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附風電要點)
1月3日,國務院以國函1號文正式批復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黨的十九大后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
第五章 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形成新動能
密切跟蹤國際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重點突破,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培育形成新動能主體力量。
第一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積極落實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國家戰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深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滲透應用,構建泛在互聯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到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65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
培育前沿信息產業。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推動類腦研究,加快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微機電系統、智能決策控制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量子通信測量計算等產業,爭取在濟南設立國家量子技術標準化委員會,開展量子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量子通信標準和安全性、核心關鍵器件等技術攻關。大力發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產業,加強關鍵核心器件研發,豐富內容創作,支持多領域應用。積極突破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和無人駕駛技術。
做強核心基礎產業。提升發展高端計算機設備,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服務器、海量存儲等云計算基礎設備、終端設備產業化,鞏固我省高端服務器產業領先地位。突破發展高性能集成電路產業,著力攻關核心通用芯片技術,爭取將山東納入全國集成電路產業戰略布局。壯大發展新型顯示產業,重點發展模組、智能可穿戴、顯示終端和激光投影,加強有機發光二極管、低溫多晶硅、電子元器件等核心和關鍵技術研發。吸引國(境)內外大企業來魯建設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和生產線、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創新發展家電、電力、汽車、能源、醫療等多領域多用途電子產品。
構建自主可控高端軟件體系。強化“軟件定義”,在基礎支撐軟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網絡的高端軟件、工業軟件及服務、信息安全軟件、大型行業軟件、數據處理與服務等領域,突破并掌握云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關鍵共性技術,支撐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高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實現關鍵領域、重點行業軟件系統國產化。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開源軟件發展。
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裝備,實施智能制造“1+N”帶動提升行動,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探索創新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在線增值服務、分享制造等“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新模式,打造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支持青島創建國家工業云制造創新中心。
拓展融合創新應用。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大數據在政務、農業、商貿、物流、民政、教育、醫療、交通、旅游、質監、警務、就業及社會保障等生產生活領域的綜合應用,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完善云計算產業鏈,形成一批大數據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支持濟南、青島等有較好條件的市創建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云計算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加快發展物聯網,重點突破智能傳感器及節點、高端集成以及網絡通信、云安全等關鍵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系列產品。積極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建設國家北斗導航數據山東分中心、國家高分數據與應用中心山東分中心,推進各領域北斗應用示范。
第二節 高端裝備產業
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提升綜合集成水平,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打造國內一流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到2022年,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3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
完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重點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業機器人,突破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伺服電機、精密測量、高端液壓元件等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應用軟件,推進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加工中心研發與產業化。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積極發展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大力發展增材制造、綠色制造、微納制造、再制造等先進技術和工藝,提升現代計量綜合測試水平。
強化軌道交通裝備領先地位。依托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高檔客運列車、城市地鐵、快速重載貨車,配套發展輕量化車體、車輪、輪軸軸承、高性能轉向架、傳動齒輪箱、發動機、牽引制動系統、通信信號裝備等關鍵零部件及運營管理系統。規劃論證建設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線、時速350公里以上高速輪軌試驗線,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和集成服務基地。
加快新能源及配套體系發展。加快推動電動汽車系統集成技術創新與應用,重點發展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以及LNG等清潔能源汽車,突破動力電池、關鍵總成、驅動電機系統、電控系統、智能網聯汽車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研制,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發動機、大排量發動機、高效電機、自動變速器、關鍵液壓件、精密減速器等動力裝備。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市打造新能源汽車、客車、房車產業化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山東布局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企業。探索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儲能電池充換電、分布式能源等新模式。
推動通用航空裝備突破發展。重點發展飛機總裝、部裝及機載設備、航空發動機、航空鋁型材、芳綸蜂窩材料、鈦金緊固件、航電設備等關鍵部件,大力發展市場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和工業級無人機,加快通用飛機重大制造項目建設,支持青島等有條件的市建設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
促進石油工程裝備轉型升級。加快石油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重點發展超深井鉆機、壓裂設備、大型壓縮機,加快輸變電設備、石油管線等配套設備升級,加快油氣工業環保、非常規油氣開采、高精尖煉化儀表等高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建設國家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基地。
第三節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建設具有國內尖端水平和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研發、檢驗檢測中心和產業發展高地。到2022年,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44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4%。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實施能源開發清潔替代和能源消費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重點突破風能光能互補、先進燃料電池、高效儲能與海洋能發電等新能源電力技術瓶頸,綜合推廣利用氫能源,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國氫谷建設,打造氫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加快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生物質與燃煤耦合發電、地熱能供熱、空氣能供熱、生物液體燃料、海洋能供熱制冷等,推進新能源多產品聯產聯供技術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做優做強新能源裝備。重點發展大功率風機、海上風電機組、中高溫高效太陽能集熱、光伏系統集成等裝備產品及關鍵模塊,智能輸變電設備、高壓超高壓成套設備、高速鐵路變壓器等智能電網及配套設備,提高本土化配套率。重點發展百萬千瓦級及以上第三代、四代核電裝備研發制造,打造世界一流的核電裝備產業集群和核技術自主創新集成基地。
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大力開發智能材料、膠體材料、仿生材料、納米材料、新型超導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推進石墨烯特色資源高質化利用,加強專用工藝和技術研發,打造濟南、青島、濰坊、濟寧、威海、菏澤等石墨烯研發生產基地。突破鈦合金、高強度合金鋼、高溫合金、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專用材料。發展光電子材料,建設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碳化硅、鈮酸鋰半導體產業和光電子產業基地。
加快發展基礎優勢材料。做大做強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特種橡膠、功能塑料、合成樹脂等先進高分子材料。大力發展新型陶瓷、特種玻璃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培育壯大碳纖維、氨綸芳綸、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深化國家碳纖維生產基地建設,實現碳纖維材料高端化、低成本化發展。實施鋁產業轉型升級工程,推進煙臺、濱州、聊城鋁精深加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
第四節 現代海洋產業
增強經略海洋意識,科學、綠色、立體開發海洋,探索人海和諧、陸海統籌、彰顯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到2022年,現代海洋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230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
鞏固提升海洋優勢產業。推進海洋裝備自主化、高端化,發展大型高端深海鉆井裝備關鍵技術,提高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大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發展冷藏集裝箱船、郵輪游艇、高端遠洋漁船等高技術船舶,支持青島、煙臺、威海建設國家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創新中心,東營建設高端海洋石油裝備創新中心,青島、濰坊建設綠色大功率船用發動機生產基地。高水平建設“海上糧倉”、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區。突破育種關鍵技術,培育海水增養殖優質品種和繁育健康苗種。支持東營、濱州、濰坊、煙臺建設黃河三角洲國家生態漁業基地。
加快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實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加快建設海洋牧場觀測網,積極發展深海環境監測探測、海洋衛星遙感等新型技術,建設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推動海洋生物醫藥和生物制品發展,突破活性物質創新藥物、海藻類海洋化學藥物、海洋功能性食品與化妝品等技術研發,打造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海洋生物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海水源熱泵技術、溫差發電技術,推進可燃冰開采、儲運、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建設全國性海洋新能源產業基地。支持威海國家級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青島海上試驗場建設。積極開發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綜合利用的關鍵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裝備。
壯大發展海洋服務業。積極發展遠洋遠航,推進水陸聯運、河海聯運,建設區域性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中心。大力發展航運保險、船舶和航運經紀、船舶管理、海事仲裁、海事審計與資產評估及其衍生業態。支持發展涉海金融、融資租賃、商務服務和海洋文化產業。加快海洋咨詢與論證機構建設,提高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海洋工程勘察等服務水平。
第五節 醫養健康產業
深入實施“健康山東”戰略,促進醫療、養老、養生、體育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產業鏈,創建國家醫養結合示范省。到2022年,醫養健康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15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1.5%。
提升醫藥工業發展水平。加大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積極開發新劑型和新產品,重點發展以原料藥、化學創新藥、化學仿制藥和高端制劑為主的化學藥,以疫苗與診斷試劑、海洋藥物等為主的生物藥。圍繞家庭和個人醫療、保健、養老需求,發展數字化診療設備、健康監測裝備、可穿戴醫療裝備、醫用機器人等新型醫療器械設備。支持醫藥企業向功能性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化妝品以及保健、預防等領域延伸。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推動療效確切、臨床價值高的中藥創新藥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威海國家醫療器械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建設,支持青島、煙臺、威海建設海洋生物醫藥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濟南、青島、濰坊、威海、臨沂、棗莊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
創新醫養健康服務模式。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務產業,支持商業應用程序開發,推進遠程醫療、移動醫療和醫藥物流等第三方服務規范發展。提高健康醫療大數據開發利用水平,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和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充分發揮山東半島黃金海岸、魯中南山區生態資源優勢,推動健康醫療與教育、旅游、休閑、養生融合發展,創新中醫藥健康旅游產品。建設全省科學健身指導體系,倡導“運動處方”模式,開展慢性病運動干預。支持大型醫藥企業建設第三方檢驗中心、影像中心、透析中心,實現從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向養老、康復、養生服務延伸,支持社會力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提供個性化、多層次醫養服務產品,開展各類醫養結合產業試驗區、示范區和試點城市建設。鼓勵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建設,推動傳統家政企業拓展健康養老服務新領域。
創新醫養健康發展環境。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分級診療制度改革,加強城鄉醫療對口支援,加快全科醫生培養和符合條件的醫生多點執業。建立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制度,支持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與周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深化合作,將醫療護理和康復等服務延伸至家庭,為特殊和老年群體提供日常護理、保健咨詢等服務。
第六章 提升傳統產業改造形成新動能
加快引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瞄準國際標準,推動傳統產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煥發生機活力,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打造世界級制造業集群,培育形成新動能基礎力量。
第一節 高端化工產業
以基地化、鏈條化、智能化為方向,堅持創新、安全、環保、質效聯動發展,加快優化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建設高端化工產業強省。到2022年,高端化工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1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1%。
提升集約集聚發展水平。發揮產業基礎和資源區位優勢,鞏固提升我省在國家化工產業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在東營、煙臺、濱州、濰坊布局建設芳烴、乙烯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培育淄博、菏澤兩大千億級精深加工產業集群。依托濟寧、棗莊、菏澤、泰安、臨沂等煤化工產業園,打造魯南國家級煤化工產業示范基地。依托濰坊、煙臺、東營、泰安、濱州、菏澤等鹽化工產業園,適度發展食品級、電子級鹽化工,打造高端鹽化工產業基地。完善化工園區產業升級與退出機制,全面推動散、亂、危、小化工企業進園入區,力爭到2022年進園入區比例達到40%左右。利用清潔生產、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裝置,降低消耗,減少排放,提高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
加快煉化一體化步伐。堅持基礎產業優化整合,加快向下游延伸,推動地煉產業由“一油獨大”向“油化并舉”轉變。引導企業科學規劃多元化技術生產路線,提高基礎原料供應能力。整合提升地方煉化企業加工能力,支持骨干煉化企業構建循環產業鏈,開發生產石油煉化下游產品。加強石化產業產能和技術國際合作交流,打造面向世界的產業平臺。
延伸拓寬產業鏈條。重點在特種橡膠、特種纖維、特種工程塑料、前沿新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領域,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鏈。提升為電子信息及新能源產業配套的電子化學品工藝技術水平。發展用于水處理、傳統工藝改造以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開發新型生物基增塑劑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第二節 現代高效農業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提升山東農業優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路徑模式,引領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到2022年,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2%。
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產業和布局結構,著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林牧漁業與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三鏈重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農業,構建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產業新體系。推進農業“新六產”示范縣建設,形成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農業“新六產”發展格局。
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擺在突出位置,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程化監管,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支持濰坊建設國家蔬菜標準中心。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加強現代種業、畜牧良種培育。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技術,加快發展設施農業。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高水平建設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棗莊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提升農業經營服務水平。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品牌化營銷。推進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發展多元化農業生產性服務,完善農資購買、機種機收、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農技推廣與經營性技術服務共同發展的新機制。提升農業裝備制造和應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械化、信息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民工培訓機制。
第三節 文化創意產業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豐富新型文化業態,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到2022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6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6%。
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實施“互聯網+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延伸旅游演藝、修學度假、建筑博覽、工業遺產等文化產業鏈條。加快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高水平舉辦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世界儒學大會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活動,打響“孔子故鄉·中國山東”品牌。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山東段),統籌推進“魅力長河”“美麗長河”“經濟長河”“共享長河”建設,構筑彰顯魯風運河風采的文化生態經濟長廊。加快推進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傳承墨子文化創新精神、魯班文化工匠精神、董子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挖掘始祖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忠義文化等特色文化豐富內涵,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和紅色文化,加強政德黨性教育基地建設。
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運用“文化+”“互聯網+”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影視制作、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實施文化產業發展“金種子”計劃,培育一批文化產業孵化器,孵化1000家以上小微文化企業,建設山東省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園區。實施文化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支持山東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上市。
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支持濟南、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創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支持濟南、威海建設時尚服裝創新創業國家平臺、威海國家建筑設計創新平臺,支持青島承建中德工業設計中心,濟南建設中美設計創新云服務平臺,濰坊打造“中國畫都”。圍繞打造全國領先、世界水平的影視產業基地目標,形成較為完善的影視產業鏈條和具有相當規模的影視產業集群,支持濟南、青島開展國際合作、影視交易等試點,建設國家影視文化消費先行體驗區和全球影視文化中心。實施版權交易體系建設推進工程,重點培育濟南、青島、濰坊、棗莊、臨沂等國家級和省級版權中心(貿易基地)。辦好山東文化惠民消費季,將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青島東亞版權創意精品展示交易會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文化展會。
強化文化產業發展支撐。推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爭創國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引導支持骨干文化企業與科研單位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一批文化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供需對接平臺,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加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保存和應用,建設“海岱云博”文物大數據云平臺,實施全省館藏珍貴文物精品、古籍數字化工程。整合財政專項資金等政府性可用資源及有關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壯大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平臺,通過項目補助、融資貼息、資本金注入、獎勵、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重點支持文化項目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公共平臺建設和新型文化業態培育。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實施負面清單管理,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文化項目和園區建設。鼓勵和支持骨干文化企業走出去,積極融入國際文化產業鏈。支持濟南創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