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你得知道“我是誰”
信息技術賦予我們一個期待已久、瞬息萬變的新時代;然而,當人們真的生活在這種永遠在線、現場直播的現實中時,卻往往顯得手足無措,迷茫而焦慮。
美國著名社會理論家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在其新作《當下的沖擊》中解釋道,這種給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重大影響的挫敗感,正是來自于“當下的沖擊”。
何謂“當下的沖擊”?我們應當如何面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見解獨到:人們之所以會在“當下的沖擊”中迷失自我,是因為沒答好“我是誰”這道題。
“當下的沖擊”,擊中了什么
記者:您在《當下的沖擊》一書序言開篇指出:“網絡時代讓我們每個人都坐上了過山車。我們被當下沖擊得七零八落,在天旋地轉中不得要領。”究竟什么是“當下的沖擊”?
姜奇平: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1970年發表了他的名作《未來的沖擊》,不難看出,《當下的沖擊》是作者洛西科夫對這本名作的呼應。作者說,如果在20世紀末期,時代的標記是“未來主義”;那么,定義21世紀的就是“當下主義”。所謂當下主義,即過去與未來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緊跟現在發生的事情。
記者:是否可以這樣直白地描述:人們不斷更新微博、微信,不斷點擊新聞標題,不斷收到郵件,變化每時每刻發生,好像一切都在同時改變,都發生在當下?為什么會這樣?
姜奇平:思想家董仲舒說,“天不變則道不變”,意思是,如果世界的潮流不發生變化,我們的行為規律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個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天”發生了變化,“道”也會變化。要理解我們今天正在面對的這種“當下主義”生活方式的核心,得先弄明白,“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時間不僅有長度的差別,還有濃度的差異
記者:您所說的“天”的變化,指的是什么?
姜奇平:實際上是追問時間的尺度。在農業社會,歷法主導的文明主宰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時間是自然存在的尺度;到了工業社會,日常生活的節奏被機器主宰,時間以做工的速度為尺度,是鐘表化的、被等分的;信息社會則不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多元化、差異化成為人們的追求,每一刻的時間濃度不再是機械化的等分,而是由其經過的意義,或者說人的體驗來衡量。
記者:我們通常只在意時間的長度差別,很少注意到時間還有“濃度”的差異。
姜奇平:我記得托夫勒說過這樣的話:知識使時間的價值密度加大了。他說的是知識的價值,我想說的是體驗的意義。舉個直白的例子,你在等戀人時,覺得時間過得飛快;而聽有的領導做報告時,就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記者:這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現在有一種情形是,人們不斷忙碌,時間過得飛快;但忙完之后反而覺得更空虛。這是為什么?
姜奇平:“忙”在哲學中對應的是價值狀態,而“閑”則是意義狀態。一個人原本應該拿出一定的精力來尋找“忙”的意義是什么,當你把這部分忽略掉之后,就成了空忙。
前段時間,某企業的老總去世,他年輕有為,身后留下了19億元個人資產,他的夫人帶著這些財產嫁給了他的司機。這位司機后來感慨:我一直覺得我在給我的老板打工,沒想到其實是他在給我打工。
當人的手段和目的分離時,我們稱之為異化。人為了手段而失去了目的,忘記了自己做事的本意是什么。掙錢是為了快樂,快樂是目的系統,掙錢是手段系統,空忙的人就是手段系統背離目的系統了。
電腦不會受到“當下的沖擊”,只有人類會
記者:人們曾經渴望的“瞬息萬變”到來了,但在每一個瞬息的沖擊下,很多時候人們卻忘記了做事本身的意義。
姜奇平: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人質疑“當下的沖擊”的根本原因;但我并不認為“當下的沖擊”是什么壞東西。
記者:它是中性的?
姜奇平:按照作者的分析,當下的沖擊使人變得不正常,嚴重的甚至會患上“數字化精神病”、“分形偏執綜合征”等。這么看來,這種沖擊似乎是“不好的”;但實際上,當下的沖擊是中性的。就像菜刀,很難說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用來切菜自然是好的,可如果用來當兇器,那肯定是不好的。這主要取決于主體,而不完全取決于客體。
記者:就像作者說的,電腦并不會受到“當下的沖擊”,只有我們人類才會,因為我們才是生活在時間里的。
姜奇平:問題在于,人們能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最重要的是,當面對任何一種“當下的沖擊”時,我們都要接受當下的責任和支配權。再往深一層講,“當下的沖擊”本質上是意義的供給和需求的問題。煩惱、焦慮,這些都是意義的喪失。
記者:您所指的“意義”具體指什么?
姜奇平:當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會自然轉向意義需求,追求自我的實現,如同解答人類的“斯芬克斯之謎”,也就是回答“我是誰”這個終極問題。
記者:人們之所以會在“當下的沖擊”中迷失自我、喪失意義,是因為這個問題沒答好?
姜奇平:有些人在應該得高分的部分,沒有得分,他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人性的基本規律。比如,人性的基本規律是人必須有創造性,他在信息時代突然發現自己沒有創造性,就會特別煩惱。另外,人應當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如果一個人不能在生活的每日每時中發現美好,他的生活必然缺乏意義,必然走向空虛,無論他在當下顯得多么忙碌緊張。
重要的并不是緊跟現在發生的事情,而是回答好“我是誰”這個問題。大數據時代的優勢是,越來越多的數據整合可以幫助我們來解答這個難以言說的“謎”。
(《當下的沖擊》,[美]道格拉斯·洛西科夫著,孫浩、趙暉譯,中信出版社出版)
姜奇平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初期,作為“網絡文化叢書”作者,他是推動互聯網在中國起步的最早的啟蒙者之一,也是中國互聯網經濟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被《硅谷時代》評為“帶領我們走向數字時代的20位中國人”之一。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
責任編輯:廖生玨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