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數據質量讓配電網更智能
“以配電網和配電網自動化物理實體為基礎,融合傳感測量、運行控制、信息通信等技術,支持分布式電源、微網、儲能、電動汽車的友好接入和需求互動,這就是目前配電網智能化的內涵。配電網智能化最基礎的工作是數據的獲取和管理,高質量的數據可以獲得準確的配電網系統、設備狀態的感知和管控。”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總工、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董旭柱表示。
提升數據質量是配電網智能化一個永恒的話題,只有對配電網供電可靠狀況的實時監控,可實現故障預警、分析和決策,達到電網自我預防和自我恢復的目的,實現電網運行狀態最優。
互動性對數據采集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隨著再電氣化進程加快、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儲能規?;瘧谩底旨夹g與電網技術深度融合,電網的物理特性、運行模式、功能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快構建以堅強智能電網為核心、以新一代電力系統為基礎的能源互聯網,是提高能源資源配置效率的迫切需要。
尤其是伴隨電力改革及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能源、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裝置快速發展,終端用電負荷呈現增長快、變化大、多樣化的新趨勢,未來電網的投資重點將逐步轉向電網智能化及配電網建設,更加偏向于配、用電側。這也為輸配電設備企業帶來機遇,特別是一二次設備融合的企業。
“電網與用戶的互動性大為增強,傳統模式下用戶僅為電能接收者和使用者,但隨著需求響應、智能家居和分布式電源的發展,未來電能和與之伴隨的信息流將在電網和用戶之間雙向流動,這就要求電網變得更加柔性,具有可控性、可測性。我們的系統保護實驗室基于數據分析、建模,實現了一二次系統實物硬件在環仿真模擬,有力支撐我國電力安全生產調控運行核心技術、裝備研發和人才培養。”南瑞集團穩定公司副總經理李威表示。
事實上,配電網智能化數據分析和管理是關鍵。近年來,我國正在加強配電網智能化數據收集以及處理方面的科研與建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例如前不久,在江蘇常州投運的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主站系統。該主站系統實現了實時數據處理由百萬量級提升為千萬量級,由單一的I區采集轉變為多區、多源數據采集,由集中式應用服務轉變為海量數據平臺服務架構等技術突破,滿足了配電網的運行監控與狀態管控雙重業務需求。
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主站系統就像是給配網調度安裝了“千里眼”和“神經中樞”。通過實時的大數據采集分析,它可以讓配網像主網一樣被實時監控,無論是日常的運行監控、調度操作還是故障處置,都能做到快速、準確地切換電網運行方式,隔離故障停電區域,全方位地顯著提高供電可靠性。
未來將融入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
隨著先進信息通信技術實用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未來配電網將變成一個動態高效、便捷交互、可用于實時信息和功率交換的超級架構網絡。信息通信技術將電源和客戶的需求有效銜接,綜合利用多種通信方式,實現有效可靠的信息傳輸,建立配電網全景實時、無縫交換的數據模型,實現高可靠、實時性通信,保障配電網與客戶各層級之間的關聯、配合和交互。
因此,未來基于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納米材料、低功耗技術等,配電網還可實現電能質量控制,降低系統損耗。
“目前,我們在研究人工智能在電網的應用,已涵蓋了電力負荷預測、極端天氣時電網隱患故障預測、大電網調度模擬等領域。”南瑞集團研究院系統研發中心閃鑫表示,人工智能在輸配電網中的應用剛剛起步,還處于探索階段。
他舉例說,我們曾把近年來華東由臺風引發的線路跳閘數據、臺風路徑、桿塔耐風參數等交給人工智能,讓其進行學習比較。結果顯示,與傳統算法、物理建模的方式相比,人工智能“預言”臺風引發線路跳閘概率的準確率提高了20%。未來,隨著硬件、數據、算法不斷提檔升級,人工智能在電網的應用前景可期。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