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人被綁架到無隱私世界
一個富于創造力卻又充斥著巨大破壞力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7月19日,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如是說。 早在年初就有媒體預測,2013年是世界的大數據元年。全球每秒鐘發
傳媒被賦予前所未有的期待和重任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局限于人和自然的和諧,還包括人與人的和諧,面對大數據帶來人與人不和諧的潛在風險,傳媒應該成為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環節。
“這個時代,傳媒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和重任。”劉長樂引用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里的話說道,“不同于印刷革命,大數據時代我們沒有幾個世紀的時間去適應,也許只有幾年的時間。”
7年前加盟新聞集團時,高群耀被問及“前微軟中國區總裁做傳媒,你怎么改行了?”他笑道:“不是改行了,是行改了。”高群耀發現,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軟硬件供應商和大眾傳媒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以文字為主的信息傳播向音頻、視頻、圖片和多媒體方向發展,傳媒的服務由提供信息服務向提供平臺服務延伸,傳播手段也在向移動互聯網延伸。
“人的注意力已經被電視、電腦和移動設備3個熒光屏所牽動。”高群耀說,這帶來了IT、互聯網、電信和傳媒4個原本獨立產業奇跡般地融合。
海量的數據帶動整個IT產業向移動客戶端延伸,賦予碎片化時間利用價值。高群耀說,人們使用手機已經多于牙刷,在一定程度上手機已經成為人的“數字器官”。美國網絡雜志《60秒營銷者》一項調研數據顯示,65%的人寧可分享牙刷也不愿分享手機,每部手機上至少有50個應用程序,其中36%用于游戲,25%用于社交。
“我們都是數據的參與者,傳統主流媒體已經不再是主流。” 高群耀認為,“一對多”的大廣播模式已經由“多對多”的自傳播模式取代。
呂巖梅認為,大數據預示著智慧產業化和產業智慧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的視聽服務會更加凸顯對人本身價值的契合和追求”。劉長樂認為,大數據使人類越來越接近智慧本身,“傳媒要做大數據的智慧駕馭者”。
“人人都燒飯,廚師還是個行當!”
“現在人人都是傳媒了。”高群耀笑道,“人人都燒飯,但廚師還是個行當!”高群耀借此比喻能提供優質內容產品的媒體,會有更好的市場。
新華網研究室主任孟慶梅在對大數據時代的媒介生態的分析中認為,網絡信息的爆發式增長,對媒體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誰更有能力消化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資源,誰就將在媒體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傳統主流媒體在信息的質量上依舊是主流。”胡正榮說。他和高群耀有同樣的判斷:紙質媒體的前景不樂觀在于生產方式落后,而在快餐新聞中,內容本身依舊前景廣闊。
“定制化、個性化信息服務成為主流。”孟慶梅說,“中國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尚處于粗淺階段。”
王國慶認為,大數據的戰略意義,在于掌握龐大數據信息的同時,提高數據的加工能力,實現數據的增值,“數據被賦予了背景就是信息,能提煉出規律就成為知識,借助于各種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正確的決策就成了資源。”
呂巖梅提醒說,傳媒和互聯網企業在提高競爭力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數據開發與維護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的關系,建立公認、公平、共治的行業規則,有效減弱甚至抵消隱私數據的采集造成的影響。
“數據既是資源也是工具,它意在促進理解,但很可能導致誤解。”劉長樂說,如果大數據是一匹野馬,今天已經到了將其繩之以“法”的時候。有人提出要將大數據關進制度和法律的籠子。他認為,技術不斷沖擊并突破原有底線,而法律總是在滯后中追趕技術。
“未來不僅需要技術的攔截,還必須建立起一套對大數據的合理搜集和使用法則。”在劉長樂看來,作為第四種力量的傳媒,也將是拴住大數據這匹“野馬”的關鍵,傳媒應該起到監督數據合理挖掘與使用的作用,同時推進立法進程,以彌補現有空白。“大數據沒有溫度,但是傳媒有能力賦予其溫度。”他說。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局限于人和自然的和諧,還包括人與人的和諧,面對大數據帶來人與人不和諧的潛在風險,傳媒應該成為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環節。
“這個時代,傳媒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和重任。”劉長樂引用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里的話說道,“不同于印刷革命,大數據時代我們沒有幾個世紀的時間去適應,也許只有幾年的時間。”
7年前加盟新聞集團時,高群耀被問及“前微軟中國區總裁做傳媒,你怎么改行了?”他笑道:“不是改行了,是行改了。”高群耀發現,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軟硬件供應商和大眾傳媒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以文字為主的信息傳播向音頻、視頻、圖片和多媒體方向發展,傳媒的服務由提供信息服務向提供平臺服務延伸,傳播手段也在向移動互聯網延伸。
“人的注意力已經被電視、電腦和移動設備3個熒光屏所牽動。”高群耀說,這帶來了IT、互聯網、電信和傳媒4個原本獨立產業奇跡般地融合。
海量的數據帶動整個IT產業向移動客戶端延伸,賦予碎片化時間利用價值。高群耀說,人們使用手機已經多于牙刷,在一定程度上手機已經成為人的“數字器官”。美國網絡雜志《60秒營銷者》一項調研數據顯示,65%的人寧可分享牙刷也不愿分享手機,每部手機上至少有50個應用程序,其中36%用于游戲,25%用于社交。
“我們都是數據的參與者,傳統主流媒體已經不再是主流。” 高群耀認為,“一對多”的大廣播模式已經由“多對多”的自傳播模式取代。
呂巖梅認為,大數據預示著智慧產業化和產業智慧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的視聽服務會更加凸顯對人本身價值的契合和追求”。劉長樂認為,大數據使人類越來越接近智慧本身,“傳媒要做大數據的智慧駕馭者”。
“人人都燒飯,廚師還是個行當!”
“現在人人都是傳媒了。”高群耀笑道,“人人都燒飯,但廚師還是個行當!”高群耀借此比喻能提供優質內容產品的媒體,會有更好的市場。
新華網研究室主任孟慶梅在對大數據時代的媒介生態的分析中認為,網絡信息的爆發式增長,對媒體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誰更有能力消化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資源,誰就將在媒體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傳統主流媒體在信息的質量上依舊是主流。”胡正榮說。他和高群耀有同樣的判斷:紙質媒體的前景不樂觀在于生產方式落后,而在快餐新聞中,內容本身依舊前景廣闊。
“定制化、個性化信息服務成為主流。”孟慶梅說,“中國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尚處于粗淺階段。”
王國慶認為,大數據的戰略意義,在于掌握龐大數據信息的同時,提高數據的加工能力,實現數據的增值,“數據被賦予了背景就是信息,能提煉出規律就成為知識,借助于各種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正確的決策就成了資源。”
呂巖梅提醒說,傳媒和互聯網企業在提高競爭力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數據開發與維護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的關系,建立公認、公平、共治的行業規則,有效減弱甚至抵消隱私數據的采集造成的影響。
“數據既是資源也是工具,它意在促進理解,但很可能導致誤解。”劉長樂說,如果大數據是一匹野馬,今天已經到了將其繩之以“法”的時候。有人提出要將大數據關進制度和法律的籠子。他認為,技術不斷沖擊并突破原有底線,而法律總是在滯后中追趕技術。
“未來不僅需要技術的攔截,還必須建立起一套對大數據的合理搜集和使用法則。”在劉長樂看來,作為第四種力量的傳媒,也將是拴住大數據這匹“野馬”的關鍵,傳媒應該起到監督數據合理挖掘與使用的作用,同時推進立法進程,以彌補現有空白。“大數據沒有溫度,但是傳媒有能力賦予其溫度。”他說。

責任編輯:廖生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