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高速發展 從山東電工電氣看中國制造如何煉成?
在近期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從制造代工轉向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的“中國制造2025”備受熱議。為實現中國經濟從過去40年的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各方肯定。
近年來,隨著特高壓的高速發展,我國電工電氣同步發力,加快了電力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經過屢屢創新,一次次打破電力裝備制造的紀錄。“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們或可從山東電工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的發展掠影,看中國制造如何煉成。
從103室到手工車間
很長一段時間內,推開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新廠103室的房門,面對來訪者的,總是同一個背影,他一邊盯著緊挨房門的一個控制器,一邊操作著面前隔斷內的耐壓機,不斷給一張厚紙板施壓。
不到一個月,得益于這個反反復復的試驗操作,層壓紙板終于實現了外購轉自制。
103室正是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張立國勞模創新實驗室,那個背影便是張立國本人。張立國勞模創新實驗室以服務和保障特高壓和智能電網建設為宗旨,以實現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國產化為目標,致力于重大裝備研發和關鍵技術研究,努力為搭建能源資源優化配置、電網互聯互通、清潔能源輸送的“電力高速公路”,以及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提供裝備和技術支撐。
實驗室內部除了這套耐壓試驗機,還分別隔出了溫濕度絕緣老化實驗室和拉伸實驗室,即使是中間三排不起眼的實驗桌上,也羅列著20余種個頭不大的精密儀器,不時有車間工作人員來借用。
“實驗室與車間僅一墻之隔。”張立國告訴記者,“在這里,研究與實踐卻是‘0’距離,相輔相成。”他表示,從整個廠區設計之初,就為創新打下了基礎——新廠區一入門,便是4層的技術樓,緊鄰生產區,為了方便技術部門與一線員工交流,特意安裝了一部互通的電梯。
就在張立國勞模創新實驗室的展臺上,和層壓紙板比鄰放置的一張貼有滑石片的硅鋼片格外惹眼。而這,正是實驗室延伸到車間一線的成果。
在第三車間,一臺機器人正在自動生產這一展臺上的產品——紅色的激光定位,備料盤內滑石粒依次落入管道,機械臂疾而有序地騰挪,前端的出料一露頭,便被精準地在摁在了硅鋼片上。一旁職守的人員,僅需“監督”這臺機器即可。
“這是我們基層員工將點子借助勞模創新實驗室平臺轉化而成的產物。”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車間主任襲建凱看著機器人告訴記者,勞模創新實驗室雖以勞模命名,卻是集思廣益產出群眾智慧的地方。目前實驗室有核心成員15人,年輕技術人員近百人,主要由山東電力設備公司交流設計部、直流設計部、驗證部、工藝設備部、試驗中心等骨干組成,“而他們還肩負著‘傳幫帶’的任務,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創新創造的過程中來,大家都是參與創新的一分子。”
正是這樣一間“開放”的實驗室,先后承擔并完成了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30余項、申報授權各類專利近40項。創新研究的內容,既有小小的膠木螺桿、層壓紙板,也有世界首臺110千伏快速開關型變阻抗變壓器、220千伏移相變壓器等新產品研制,以及植物油變壓器、電力電子變壓器等技術研究。這些創新成果實現了我國電工電氣的技術提升和行業引領。
當創新蔚然成風,即使是做著重復性工作的工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會被調動起來。在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新廠的傳統手工車間,那些簡單、重復的機械,經由一線工人改裝后,也有了讓人稱奇的巧妙之處——鉆孔機上,幾方木塊與一個氣壓推手的增裝,便免去了鉆孔畫線定位;打磨機的砂帶旁,一個自制木質軸承,僅需輕輕一推,便與砂帶形成固定角度,加工材料的標準無需再憑借漫長的經驗;兩排自制的山型齒狀器具放在窗臺陽光最足處,有潛在開膠風險的層壓板被卡住后,將風險扼殺,免去了返工的煩瑣;裁板機上伸出兩個“小翅膀”,撐起了原本需要兩個工人托起的薄木片,隨著閘機裁剪,一個改裝計數器精準計算,當一捆數字滿足時,出口一個自制U型兜已將材料聚攏……這些普通一線員工小小的改動,發揮出的卻是提效增值、減員省力的大效果。這些也是山東電工電氣多措并舉,提倡創新、營造創新氛圍的結果。
自2012年成立至今,山東電工電氣已建成24個科研基地,共承擔科研項目330項,主要涉及輸變電裝備、輸變電運維與防災減災、新材料應用等技術領域,經費總額約25億元;共主持(參與)制修訂公司級及以上標準58項,其中主持制修訂22項,參與制修訂36項;共獲授權專利509項,其中發明專利79項,發表論文233篇,軟件著作權57項。依托科技研發項目,研制成功39項新產品并通過國家技術鑒定,23項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成果產品在交直流特高壓等重點電網建設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26項成果獲省部級(公司級)科技獎勵,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
一碗一床與“一次”“一定”
“這一定是劉光輝的座位,因為這兒有個大碗。”第一次來到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直流設計部的一位員工,指著辦公室里的一張桌子肯定地告訴記者,有事十分鐘必達和用一個塑料碗喝水,就是劉光輝,這是單位上下皆知的事。
“因為用碗喝水,水涼得快。”匆匆而來的直流設計部主任劉光輝見記者一行人對他的碗感興趣,便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道,“是有點違和,沒辦法,我們這兒有時候忙得連軸轉。”
同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直流設計部的一張張折疊床。
去年,山東電工電氣開始研發生產中標的錫盟—泰州、扎魯特—青州、上海廟—山東三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共計26臺換流變壓器產品。
山東電工電氣稱之為“三直”工程。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形勢,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每位員工都明白,成則一舉打破世界紀錄,樹立企業品牌;不成,則將嚴重影響國家特高壓電網建設進程。因此,該公司提出了“大干100天”的口號,與時間賽跑。
“特高壓系列產品一次成功一定成功”的條幅橫掛在車間,格外醒目。對于特高壓設備制造,山東電工電氣強調的并非僅僅是速度,“一次成功”“一定成功”的背后更是一顆敬畏之心、一種必勝信念。
因此,技術人員隨叫隨到必不可少。但夜間值班跟蹤的技術人員常常是白天工作一天后,仍繼續跟蹤夜班生產,經常到凌晨才回去休息。“宿舍距離辦公室和生產車間有些遠,車間萬一有什么情況,不能及時到位”,劉光輝了解到大家這個顧慮后,便為部門購買了折疊行軍床。在“大干100天”期間,有效保障了部門員工值夜班時臨時休息,保證車間有問題及時到位。
而劉光輝本人,同樣加班加點、日夜奮戰,在短時間內,他完成了對“三直”工程4657張設計圖紙逐一審核把關,組織技術評審34次,帶領設計人員完成換流變零部件測繪圖紙1498張,形成了全套技術儲備,具備了自主設計能力。
前期設計一畢,他又帶領設計人員全程跟蹤服務生產,涉及物料催交、材料檢驗、技術巡檢、問題處理、運輸安裝等工作,積極協調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證1小時內拿出處理方案。他先后組織技術交底57次,技術培訓8次。針對突發難題,無論白天黑夜,設計人員保證10分鐘內到達現場。
“一碗一床,保證了我的革命本錢。”劉光輝談及當時開玩笑道,轉而嚴肅地說,“當時有個說法叫‘吃三睡五干十六’,也就是說技術崗一天大概要工作16個小時。其實,哪一個崗位的同志不是這樣啊,都是一邊敬畏特高壓,一邊不畏時間與困難的高壓。”
正如他所言,那一百天中,時鐘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各個車間都熱火朝天——第一車間伴隨著各類機床的機械運作聲,絕緣件被精密地打磨修改,物料不過夜是死命令;第二車間3個萬級無塵凈化房內,22名工人謹慎地操作著11臺繞線機,與之相鄰的藍色凈化棚內,兩倍于平日的工人正同步進行線圈套裝;第三車間的自動取貨架內的取貨臂,隨著縱剪、橫剪、打疊等工序的加速,也在不停地24小時抽取配料;第四車間內,即使是看似極為安靜地試驗間,也有技術人員在不停地讀取和觀測數據……每個崗位,每道工序,沒有停歇,只有行云流水一般的忙碌。
“常有人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然而換流變產品的研制必須抓小節,抓細節。從投標到設計,從生產到試驗,從產品運輸到現場安裝調試,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紕漏,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盡最大努力,確保質量,提高效率。正是因為我們在每一個細節上做到極致,才會保證所有產品順利產出,才能確保工程按期交付。”在“大干100天”期間,這樣一條公眾號的留言引起了山東電工電氣人的共鳴。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許濤告訴記者,“敬畏特高壓,就是一種工匠精神,要謹小慎微,精益求精,我們每一個零件都堪稱‘精密’。”
同樣,“一次成功”“一定成功”的目標與要求,充分驗證了山東電工電氣的科技研發、批量生產和質量管控能力,充分證明了“中國制造”的實力和速度。
老廠長眼中“0”的突破
去年12月17日,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原廠老廠長馮爭人老先生坐著輪椅,應邀來到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新廠的實驗室,在監測室內觀看了新廠為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生產的換流變壓器測試試驗,經過沖擊局放測試,數據一切正常。馮爭人抑制住心中的激動,要來了數據,隨即沉下心,手工反復核算。“太厲害了,全部都沒問題。”想起當天的場景,他仍難掩心中喜悅,笑意盈盈地停頓了幾秒,似乎在回味那一刻,一字一頓地告訴記者:“世界最高電壓等級的換流變壓器,是我們先造出來的啊,那真是中國電工電氣行業值得紀念的一刻。”
去年11月27日,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為±800千伏扎魯特—青州、上海廟—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承制的第18臺換流變壓器一次性通過全部出廠試驗,創造了產出受端分層接入1000千伏特高壓產品單臺容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連續成功出產臺數最多的行業紀錄。
“沒想到啊,這么難的紀錄,如此快就被接續上了。”馮爭人感慨道,隨著4月17日,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10臺中的最后一臺換流變壓器試驗成功,一次性通過試驗臺數最多的世界紀錄變為了18+10——“這又是行業第一,世界第一,而研發的產品本身,也是業內最高峰。”
個體的發展,總是與時代共振。
從1968年,大學畢業入廠,接觸第一臺100千伏變壓器,到如今鬢角斑白,受邀見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換流變壓器成功,老廠長馮爭人作為一個見證了10千伏至1000千伏交直流全電壓歷程的員工,也見證了這家企業的50年發展變化,更是見證了伴隨中國電網發展而同步成長的中國電工電氣制造業。
在他印象中,入廠之時企業還以修為主造為輔,隨著改革開放,這個廠區的業務,從以檢修為主,逐步向著制造的方向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更新迭代的產品,他仍如數家珍,“就像爬樓梯一樣,大環境推著我們,我們也借著勁。”
而近10年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示范工程的穩定運行和建成投運,全面驗證了發展特高壓輸電的可行性、安全性、經濟性和優越性。伴隨著公司在特高壓領域的突破與發展,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電力裝備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
一直關注著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發展的馮爭人,評價這個企業在2010年之后的發展,選用了一個詞——“跳躍”。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在這“跳躍”中,更大的推動力,隨即而來——2012年公司決定加快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當年5月份,按照公司優化重組中電裝備公司、智研院的戰略決策部署,山東電工電氣成立。伴隨著特高壓工程發展,山東電工電氣完成了最初的蛻變,躋身電工裝備企業第一陣營。
作為成立依托之一的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在山東電工電氣這個新瓶子里,釀出了新酒——公司斥資20余億元,為山東電工電氣在濟南打造了新基地,這一基地也成為了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的新廠區。
馮爭人還記得第一次來參觀新廠區的景象,“高大敞亮是表象,先進一流是內在”——4座車間相鄰而建,各司其職,員工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著未曾見過的先進設備,“那六面屏蔽的實驗室,無論是測試一般溫度噪音參數,還是雷電沖擊絕緣類考核,都是數一數二的。”
老廠長眼中的新廠,在硬件上從零基礎實現了近乎十年的突破。有了金剛鉆,就得攬瓷器活。為不同特高壓工程量身定制一顆結實的“心臟”,成為了這里主要的任務。其中,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帶來了最為艱巨的挑戰。
“最難的,從來不是從1到100,而是從0到1。這顆‘心臟’是一次從0的開始。”馮爭人表示。
隨著“18+10”的成功,“0”的突破實現了。突破前所未有,打破未知領域的壁壘,獲得的是引領行業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山東電工電氣擁有的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發電成套裝備、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裝備、智能電網用成套裝備等為代表的電力裝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這一領域,我們有了足夠的聲譽,中國制造已是標桿。”山東電工電氣國際部劉振宇告訴記者,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山東電工電氣發揮在輸變電一次設備方面的集成優勢,形成合力,實現業務布局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達國際拓展,大力開展國際電力工程總承包業務,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國際項目實施經驗,產品已成功出口亞、非、歐、美、澳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單純的產品出口型企業向國際工程總包商轉變,有力帶動了一次設備與材料出口。”劉振宇談及這些時表示,“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轉變,這何嘗不是中國電工電氣制造業的另一種‘0’的突破。”
“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主打“中國裝備”,從山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的層層蛻變,從它“0”的突破,我們不難看出,實現引領,需要的正是匠心慧造,從一釘一鉚,從一崗一位著手發力,才能撐起屬于自己的榮譽與驕傲。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