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以后我國能源結構什么樣?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部署,提出了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兩階段”安排。新時代、新征程要求能源行業加速推進深刻的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為有效支撐“兩階段”戰略安排,研判能源轉型發展路徑,筆者基于自主研發的能源需求預測、電力規劃與生產模擬等模型,在各類轉型措施實施力度相對平衡的常規轉型情景和電氣化水平更快提升的電氣化加速情景下分別進行2035年、2050年能源發展展望,主要結果如下:
2035年能源發展展望
終端能源需求接近峰值,在常規轉型情景和電氣化加速情景下分別達到約43億、40億噸標煤。
其中:
工業部門能源需求為20.9億、19.5億噸標煤,占比約49%左右;
建筑部門能源需求快速提升至12.2億、11.5億噸標煤,占比約29%左右;
交通部門能源需求增長至8.5億、7.8億噸標煤,占比約20%左右;
三部門用能占比形成5-3-2格局。
一次能源需求增長趨于飽和,在兩情景下分別達到約58億、56億噸標煤,單位GDP能耗較2015年分別下降46%、57%,人均一次能源需求約4.0、3.9噸標煤。
能源供應結構逐漸優化,兩情景下煤炭需求降至21.3億、18.1億噸標煤,在一次能源需求中的占比下降為約37%、32%;
石油需求大致處于峰值水平,約為7.0億、6.3億噸,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為17%、16%;天然氣需求增長至7300、6400億立方米,分別占一次能源的17%、15%;
非化石能源占比快速上升,在兩情景下分別達到28%、37%,其中在電氣化加速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已經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品種。
電能逐漸成為能源供應和消費主體,電力需求將達10.5萬億—11.7萬億千瓦時,在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達到30%—36%,發電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提升至51%—58%。電力系統將呈現出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態勢。
在常規轉型和電氣化加速情景下,電源裝機分別達到約33億、44億千瓦,其中清潔電源占比分別約為61%、67%。
光伏發電、風電是裝機容量增長最快的電源類型,常規轉型情景下二者裝機為4.8億、6.8億千瓦,電氣化加速情景下分別達到12.1億、8.6億千瓦。
煤電裝機容量達峰后下降,兩情景下分別為約11.5億、12.0億千瓦,向具有深度調節能力的容量支撐電源轉變。
氣電、核電、水電分別主要受限于成本、站址、資源,裝機增長有限,達到約2.2億、1.6億、4.9億千瓦左右。
跨區輸電通道容量增長至約4億千瓦,西北、西南、東北地區將作為主要送端,華東、華中、華北地區將作為主要受端,跨區輸電將以清潔電力為主,電網大范圍配置清潔能源的能力顯著增強。
同時,依托于分布式清潔能源發電或綜合能源優化利用的微電網及分布式能源系統初具規模,將作為大電網的有益補充。

責任編輯:蔣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