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農業生物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摘 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必將對農業生物技術帶來深遠的影響,高職院校農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各高校應不斷改革創新,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農業生物技術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生物技術專業 高職教育 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尤為重要[1]。在新的形勢下,高職院校農業生物技術專業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挑戰。
“互聯網+”對農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影響
1.“互聯網+”大背景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計劃提升到國家戰略,為各領域、各行業的發展指明了道路[2]。
2.“互聯網+”對農業行業的影響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確定“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發展領域,給現代農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農業3.0時代是以互聯網和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時代,體現在微電子和軟件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在農資流通、育種育苗、植物栽種管理、土壤及環境管理、農業技術服務等多個方面實施程序化和互聯網的參與。
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相結合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互聯網可提高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互聯網可推進農業產業化;互聯網可以開放思想,培養現代化高素質從業人員[3]。
3.“互聯網+”對農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影響
“互聯網+”為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新形勢下,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聯網技術、大數據處理、云服務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的高端技術技能型農業人才[4]。
“互聯網+”背景下對農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化素養高,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5]。
傳統農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過時
目前,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多數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培養目標,結合高職院校自身地域特點及辦學層次進行修改確定,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多數職業院校農業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中存在重基礎知識輕管理,重技能輕素質等現象。仍局限于職業技能培養,綜合素質培養不論在實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教學教材及教學質量評價上均未得到真正體現和實施[6,7]。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生物技術人員要完成的協調、管理、創新、數據搜集、決策等工作。
2.課程體系設置陳舊
很多職業院校農業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對地區經濟特色和發展論證不夠,存在專業定位不準確、設計領域過寬、課程體系設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等不足[8]。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大多僅限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只是讓學生學習基礎辦公軟件的操作,而對于“互聯網+”時代學生所需的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挖掘與處理等課程并沒有納入課程體系。
3.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的教學由教師主宰整個教學活動,把學生置于被動地位,教學方法單一。因此,當前教育改革更多地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由傳統“知識和方法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和方法的傳授者+理念和思維的引導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公開課、反轉課堂、微課、E-learning、慕課等新學習方式的出現,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化,從而更好地滿足“互聯網+”時代對農業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9]。
4.師資建設滯后
目前,各高職院校師資建設最主要的問題一是教師人數的嚴重不足,生師比嚴重超標。二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尚未形成,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與高職教育要求差距明顯。很多專業教師對大數據、移動終端、云計算等新技術方式、新資源了解不深,未能根據新形勢對固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以及將原有的知識體系與新技術、新資源進行融合,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對農業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
“互聯網+” 背景下農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專業創建于2000年,2006年被學院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為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 使農業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建設走向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在“互聯網+”背景下,針對農業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調研結果,結合我院的專業優勢和條件以及學生現有基礎能力分析,我院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農業生物技術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向種子生產經營、設施栽培、食用和藥用菌生產、生物發酵制品生產等企業從事植物種苗生產、植物產品生產和微生物發酵制品生產、經營與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2.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筆者結合農業生物技術行業企業發展現狀和高職教育的特點,在原有“231”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創新出農業生物技術專業工學結合“241”人才培養模式,即:建立學院培養和企業培養2個培養平臺,構建專業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創新創業課和個性發展4大類課程,達到專業預期學習成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3.構建“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根據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緊密圍繞一般職業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增設創新創業課程,加大個性發展課的比例,建立專業方向選課機制,構建由專業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創新實踐課和個性發展4大類課程,形成以專業平臺課為基礎,以良種繁育、設施栽培、植物組織培養、生物發酵、食用菌生產為專業方向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使專業課程體系逐步由同質化向以個性發展為核心的異質化過渡。
4.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專業核心課程主要采用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模式組織教學過程,內容及順序安排依照企業生產安排,同時,將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任務,如綜合實訓方案的自行設計、討論、實施等。讓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在實驗室配制培訓室結合現場教學,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淡化二者之間的時間和空間的差異。
采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公開課、翻轉課堂、微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以知識和技能為導向,結合網上和網下的學習途徑,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學習工具,真正讓互聯網為學習所用。
5.師資力量建設
按照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體建設要求,以培養“雙師”素質為核心,以培優、促新為主導,強化以老帶新制度,建立教師企業輪訓制度,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校內培訓與企業鍛煉相結合的手段,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
結束語
“互聯網+”正在深刻全面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農業生物技術將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農業生物技術專業重新審視和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改革,讓在校學生能夠向復合型人才靠攏,以便更好地適應生物技術產業對新類型、新規格人才的需要。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探索大數據 區塊鏈實現與能源互聯網良好契合
2020-06-09區塊鏈,電力行業,能源互聯網 -
基于區塊鏈的含安全約束分布式電力交易方法
-
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調度的應用前景:提升電力交易的自由度和實時響應效率
2019-11-04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大數據產業園四處開花
2019-03-05大數據產業園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借力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建設六盤水5G示范城
2020-05-27大數據,5G,電力,六盤水,物聯網 -
融媒體平臺建設及縣域融媒體平臺軟件系統
2019-04-03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