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集團為什么要發展氫能?
2月11日,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正式成立。
氫能?氫燃料電池?這是什么東東?國家能源集團為什么要發展氫能?還有哪些企業已謀篇布局?電力君將為您一一解讀!
氫能,能源領域的未來之星
氫能是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雖然因目前還沒有被大規模普及應用而不像電能一樣為人們所熟知,但它卻有著我們已知所有能源無可比擬的特點,而會很快成為解決未來人類社會能源問題的必然選擇,是能源領域的未來之星,更是被業界專家稱為“終極能源”。
作為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氫能具有以下特點:
來源廣泛
既可以借助傳統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低碳化技術制取,也可以通過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備,是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和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的利器。
燃燒熱值高
氫燃燒的熱值高居各種燃料之冠,為液化石油氣的 2.5 倍,為汽油的 3 倍。
清潔無污染
可循環利用,氫氣無色、無味、無毒,燃燒生成水,水電解又可以生成氫,是一種可循環使用的清潔能源。
利用形式多
既可以通過燃燒產生熱能,在熱力發動機中產生機械功,又可以作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電池直接產生電能,為燃料電池車、分布式發電設施提供動力,或轉換成固態氫用作結構材料。
可儲能
實現持續供應、遠距離輸送、快速補充。多種能源都可以轉化為氫氣,以壓縮氣態儲氫、液化儲氫、金屬氫化物儲氫、碳質吸附儲氫的方式儲存起來,實現大規模穩定存儲能源,緩解棄風棄光棄水等問題。
安全性好
正常情況下,氫氣泄露安全性高于汽油泄露安全性。
燃料電池是高效清潔利用氫能的最佳工具,燃料電池技術是普及氫能利用的核心技術。近年來,該技術在國際范圍內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開始在多個應用領域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
各國爭相發展的終極能源
世界范圍
隨著氫能應用技術發展逐漸成熟,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持續增大,氫能產業的發展在世界各國備受關注,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實現低碳環保發展的重要創新技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了共識,多國政府都已出臺氫能及燃料電池發展戰略路線圖,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更是將氫能規劃上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氫能開發與利用已成為發達國家能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全球發展氫能最積極國家之一的日本,近年發布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并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取得超過1500件專利。
在車用能源領域,氫能燃料電池被認為是實現車輛使用階段“零排放”、全生命周期“低排放”的重要技術方案,是未來汽車產業技術競爭的制高點。目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開發出多款氫燃料電池汽車,并配套建設加氫站。2017年,寶馬,奔馳、通用等公司都開始商業化發售氫燃料電池汽車。
中國
自2011年以來,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從戰略、產業結構、科技、財政等方面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導并鼓勵包括氫燃料電池和相關產業在內的氫能產業發展。但目前國內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氫能產業發展速度落后于發達國家。
氫能與燃料電池行業屬于前瞻性新興產業。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后,將一方面通過集聚相關產業在產、學、研各方面的技術資源,加強協同創新,統籌推動包括制氫、儲運氫、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應用的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加快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及市場協同,統籌指導聯盟成員凝練自身研發與產業優勢,在氫能利用技術、安全技術、氫能技術標準上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在國防、分布式能源、汽車動力、儲能裝備等方向的跨領域應用,建立融投資機制以吸引風險投資和發起基金,加速推廣中國的氫能產業布局,共同推進中國氫能社會的構建。
國家能源集團
和氫能有啥關系?
作為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發起單位和首屆理事長單位,國家能源集團與氫能源產業淵源深厚。
同時,作為綜合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在氫能源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煤化工板塊年產超過 400 萬噸氫氣,已具備能供應4000萬輛燃料電池乘用車的制氫能力,世界排名第一;煤制氫成本是天然氣制氫成本的70-80%,是重油或石腦油制氫成本的60-70%;已成功示范30萬噸二氧化碳封存(CCS)技術,為處理好煤化工制氫的碳排放奠定基礎;擁有裝機規模可觀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風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和碳排放量。目前該公司正在加快布局從制氫到加氫站的氫能利用全產業鏈,并參與氫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正計劃在江蘇如皋、陜西咸陽、內蒙古包頭等地投資建設氫能項目。
還有哪些企業在謀篇布局?
早在2016年,來自中廣核集團的徐文輝先生在武漢的儲能大講堂之氫能及燃料電池專場上就做了如下表述:
“據我所知,幾個能源央企都在做氫能方面的戰略,國家能源局、國資委也在鼓勵央企策劃建立相關氫能及燃料電池創新技術聯盟,通過共建技術平臺、產業基金等方式扶持我們的社會資本及雙創企業,共同推進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
中廣核是零碳能源提供商,擁有核、風、光、水、氣等清潔能源發電資產,目前我們也著眼于國內電力過剩的情況,希望發揮中廣核的作用,重點考慮P2G(電轉氣及氫儲能技術的應用)。中廣核是國內“五大四小”電力企業中唯一擁有燃料電池電站的運營商,在韓國擁有十幾兆瓦的燃料電池電站。該燃料電池電站采用美國的MCFC燃料電池發電技術,中廣核新能源是這個電站的運營投資方。”
國內正在如何布局氫能產業?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對全面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等目標,制定出明確的行動綱領。
進入“十三五”時期,我國多個部委密集出臺了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
2016年3月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明確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作為重點任務;把氫的制取、儲運及加氫站等方面的研發與攻關、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等作為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的戰略方向;把大規模制氫技術、分布式制氫技術、氫氣儲運技術、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等列為創新行動。
2016年12月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明確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作為重點任務;把氫的制取、儲運及加氫站等方面的研發與攻關、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等作為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的戰略方向;把大規模制氫技術、分布式制氫技術、氫氣儲運技術、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等列為創新行動。
2017年5月
科技部和交通運輸部出臺的《“十三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氫氣儲運技術發展,加氫站建設和燃料電池汽車規模示范,形成較完整的加氫設施配套技術與標準體系。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國內氫能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多個地方都表現出強烈的發展積極性。
2016年8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的首個“氫經濟示范城市”項目在江蘇如皋正式啟動,目前如皋已擁有10余家氫能企業且發展態勢強勁。
2016年10月
位于廣東佛山(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投產,年產5000輛氫能汽車;首批量產的28輛氫能城市公交車在佛山、云浮兩市運行,率先在佛山、云浮搭建起氫能源城市公交示范推廣平臺。
2017年8月
位于河北張家口的中國首條自動化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大批量生產線正式投產,項目全部完工后,該基地燃料電池發動機年產能將可以達到一萬臺。
2017年9月
上海正式發布文件,規劃2020年建設5至1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3000輛;2025年建設5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3萬輛;2030年實現產業年產值3000億元。
2018年1月
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建議方案出爐,對未來氫能產業發展方向,列出時間表、路線圖。規劃建議方案顯示,3年內將以武漢開發區為核心,打造“氫能汽車之都”,在研發層面實現制儲氫、膜電極、電堆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力爭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世界級新型氫能城市。
未來的氫能社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氫能系統技術的全面進展,氫能將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以下就是一幅簡筆勾勒出的未來氫能社會的美好景象:
家用燃料電池
1、建立居家小型電站,取消遠距離高壓輸電,通過管道網送氫氣至千家萬戶。
2、家庭有能源供應和回收的完善循環系統。
城鎮社區
1、布局氫能制取、加氫站點。(火力發電站、風力發電站、水利發電站、潮汐發電、核電站完成正常的電力供應后,剩余電力用于電解水制氫,作為儲備能源)
2、氫能運輸工具或專用管道。
3、城鎮社區有能源供應和回收的完善循環系統。
交通工具
采用氫燃料電池的各種交通工具。(大巴、物流車、轎車、輕軌、航天、輪船,消滅了一切能源污染隱患和內燃機車噪音源)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