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念十年落地 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
市規模尚小時就把地鐵修好了,它的運營成本就高。有人會說,這么擁擠了才修地鐵,為什么不早修?早修運營成本高,經濟支撐不了。
這樣的矛盾總是存在,但我也相信探索是永恒的。因為有新技術產生,它會顛覆老技術,產生新的靈感,智慧城市的建設也不再是過去簡單的信息化。
NBD:智慧城市的建設要邁入下一程,您認為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郭仁忠:從現狀來看,最大問題不是技術上的,不是不會做,真正的障礙還是數據問題。
智慧城市的基礎支撐是數據,所以現在很多聲音呼吁要開放數據。我們也做了研究,關于城市的數據是很多的,政府并不擁有所有的數據,也只擁有部分數據,這些數據來自政府為市民服務的過程,來自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還有數據在企業手上,我們每天在微信上聊天、社交,在淘寶上購物、交易。
但是,反過來想想,這些數據是誰的?比如說手機信令數據是不是歸運營商所有?
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這需要法律來回答,但目前沒有一部法律能回答。做數字中國也好,要建智慧城市也好,數據的(歸屬權)問題不解決不行,法律上不能滯后。所以我個人理解,數據開放不是說哪一個政府或者企業有沒有魄力來開放,而是少一個法律支持:怎么開放?什么情況下可以開放?開放到哪一步?開放給哪些人員使用,可以使用到哪一步?
現在有時候是不敢開放。比如我們要做一個城市模型,分析城市人流、交通流,運營商的基站數據是最好的。如果有了手機移動信號的數據,建模、分析沒有問題,但是運營商不敢提供給我們,即便是做研究。問題就來了,哪些數據的挖掘應用是合法的?例如,挖掘別人的隱私就應認定為非法。因此,要界定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界定數據使用的合法性問題,這一塊的法律是缺位的。
開放數據,我認為不僅是政府要開放,企業也要開放。數字經濟,數據就是原材料、生產要素,相當于土地,有數據才能做加工、才能出產品。其次,土地也有土地管理法,沒有法律支持,沒人敢開放數據。
馮奎:這個問題越到深處,就越是數據產權的問題,如果要交易,就必須有產權,這是基礎。
不少地方陷入困境,原因無外乎幾個方面。首先,建設智慧城市的理念還跟不上,缺乏科學的規劃引領;有的地方管理也跟不上,沒有形成共建共享機制,缺乏各主體之間的相互協同;還有一個是服務跟不上,市民說好才是真的好,但現在很多城市很難做到;最后是保障跟不上,智慧城市建設需要一定的資源投入,需要充足資金予以支撐。
時代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質量的要求,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發展的方向。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在這里我也向智慧城市的建設者們建議,要有決心、信心、恒心、重心、匠心、齊心。特別是,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城市的效率變革、動力轉換,這正是智慧城市所要解決的問題。
●硬骨頭三:建設智慧城市不能被某一方所綁架
“政府是一個總召集人,要設置并推動議程的進行”
NBD: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到政府、企業、社會多個方面,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三者的關系該如何界定?
郭仁忠:政府該干什么,企業干什么,社會又干什么,邊界還不太清晰。我認為,從本質上來看,智慧城市建設跟城市建設差不多?;A設施應該由政府負責,而后續的服務應該讓社會來做。比如城市地下管網、道路橋梁等公共基礎設施都是政府掏錢做,但商品住宅就是由房地產開發商修建。
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也有這樣一個邏輯關系。數字化產品服務方面,如果是數字化公共產品,同樣應由政府負責,比如電子政務系統。而非公共產品或者個性化服務的提供就應由企業來做。
但有個事情需要國家統籌考慮:建設“數字中國”,信息基礎設施應當變成公共產品,為社會服務,向社會開放,但現在還是商品的屬性。我從家里開車到單位,路是不收費的,但打電話是需要收錢的。如果每一條路都要收費,這個城市沒法運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同理。從大方向看,智慧城市的規劃、建設應該堅持公益性導向。主體工程建成后,再引入市場行為,這樣可以更多地降低智慧城市的運營成本。
馮奎:我有一個體會,在智慧城市發展的議程設置方面,需要強調政府在這方面多做工作。現在,有些地方的議程設置是企業主導,企業提出需求和舉措,再轉嫁到政府頭上。
但正如您所說,如果簡單地讓政府來設置議程,遇到懶政、怠政,不作為又怎么辦?所以需要讓居民也參與到體制機制的建設中來,依靠市民的力量,來倒逼體制機制的完善。比如像一些歐美國家,如果一個社區或者城市沒有搞好,那么市民可能就走了,用腳投票。市民是各類產品與服務的使用者、消費者,他們用選擇權來體現他們的作用。企業也是同理,只有城市發展好了,企業才會落戶發展,其逐利的行為和本質會促進社會的進步。比如共享單車,有利于城市交通擁堵的解決,智慧城市系統開發企業,他們在開發的過程中既為智慧城市建設服務,又獲得了經濟利益。本質上是經濟學上的“自利”帶來“利他”。
所以我認為,對于智慧城市發展的長遠議程,政府是一個總召集人,要發布并推動議程的進行,在智慧城市要解決什么問題、時間節奏、成本收益測算與評估等方面,提出系統性的議題。政府之間要進行比拼,形成競爭的環境。政府、企業、市民各有側重、互相支持又互相提出要求。
郭仁忠:地方政府是否具備議程設置的能力,也是一個問題。我很擔心有些小城市,會被大公司技術、產品、方案所限制。我記得一個案例,那個城市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十幾個億,但一家企業為它做的智慧城市方案也要十幾個億,很不現實。這相當于,我的錢只夠買一個錢包,買完錢包以后我就沒錢了。
智慧城市是為城市服務、為市民服務的,這是一個責任問題。智慧城市的主導力量,不應該是盈利目的性很強的企業。
一位城市領導跟我交流,說要打造智慧城市,水務局的找到他說要做智慧水務,規劃局的說要做智慧規劃,城管提出要做智慧城管。從這個角度講,建設智慧城市不能被某一方所綁架。這里的某一方,也不完全指企業,也有可能是某個政府部門,要有頂層設計,城市政府應該有一個主動把握議程設置的能力。
NBD:那么,在具體的智慧城市規劃建設中,思路上是否存在一些誤區?
馮奎:智慧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是靜態的。靜態的系統好辦,一年我喝三噸水,那我就準備三噸水。但智慧城市的設計是做3.5噸還是35噸,還是不做,不做的話又會喪失發展機遇。另外,正如前面所說的,跟一個大企業綁定,之前談到的問題就出來了。這樣一來就會出現該達到深度的地方沒有達到,有些方面又過度地超前。
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事情該怎么去做,但是最大的問題在于作出錯誤的判斷,判斷錯了該做什么。我們經常說,要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如果所做的事情本身不對,就會導致很多問題。所作的努力,如果該達到深度的地方沒有達到,有些方面又過度地超前,就會造成很多問題。
郭仁忠: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很多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大腦”。騰出很大的地方建設指揮大廳,大廳里裝個很大的屏幕,不僅建設的花費要幾千萬元,每年的運行維護費用也要上百萬元,對于小城市而言,這項成本十分巨大。但我在想,這個指揮大廳的作用有多大呢?
現在已經是網絡化時代,如果各部門之間的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在辦公室就能夠調動各部門的數據,是否還需要這樣一個指揮大廳?我想,了解城市的運營情況,不需要在物理上搞一個很大的運行指揮中心。更需要的是不同政府部門內部實現互聯互通,完成信息交換。
硬骨頭四:西方模式中國不一定照搬
“我不敢說國內智慧城市發展可以,但有些應用非常好”
NBD:國內是否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國際上有沒有可以借鑒的?
郭仁忠:坦率地講,我現在還不敢說,哪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還可以,但有些應用非常好。比如說深圳的掃碼停車,還有杭州的“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這些能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好處。
總體來講,西方城市相對比較成熟,他們要做智慧城市,實際上是一種城市的改造和更新。比如,在路口增設針對盲人的感應系統,或是在路燈上增加引導系統。西方城市很少能像我們做全新的頂層設計規劃。外國城市很少有大規模的投資、系列化的改造。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特點是“公益性”,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協調。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我國體制和機制具備的一種優勢。
馮奎:郭院士談了國外的,那我來介紹下國內智慧城市的發展。各地的智慧城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