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毅韌:建設新型核工業體系 續寫發展新篇章(中)
成績矚目 全產業鏈實現突破
記者(以下簡稱“記”):
今年是我國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年,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核工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請您談一談我國核工業創建至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王毅韌(以下簡稱“王”):
核工業創建之初,我國核工業取得了“兩彈一艇”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國家才擁有的完整核工業體系,造就了一支具有高水平的核科研、設計和建造隊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確定了國防科技工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方針。核工業在繼續為國防軍工建設服務的同時,開辟了國民經濟建設的新戰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核工業牢牢把握國家核安全形勢,堅持國家戰略為先導,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軍民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了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新型核工業體系,續寫了核工業發展的新篇章。
一是核科技創新能力大大提升。綜合性核科技研發基地、軍民兩用核動力研發基地以及先進核燃料技術研發平臺(兩個基地一個平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先進核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先進核動力研發中心正式運行,軍民融合核科技研發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實驗快堆、中國先進研究堆、中國綿陽研究堆、聚龍一號、串列加速器、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等一大批核科技研發設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取得一批重大核科技成果,鈾同位素分離技術實現升級換代,三代采鈾技術實現工業規模化應用,快堆和自主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二是核燃料循環產業效能顯著增強。我國已建成了較為完整、先進、自主的核燃料循環體系,包括鈾礦地質勘查、開采冶煉、純化轉化、鈾濃縮、元件制造、乏燃料處理等各環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天然鈾保障、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前端環節的技術水平和產能規模已經大幅提升,滿足核工業發展需求。目前,我們正統籌國內未來新增需求,調整核燃料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布局優化,推動在核電相對集中的沿海地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補齊核燃料后端短板,啟動實施乏燃料后處理、離堆貯存能力建設,加快乏燃料后處理產業發展,著力提高核燃料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三是核電發展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1985年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1991年建成投運,結束了我國大陸沒有核電的歷史。經過30多年的發展,去年我國核電發電量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電機組位列世界第一,已成為世界核電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核電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核電研發和工程應用走在世界前列。以“華龍一號”開工建設和CAP1400、實驗快堆、高溫氣冷堆成功研發為標志,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核電強國后又一個擁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和全產業鏈的國家。目前,從我國核電技術水平、核電裝備制造能力、工程建造能力、核電安全水平等方面綜合研判,我國具備了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轉變的條件。
四是核設施退役治理成效顯著。核設施退役工作全面推進,重點地區鈾地質勘探設施退役治理任務完成80%,重大安全隱患逐步消除。人口密集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環境整治效果明顯。通過“十二五”期間的建設,核退役治理能力體系基本形成,飛鳳山中低放固體廢物處置場建成投運,形成了西北、西南、華南3點區域處置能力,同時正在核電相對集中的區域積極推進新的處置場建設,確保放射性廢物安全處置。
五是核安全核應急核安保能力全面加強。軍工核安全改造力度持續加大,核設施本質安全度進一步提高,軍工核安全風險總體可控。核應急救援能力體系基本形成,8個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技術支持中心、25個救援分隊及3個培訓基地相繼設立。320人的中國核應急救援隊正在抓緊建設,新版國家核應急預案頒布實施,《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向全球發布,國家核應急法制、預案、指揮、技術、救援體系進一步完善。核安保示范中心建成投運,重點核基地實物保護系統不斷完善,首次核安保突發事件應對實戰演練和模擬演練成功舉行,我國核安保能力不斷提升,確保有效應對核恐怖事件。
六是國際核事務話語權不斷增強。習近平主席連續兩屆成功出席核安全峰會,首次提出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型的核工業發展體系基本形成。與核能發達國家及新興核能國家雙邊合作不斷加強,核電、核燃料、核裝備、核環保、核技術應用等核工業全產業鏈“走出去”步伐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建造走出國門。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多邊合作交流不斷深化,主動參與核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參與伊核、朝核等熱點國際核事務治理,成功完成加納微堆低濃化項目,我國負責任核大國形象進一步彰顯。
造福社會民生 核能多元化時代到來
記:
核能應用多元化正在到來。去年的國防科技十大新聞中,泳池式低溫供熱堆發布入選。如今,治霾、治癌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您認為,核技術將在治霾、治癌等國民經濟領域發揮哪些作用?
王: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研究,推進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核技術是國家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重要的尖端技術之一。國防科工局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核技術綜合應用,特別是小堆研發和核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方面成效顯著,為我國霧霾治理、癌癥治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去年入選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的泳池式反應堆作為一項清潔低碳、安全可靠的核能供熱技術,如在北方地區推廣應用于采暖供熱,將大大緩解北方供暖引起的霧霾問題,是減少環境污染、優化能源結構、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低溫核供熱堆、模塊化小堆等均是可供選擇的供熱方案。同時,利用核技術治療癌癥是核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的典范。當前,我國正在開展230MeV超導回旋加速器質子治癌技術國產化工作,必將成為我國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
今后,我們將在核科學技術研發方面,加大醫用同位素生產、放射性診斷和治療設備、放射性檢測儀表、輻照加工、無損檢測等方面的技術儲備。繼續推動核能供熱、核能海水淡化等工程技術研究。打造一批應用前景廣闊,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核技術應用產業品牌。在核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加強放射性同位素、醫用質子回旋加速器、放療設備研發及市場推廣力度。加強工業用各類放射源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制造、經營與技術服務,形成輻射加工主打產品,并逐漸形成規模化發展,為造福我國人民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詳細內容見《中國核工業雜志》第六期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杜祥琬:創新觀念,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0-09-28能源,創新,觀點
-
PPT丨王繼業:電力系統儲能發展與挑戰
2020-10-14儲能,電力儲能,儲能應用 -
奮斗姿態書寫人生底色 銀隆儲能“小哥哥”的職場進擊姿勢
2020-10-12銀隆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汽車 -
鄒驥:通過發展清潔能源 提高中國公信力
2020-06-28鄒驥,清潔能源,綠色低碳能源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重磅 | 發改委發文7月起電價降5%
2020-06-29國家發改委,企業,用電成本,電費 -
李克強:放寬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 推動建立市場決定能源價格機制
2019-10-12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