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互聯網+農業”遇到了哪些難題?如何突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07億噸,同比增長0.9%。而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組長陳錫文介紹,2014年,我國各類糧食產品進口突破1億噸,達到1.042億噸,其中大豆7140萬噸,三大谷物大米、小麥、玉米850萬噸,其余2000萬噸左右的高粱、大麥、玉米酒糟和木薯粉,主要用來做飼料。
農業的生產水平、信息化程度、生產效率、生產方式等很粗放,決定了傳統農業中有許多困境。財經天地會(mytiandihui)邀請大咖們探討這個話題,給正在艱難進行中的“互聯網+農業”指出突圍方法。深圳雙劍破局營銷策劃機構董事長、中國橫向思維創新第一人沈坤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了高速的發展,什么自動化流水線、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成熟運用譬如阿里巴巴天貓等平臺的創建,更是影響了全國的產痛制造業,他們紛紛搭上電子商務快車,邁出了互聯網轉型的一步。但很遺憾,農業依然非常傳統,他們依然在依靠天然的陽光、雨水以及大地的滋養,日復一日的運作著。
沈坤:農業互聯網+,尚未開始就成為紅海的行業。
最近1、2年里,我接觸了不少農業客戶,有經營大米的,有經營養殖業的,也有種植水果蔬菜的,還有水產和肥料生產企業等,總體給我一個綜合的印象是,他們內心都很焦急,在一種非常矛盾的情結,那就是,要不要+互聯網?然后是怎么+互聯網?譬如,肉牛養殖戶,+上互聯網之后又能怎么樣呢?能讓他們的牛養得更好,賣得更貴?種植戶呢?+了互聯網,就能讓農民的蔬菜水果直接賣給消費者了嗎?
這里我要做一個說明,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公司跨界其它行業,譬如馬云、雷軍和劉強東等互聯網人不斷在用互聯網跨界,譬如馬云要做新聞媒體,雷軍做了空氣凈化器,劉強東從電氣專賣到增加了農業生鮮品平臺;而+互聯網是指傳統產業運用互聯網的開始,譬如電器貿易商蘇寧,轉型開發了易購品牌,以及其它傳統產業正在使用的互聯網和技術來幫助自己銷售產品的行為等。
農業,是互聯網關注最慢的一個行業,也是比較復雜的一個互聯網+或+互聯網,原因很簡單,因為農業本來就是我們人類最早也是迄今為止改變最慢的一個行業,盡管你有互聯網,但改變不了蔬菜種植所需要的陽光和水分以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溫度,一個干旱或者洪水,就可以毀掉農民的全部希望。即便沒有天災,而北方嚴寒的氣候,也直接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了高速的發展,什么自動化流水線、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成熟運用譬如阿里巴巴天貓等平臺的創建,更是影響了全國的產痛制造業,他們紛紛搭上電子商務快車,邁出了互聯網轉型的一步。但很遺憾,農業依然非常傳統,他們依然在依靠天然的陽光、雨水以及大地的滋養,日復一日的運作著。
當互聯網+熱鬧的時候,不少互聯網創業人士滿懷希望地把目光聚焦到到農業,互聯網+、O2O、P2P等概念滿天亂飛,一時間,農業電商紛紛誕生,據我調查,光生鮮平臺的投資創建就達4000多家,但大部分熱熱鬧鬧開始,悄無聲息第結束了。 最近聽說生產電冰箱的美菱集團投資3.2億進入“智能生鮮”的生鮮紅海,且看美菱有何方法殺出重圍。
農業電商為何尚未開始就成為紅海呢?因為很多客觀問題無法解決。如同人類飛翔的夢想早就有了,但為什么直到19世紀末才誕生了飛機?原因很簡單,即便我們的科學家很牛X,發現了可以通過制造飛機來實現的方法,但如果沒有制造飛機的金屬材料和缺乏飛機動力的燃油以及精確導航的GPS技術,你的想法再好也沒有辦法讓想法成為現實,這就是客觀問題的影響。
生鮮電商的客觀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硬傷:1運輸過程容易大規模變質和損耗;2大部分廚房阿姨不上網(最多玩玩微信和游戲),沒有網購習慣;3等不及,買菜都是快速做飯所需,隨意性很強,不可能預先一兩天下單,然后在家靜等快遞;4買菜對很多老人來說一種運動,即便你電商再發達,買菜族們依然喜歡去菜市場逛逛,看到有什么新鮮的時令好菜有想吃的沖動就買了;5菜市場不光是買菜,還順便要買買其它的東西,譬如油鹽醬醋,譬如姜蔥等……
我現在不說食品安全,即使你能解決運輸問題,就上述5個問題,一時恐怕也很難解決,而一個生鮮電商平臺的創建和傳播,并不僅僅建一個網站,發幾個廣告就可以完成的,那真的是需要大量燒錢的,而且這個錢燒進去未必能給你帶來好的結果,譬如你拿什么讓農民信任你與你合作?你要投入多少費用才能解決一個運輸損耗問題?你要花多少費用?建多少個地面提貨站或者生鮮地面店,才能圓滿你的O2O夢想?
2015年,我的一個養殖業客戶,忽發奇想,想做電商平臺,就因為自己掌握了有機技術和養殖業,也因為養牛根本賺不了錢,就想著進行互聯網轉型,于是與我達成合作,但當我把一個理想化的生鮮平臺策劃方案展示在客戶面前的時候,雖然策略很新穎,但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運作平臺的大量資金從哪里來?即便有錢燒,又有多少把握能把這個平臺真正燒熱?這個方案顯然就不會有下文了。
經過深入了解,我才發現,對待農業,不能如此簡單地進行互聯網轉型,農業的問題不在這里,因為,你互聯網再牛逼,也只是一個工具。只是這個工具的力量比較強大而已。但工具就有工具的局限,木工能用一套完整的木工工具打造出一套漂亮的家具,但他能用木工工具做出一臺空調或者凈水器來嗎?也許你會笑我:木工工具怎么能打造出空調和凈水器?這不是扯淡嗎?對!你用互聯網隨便亂加,等同于用木工工具去做空調!
農業的問題究竟在哪里?我覺得不是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而是營銷思維的轉變 ,譬如,做大米的,即便你用上了互聯網又能怎樣?網購一族大部分都在淘便宜貨,為什么馬云的雙十一數字牛逼?就因為屌絲們太多,就為了節約一點小錢,而卯足了勁地在這一天集中下單……
農業需要的是營銷創新的支持,如果你能把營銷做得很高級,再巧妙地運用互聯網,這樣才能顛覆某些傳統。 譬如忘掉產地,在消費者的心智中,創建一個高級營養大米品牌,精選真正優質的大米,運用最牛逼的包裝設計和最符合購物者性格的小包裝規格,而且,每個包裝擁有各自獨立的編號(這下企業要增加成本),然后一年只限制出品多少多少,構思好了引爆的策略,然后可以+互聯網,獨立電商也好,平臺商鋪也罷,快速引爆一種全新的大米品牌,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當然,如果一個平臺能將全國各地的農業整合起來,也許能成就未來,但是,如何整合,憑什么?這也許我們要期待未來的奇跡了!
生鮮電商山東品控創始人石衛華認為:營銷的根本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找到產品的真正消費群體,然后運用互聯網這個極好的溝通交流工具,向消費者傳達,將實物轉換為現金,形成最終消費。看似簡單的理論,實踐起來,難度超乎想象。
石衛華:互聯網不是農業營銷市場的萬能鑰匙。
“互聯網+農業”,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就農業本身而言,由于門檻低,近幾年熱炒的農業領域,生手入行,遭遇種種瓶頸的泛泛不在少數;我認為,“互聯網+農業”,初衷和目的,都是為了把營銷做好。
幾千年的農業思維與幾十年的互聯網思維,如何交叉對接,成了大家共同面對又在摸索解決的課題。 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人們的思維模式、信息交流模式、生活方式發生著不可預測的變化;農業的根本是解決吃的問題,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吃飽,發展為如何吃得更好、更安全、更健康,于是農產品不再單一的追求產量,品質不再是兼顧,而是首要;農業從業者向高、精、尖發展,繼而也出現了新、奇、特產品的概念性產品。由于產品屬性和特性的不同,針對市場的消費層不一樣,銷售的渠道也不在一個管路上;互聯網思維模式介入農業營銷,營銷的方式方法必定會有更多的變化。
互聯網大大降低了溝通交流成本,是一個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工具;自媒體的出現,這一工具在農業領域的實用性更加顯現。
但是,互聯網不是農業營銷市場的萬能鑰匙;成功,沒有模板,農產品營銷也沒有模板,需完善各個環節,并且各環節之間有效對接,形成完整鏈條。
營銷的根本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找到產品的真正消費群體,然后運用互聯網這個極好的溝通交流工具,向消費者傳達,將實物轉換為現金,形成最終消費。看似簡單的理論,實踐起來,難度超乎想象。
“互聯網+農業”,在操作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環節,需解決完善:
1、了解產品的市場屬性(產品的特性和賣點)
2、市場消費人群的確立(不能指望把梳子賣給和尚)
3、生產技術的落實(品質是產品的核心生命力)
4、產品特性及優勢的描述(核心價值的亮點語言描述)
5、選擇銷售渠道(水、油不同管)
6、選擇有效的互聯網軟件工具
7、打造成體系的團隊(生產技術、倉儲、物流、宣傳、銷售、服務等)或確立合作團隊
以上七點,有機會再跟大家逐條展開來討論。
總之,“互聯網+農業”貼著地面跑,首先要解決合作者之間合作的心態問題,手大捂不過天,沒有誰是全才,少一點牢騷,少一點浮躁,少一點孤芳自賞,合作者相互打開心扉,相互理解,發揮所長,運用好互聯網,把農業夢做成現實。
中國海洋大學營銷專業創始人、資源營銷創始人苗錫哲認為:對于傳統農業,我們要去粗取精,既要種出純天然無污染的農產品,又要加工出不含添加劑的深加工產品,充分挖掘產品的內在潛能,只有這樣才能以一個產品帶動一片區域的發展。
苗錫哲:農業的“互聯網化”模式發展舉步維艱。
農產品具有生產周期較長、單價較低、保值期短等特性,生長過程中種植戶還需承受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一直是靠天吃飯。眾多因素綜合在一起,農業的“互聯網化”模式發展舉步維艱。長久以來,農業企業在融資問題上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如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透,農業眾籌風生水起。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年輕新農人,選擇用眾籌方式白手起家辦農場,消費者可以用手機實時監控田地情況,吃到放心的綠色食品;也有的搞私人訂制農場,按需生產,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農業眾籌是“互聯網+”思維在實際中的恰當運用,打破了生產和銷售的界限,產品直接從土地送達用戶手中,節省了很多中間環節,食物更新鮮更有保障,能防止食品添加防腐劑、保鮮劑等二次污染,生產方也無需擔心產品滯銷。
私人訂制破解銷售難題。據了解,因客戶固定,眾籌方可按需生產,無需擔心產品沒銷路。利用網絡資源來打開一條新的銷售渠道。把農產品生長的流程都細致地記錄下來,曬到互聯網上,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產品。將網絡營銷推廣做的更大一些,爭取能吸引一些大客戶到本地來把農產品運出去,這樣既打了品牌,又省了運費。利用農業眾籌推進農業現代化,應整合土地資源,實現一體化、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品牌很關鍵,只有品牌打出去了,產品才能落地生根。為達到特色產品的品牌宣傳,在產品外觀設計、包裝、口味等多個方面都應該盡量保證加入創新元素,保證品質,適應了全國大部分人的飲食口味,為大面積推廣打擊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礎農產品缺乏品牌競爭力,因此市場效益并不好,如果對農產品的延伸產品進行品牌包裝,可能產生的價值是翻倍的。深加工帶動產品層次“上臺階”。對于傳統農業,我們要去粗取精,既要種出純天然無污染的農產品,又要加工出不含添加劑的深加工產品,充分挖掘產品的內在潛能,只有這樣才能以一個產品帶動一片區域的發展。
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更難、更復雜,既要考慮高產高效,也要考慮口感營養,還要考慮安全,更要考慮國家安全戰略。所以育種非常重要,在大量轉基因入侵中國時,能夠把種子掌握在自己手中至關重要。 黑龍江水稻育種專家苗永增,巧合的是他與袁隆平同齡,號稱南有袁隆平,北有苗永增,一個致力于高產,解決更多人的生存問題,一個致力于高品質水稻。苗永增歷經幾十年,突破了寒地黑土種植水稻各項難題,在高品質水稻育種、種植方面領先國際水平,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安全高品質的苗系大米,尤其是香米,擁有自己千畝水稻新品種試驗田,并且組織廣大農民組成合作社,建成幾萬畝水稻新品種種植基地 。目前已經解決了旱香稻的一切種植問題,將來國人吃香米不再受水資源的限制了。有了戰略種子才能談農業,以及互聯網。當前五常米摻假嚴重,稻花香泛濫,甚至添加香料香精,冒充香米。在監管方面,國家應該成立一個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建立完善的食品認證體系。
隨著農業產業的一步步發展,農民堅守幾百上千年的模式正在被逐漸打破,一批批的新農人正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用先進的技術、理念改變著農業前進的道路,或許等他們達到量的極限產生質變的時候,中國農業的“高大上”將不再是理想。
財經作家李大千認為:互聯網+,不管對于哪一個行業來說,當務之急是找到專業人才,或是逼迫自己成為專業人才。工具再好,也必須是懂得正確的使用方法,才能實現互聯網+的“動銷”、“飛銷”。
李大千:互聯網+的第一步是找到專業人才。
“互聯網+”經歷了各級政府、網媒、紙媒的多頻次加溫,至今依然保持著燙手的溫度。電腦是不是個好東西?肯定是。互聯網+是不是個好工具?肯定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電腦以及互聯網+,該加什么?什么時候+?如何+?這些一定是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執行 ,工具始終是工具,一如智能化的機器人還是個機器人,機器人需要專業數據的操作才能有貢獻,閃閃發光的神器互聯網+,必須通過專業人才,才能幫助企業實現互聯網+。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在傳統行業埋頭苦干了很多年的企業家,辦公室都有電腦,都有非常牛X的智能手機,對于做好企業生產、擴大產能、甚至是產品創新等,包括請政府工作人員吃飯等,包括搞各種關系等,基本都知道怎么落地,也都能輕松應對。只是,讓這批企業家帶領企業來融入并快速實現互聯網+,對他們,并不是一個簡單和容易實現的事情。個案并不足以進行大范圍的復制。如80多歲的褚時健,能在互聯網上將褚橙很方便的賣給褚粉,但是65歲的鄭俊懷領銜的紅星奶粉,潘石屹的蘋果、柳傳志的桃子等,都不及褚橙在線上的“神武”。互聯網+對大佬都是難題,何況連智能手機都用不好的我國農民們?
政府要在當地實現農業的互聯網+,要大膽引入互聯網人才。要敢于試錯,敢于往前沖。但是一定要注意每一分錢花在對的地方,不要癡迷于吃喝搞定一切,也不要被吹神們忽悠了。吹神就是專職“培訓師”,沒做過咨詢、銷售等實事,花架子挺多的一部分培訓師們,他們頂著各種頭銜來吹微博、微信、線上平臺、互聯網銷售等,和互聯網+一樣,微博、微信都只是工具而已,做微博培訓的,做電商培訓的、做互聯網+培訓的,我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是,既然他們說的那么好,產能過剩的時代,代工廠多的是,他們自己為什么要賺辛苦的講課費?他們為什么不注冊品牌,找個代工廠,通過微博、微信、線上平臺來賣賣自有品牌的產品?不被人忽悠,腳踏實地的做實事,這樣的政府才能幫助當地的農業實現互聯網+。
對于有大宗優質產品的農戶來說,可嘗試直接找電商平臺合作,如天貓、京東等。 也可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實現對接。當地政府不管有多么熱心,具體操作、執行還是農戶自己,所以,想要讓自己的產品實現互聯網+,這些農戶要付出相當大的辛苦來接觸電腦,“互聯網+”是個很好的工具,農戶自己參加所謂的電商培訓或是在政府的組織下參加,都要比政府的工作人員更明白這個道理,講課的人不管多有名,這些人若是沒有多少實操經驗的鼓手,怎么能完全聽對方擺布?如果是有過經驗的培訓師,為什么不自己做天貓、京東?還有時間跑出去收講課費?如果是賣不動產品的人轉行做了培訓師,這樣的人說出來的也不能全信了。到現實中,農戶本人怎么做一個誠實的電商,怎么讓產品被網民接受?怎么讓產品走出村子?怎么讓客戶產生依賴感?都必須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辛辛苦苦往前走。
在城市的人能買到各種蔬菜、水果,但是,剛摘下來的西瓜的滋味、剛摘下來的葡萄的滋味,城市的人是真的不知道。城市人需要的幸福怎能不包括新鮮的食材、新鮮的食材滋味?即使在北京和上海,四季中看起來很新鮮的水果,也已經是人為的新鮮了。 經常食用這些“人為新鮮的食材、水果”,健康又從何談起?城市人吃不到好食材、水果,農戶的好產品又不被我們所知,想買,不知道去哪里買,因此,這里面肯定存在大量的買賣空間。
互聯網+,不管對于哪一個行業來說,當務之急是找到專業人才,或是逼迫自己成為專業人才。工具再好,也必須是懂得正確的使用方法,才能實現互聯網+的“動銷”、“飛銷”。

責任編輯:蔣桂云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探索大數據 區塊鏈實現與能源互聯網良好契合
2020-06-09區塊鏈,電力行業,能源互聯網 -
基于區塊鏈的含安全約束分布式電力交易方法
-
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調度的應用前景:提升電力交易的自由度和實時響應效率
2019-11-04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大數據產業園四處開花
2019-03-05大數據產業園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借力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建設六盤水5G示范城
2020-05-27大數據,5G,電力,六盤水,物聯網 -
融媒體平臺建設及縣域融媒體平臺軟件系統
2019-04-03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