多的低溫區域供暖(low temperature district heating,LTDH)技術(如55ºC供水25ºC回水,又如35~45ºC供水)以減少傳輸過程中的熱損耗。
2)燃料將主要由生物質燃料組成,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3)產熱方面將進一步推廣各類型的熱泵、電鍋爐等電轉熱手段并用于一次和二次加熱。
4)針對熱力系統中源–網–儲–荷等各方面優化的能量管理。
隨著第四代區域供暖在丹麥的推進,電力系統與熱力系統之間的互聯互動變得更加緊密。以圖1所演示的低溫區域供暖用戶側連接示意為例,為使入戶后的熱水達到生活熱水的質量標準,用戶側需要采用熱泵或電加熱器等方式對入戶熱水進行二次加熱并配以小型的水箱來提高整體系統的能效和經濟效益。這一設計使得電、熱兩系統之間的關系從傳統以大中型熱電聯產系統為代表的供給側熱源與高中壓電網的互聯互動拓展至以小微型熱泵或電加熱器為代表的負荷側熱源與低壓電網的互聯互動,從而使丹麥的區域能源朝著全分布式系統(fully distributed)的方向發展。
1.2丹麥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理念
為實現丹麥2050年全社會能源體系中100%可再生能源(其中風電占電力能耗50%)的目標,建設和發展具有綜合能源特性的區域能源互聯網技術成為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圖2所示,在區域能源系統的基礎上,區域能源互聯網被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以電、熱、氣為能源載體,具有多種源、網、儲、荷技術組合的一個綜合且復雜的綜合區域能源系統。隨著區域邊界的變化,一個單一區域能源互聯網既可能表示以能源配送網絡結合分布式能源為主的小型區域性網絡系統,也可能成為集產輸配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級網絡系統。針對區域內部各類能源技術組合的協同規劃和管理運營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復雜性也會隨著區域范圍的擴大以幾何倍數增長。
圖1低溫區域供暖家庭用戶側二次加熱方式示例
圖2在廣域綜合能源系統中的區域能源互聯網
圖3電力系統中靈活性的來源分布與相對成本
另外,區域能源互聯網有別于傳統區域能源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其與廣域綜合能源系統(wide area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WAIES)的互聯特性。這意味著區域能源互聯網在解決其區域內部的前提下,需要為廣域系統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服務,通過區域內自治、區域間協作的方法解決廣域范圍內的能源問題。
2基于靈活性的區域能源互聯網
2.1能源系統中的靈活性和其來源
能源系統中的靈活性是指其應變和響應能力,并依此減小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圖3給出了電力系統中靈活性的來源分布及其對應成本。源側的靈活性多來自對各類發電機組的靈活改造,荷側的靈活性則來自各類需求響應計劃,網側的靈活性則要靠對網絡的規劃和管理來實現,各類儲能因其自身特性也呈現出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靈活性特性。除此之外,提出有針對性的運營方法和改進市場策略也可成為挖掘靈活性的重要手段。熱力系統與燃氣系統呈現出的靈活性來源分布與電力系統十分近似,這一元素為建設以靈活性交易為協調手段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系統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2.2基于市場模式的靈活性控制、管理和交易
由于北歐的能源市場出現相對較早,丹麥的市場機制已經非常成熟。以電力系統為例,除了丹麥國家電網公司Energinet以輸電網絡運營商(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TSO)的角色負責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網絡的管理和調度,電力的生產、配送和銷售等環節則由多達64個配電網絡公司(distribution system operator,DSO),45個平衡責任提供者(balance responsible party,BRP)以及近百家電力零售商在北歐的電力市場Nordpool中協作完成。由于區域互聯網內部的靈活性不僅要服務自身也要服務廣域綜合能源系統,建立以靈活性為商品的靈活性市場成為了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
圖4中的(a)、(b)兩圖分別給出了靈活性市場的核心理念和針對一般靈活性產品的特征描述。供需雙方需要首先確定靈活性商品的一般特征參數,如功率范圍、響應速度和時長等。在產品特征描述達成共識的前提下,靈活性需求者和靈活性擁有者在基于供求理論的市場中分別對其所買/所賣的靈活商品進行控制、管理、定價和交易。在靈活性的控制和管理上,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控制手段都可以用來控制獨立的靈活性資源或者基于聚合方式(aggregation)的大量靈活性資源。
圖4靈活性產品市場
3丹麥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示范經驗
3.1電力靈活性交易平臺FLECH在iPower和Ecogrid2.0中的開發及示范
iPower作為丹麥智能電力領域最大的創新和研究戰略平臺幾乎涵蓋了丹麥所有電力相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圖5所示的針對負荷側的靈活性交易平臺(flexibility clearing house,FLECH)是其在2011–2016年期間的主要成果之一。這一平臺主要用于解決丹麥在當前電力市場形式下各利益主體之間(輸配電公司,靈活性聚合商等)因信息不對等而無法對靈活性進行合理發掘和優化利用的問題。作為信息交互和靈活性交易的載體,平臺自身的功能主要包括市場清算、合同管理、服務結算等。靈活性的管理工具包括在供需兩側對靈活性的需求和供給能力的分別量化,以及對靈活性的控制和調度等技術模塊。
目前,這一平臺及相關工具正被另一大型示范項目Ecogrid2.0(2016–2019年)拓展開發,并用于丹麥Bornholm島基于靈活性市場的區域電力系統運行。其間會有近2000電力用戶通過兩大聚合商參與靈活性市場為配電網和輸電網解決阻塞管理、功率平衡等問題。
3.2Energy lab Nordhavn中的城區能源互聯網
北港(Nordhavn)作為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老港口區目前正被改造成一個至少擁有4萬居民的新型城市社區。由丹麥能源技術發展和示范基金會(Danish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and Demonstration Programme,EUDP)出資1100萬歐元所支持的EnergylabNordhavn項目(2015–2019年)正在北港地區示范以電熱互聯為主體的城市區域能源互聯網工程。如圖6所示,該工程沿用了FLECH的理念,并將其拓展到熱力系統,使該區域內的熱力公司(district heating operator,DHO)也可參與受益。系統中靈活性來源包括大型熱電聯產設備,各類熱泵,大型電力儲能(batterystorage,BS)與熱力儲能(thermal storage,TS)設備,電動汽車(electricvechile,EV),智能樓宇和為低溫區域供暖系統提供二次升溫的直接加熱設備(direct electric heater,DEH)以及具有儲能功能的電加熱器等(electric storage heater,ESH)。在靈活性產品方面,該項目截至目前已經為區域內所涉獵的4個靈活性需求方設計了以電、熱負荷聯合調度為代表的9類智慧能源網絡服務(smart network services,SNSs)產品,用于優化協調區域內部電網,熱網,靈活性設備,傳統電、熱負荷,以及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運作。
圖5靈活性交易平臺FLECH的基本功能以及相關工具需求
圖6Energy Lab Nordhavn中以智慧能源網絡服務為紐帶的電熱系統互動設計
圖6Energy Lab Nordhavn中以智慧能源網絡服務為紐帶的電熱系統互動設計
3.3其他示范經驗
除了上述提及的示范項目,丹麥還進行了一系列以實現高比例清潔能源為目標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示范工程。如在Lolland島打造的世界第一座氫能村莊以風電電解水制氫,再利用小型基于燃料電池技術的熱電聯產設備為村中每戶居民提供相應的能源需求。該系統同時可為廣域電力系統提供功率平衡等服務。再如丹麥Samsø島以電力輸出和基于熱泵的零碳區域供暖為主要技術手段實現了高于其本地電力消耗3倍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的并網和消納。另外在Svalin、Fuglekvarter等小型居民社區所展開的能源共享(energy collective)和端對端能源交易(peer-to-peer energy trading)的嘗試為區域能源互聯網中的能源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4區域能源互聯網所面臨的技術挑戰
目前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的發展在技術上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技術挑戰:
1)區域能源互聯網中,各能源系統內在的物理特性、市場機制、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有著顯著的區別。隨著各能源系統間的耦合與互動的增加,深入理解各能源網絡之間的互動機理成為了發展大型區域能源互聯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用戶側的靈活性由于個人行為習慣的不同會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際樣本采集和理論推導工作來量化。
3)針對區域間以及區域和廣域能源互聯網的協作模式的研究仍處于初期階段,需要大量科研投入來最終實現區域能源網絡與現運行的各能源系統的無縫對接。
4)目前缺少為設計區域能源互聯網的整體方案和多時空尺度下運行規則服務的相關工具。現有的工具往往對各能源系統內的運維、控制等機理做出高度簡化,并局限于解決規劃階段的供需平衡與投資回報等問題。
5結語
中國的區域能源技術目前正朝著多能互補的方向發展,許多相關科研領域和示范性工程的經驗正被快速積累。但目前所取得的各項成果在通用性層面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使得很多有著巨大潛力的尤其在需求側的靈活性資源還未被開發和使用。另外在如何合理促進各區域能源網絡之間的協作方面,相關的研究和經驗還并不多見。丹麥在其現有的區域能源基礎上所開展的一系列區域能源互聯網的研究和示范工作將為中國在不久的未來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能源系統提供寶貴的參考經驗。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