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比賽到相繼倒閉 動力電池產業經歷了什么?
2017年以來,在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下游整車企業壓價的雙重壓力之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遭遇冰川紀,而近期發布的兩組數據更令鋰電行業雪上加霜。 一是,2017年1-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已達
2017年以來,在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下游整車企業壓價的雙重壓力之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遭遇“冰川紀”,而近期發布的兩組數據更令鋰電行業雪上加霜。
一是,2017年1-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已達18.1GWh。而國內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200GWh,產能嚴重過剩。
二是,“配套產品進入工信部目錄的動力電池企業,已從2016年的200多家,降到目前的90多家”。
甚至有人士悲觀的表示:“動力電池產業將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國動力電池行業已提前進入洗牌期,面對殘酷的淘汰賽,鋰電企業誰將勝出?誰又將無奈出局?
動力電池行業開啟“淘汰賽”
2017年以來,在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下游整車企業壓價的雙重壓力之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遭遇“冰川紀”,動力電池上市公司近期發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財報也顯示了這一點。
由電池原材料向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布局、近年股價一路飆升的多氟多(SZ.002407)10月23日公布的財報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24.8億元,同比增長17.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8億元,同比下降45.02%。10月26日,國軒高科發布的報告稱,2017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37.55億元,同比增長9.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40億元,同比下降13.27%。
10月30日,比亞迪公布的財報顯示,2017年1-9月,比亞迪營業收入總額為739.33億元,同比增長了1.5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7.91億元,同比下滑了23.82%。
10月30日,中航鋰電母公司成飛集成(002190)發布2017年三季報,公司2017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10.01億元,同比下降21.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0.84萬元,同比下降99.32%。
不僅如此,近期發布的兩組數據更令鋰電行業雪上加霜。
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新能源汽車合格證累計數為49.1萬輛,未達到目標60%的指標。2017年1-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已達18.1GWh,而國內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200GWh。”
根據相關數據分析,若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200 萬輛,我國動力鋰電池需求量為170Gwh。
產能嚴重過剩,已成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配套產品進入工信部目錄的動力電池企業,已經從2016年的200多家,降到目前的90多家”,前國軒高科總裁、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兼總裁方建華近日向媒體表示。盡管數量縮減了一半多在外界看來已經是很大的調整,但在方建華看來,這僅僅是調整的開始,接下來的淘汰賽速度會更快。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實驗室主任王子冬日前表示,目前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提高安全性、擴大產能規模、降低制造成本等已經成為了動力電池企業的重點工作。盡管各電池企業都在想辦法通過各種方式提質降本,然而在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下游整車企業壓價的雙重壓力之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苦不堪言,甚至產生虧損,后續開發資金嚴重不足,企業后勁不足。
“這么多產能如何消納?動力電池產業將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王子冬進一步指出。
應對洗牌戰 鋰電企業各顯神通
與悲觀的預言不同,有專家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背景下,新能源、新動能無疑是中國經濟的新希望所在。對于國內外企業而言,中國的鋰電新能源行業的市場增長空間及發展機遇無疑位列世界第一。
業內人士表示:“鋰電新能源行業的盛宴才剛剛開始,我們剛剛進入消費市場的新時代。我相信,經過這一年的調整期,新能源政策將更加平穩,與此同時,市場機制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等行業發展中的作用也將日益顯現。在“市場和政策”雙輪驅動下,雙積分政策的實施、禁售燃油車提上日程、充電樁及電力資源配置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與成本下降,儲能產業迎來成長期……都將極大提升電池產業鏈的市場競爭力。”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在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市場,隨著合資政策的大反轉,自主品牌將面臨生與死的考驗,而補貼政策逐年退坡更讓行業、企業增強了危機感、使命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品質智造,重構格局”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鋰電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專家的預測和判斷,固然有其科學的依據和數據支撐,應當引起鋰電企業的高度重視。
然而,市場風云的變幻,對于鋰電企業來說,如何調整經營戰略和市場策略才是當務之急。而事實上,鋰電企業的突圍之路也各不相同,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其中,龍頭企業“品質智造,重構格局”的嶄新實踐無疑為行業嚴冬帶來一抹成希望的綠色。
進入2017年,比亞迪確定未來其電池業務將獨立出來,并向外供貨,這意味著比亞迪的電池銷售將會有大幅度的增長。近期更是對企業的長遠戰略和企業架構做出調整。2017年11月18日,在比亞迪成立23周年之際,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公司高管會議上提出了比亞迪未來一段時間的中長期規劃。在這個以“新征程·新未來”為主題的高管會議上,王傳福面對著比亞迪幾大板塊超過1000名的高管,宣布了比亞度未來的發展目標和改革思路。根據王傳福的規劃,比亞迪將按照業務劃分,打造“事業群+事業部”的組織架構,讓各團隊發揮協同發展和專業專攻的優勢,找到新的盈利點,培育新的增長點。這打通了各產業、事業部間界限,提升比亞迪的組織運作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
“比亞迪早已不是一家電池公司,也不僅僅是一家車企。”王傳福說。目前,比亞迪擁有云軌、乘用車、商用車、電子、電池等事業群,定位為“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開創者”。
如果說,比亞迪以動力電池為依托,開啟了在新能源全產業鏈深度布局,朝萬億元營收規模邁進的新征程,那么專注于鋰電領域深耕細作的寧德時代,在提質降本和市場策略的變通方面表現搶眼。
數據顯示,2017年前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共銷售49萬輛,同比增長45.4%。其中,新能源乘用車1-10月共銷售39.3萬輛,同比大增61.3%,新能源商用車1-10月共銷售9.7萬輛,同比增長3.9%。
無疑,新能源乘用車是增長龍頭,抓住乘用車客戶才能實現大發展。寧德時代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大客戶從客車轉向乘用車。2017年上半年,其第一大客戶已經從宇通轉為吉利控股,第五大客戶的廈門金龍則被東風汽車取代。及時卡位乘用車市場,使得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系統均價從去年的2016年的2.06元下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1.52元的情況下,毛利率依然維持在37.1%的水平。
與此同時,與上汽和東風汽車等整車企業合作建廠,也成為寧德時代等鋰電企業的做大作強的新路經。
有專家表示“像寧德時代這樣,與整車企業合資建廠,接受整車企業入股,這算是動力電池企業謀求改變的方式,但肯定不止這兩種方式,未來隨著產業發展還會有更多的方式”。
相關機構梳理工信部2017年發布的10批推薦應用目錄動力電池配套廠商相關數據后發現,CATL配套的車型達到378款,遠超出其它同行。排名第二的是中信國安盟固利動力科技,配套車型有139款,深圳市沃特瑪電池配套車型為137款,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配套車型為114款,惠州億緯鋰能配套車型108款,北京國能電池科技和惠州比亞迪所配套的車型都是94款,剩下動力電池企業所配套都不足80款,最后一名配套的車型只有18款。
從市場份額來看,相關統計顯示,2017年1-9月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42.6GWh,同比增長32%。其中,全球出貨量前十動力電池企業合計達30.98GWh,占整體市場的73%。
由此可見,洗牌戰才剛剛開始,動力電池行業或已露出“寡頭時代”的端倪,而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毋庸置疑,未來三五年之內我國鋰電行業會深度洗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鋰電企業將被兼并、重組或者破產倒閉,真正能進入整車供應體系的數量不會超過20家,而且產能會高度集中到前幾名手中。
綜上所述,相關機構認為,目前整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的合作依然是傳統整車企業和零部件配套企業的舊模式,這樣的合作模式無法適應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需求,而已經開始的行業淘汰賽,或將催生和構建行業的新格局,上下游的緊密生態圈或將乘勢而生,畢竟,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新模式,需要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