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額制新一輪征求意見稿有哪些變化?
六年間數易其稿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再次征求意見。根據此輪征求意見稿的編制說明,配額制的核心任務是建立促進消納的長效機制,而解決補貼問題是階段性的輔助任務。
與2018年3月公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eo記者關注到此次意見稿進一步完善了監督考核和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交易的相關規則,市場主體對更多細則和執行程度有所期待。
強約束考核地方政府或引新博弈
在此輪征求意見稿中,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義務主體被明確分為六大基本類型。第一類為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所屬省級電力公司,依其售電功能承擔與售電量相對應的配額;第二類為各省級及以下地方人民政府所屬地方電網企業,依其售電功能承擔與售電量相對應的配額;第三類為擁有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簡稱配售電公司,含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網運營企業),承擔與售電量相對應的配額;第四類為獨立售電公司(不擁有配電網運營權,不承擔保底供電服務);第五類為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電力用戶;第六類為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全部用電量由自發自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滿足的無需承擔配額義務)。其中,第三類至第六類為獨立考核的配額義務主體。
配額制涉及到地方政府、發電企業、電網公司等各方利益調整,各界意見并不統一,而地方政府的態度對配額制能否落地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2年2月,《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管理辦法(討論稿)》公布,提出發電企業承擔可再生能源電量生產義務、電網企業承擔保障性收購義務、省級政府承擔消納義務。但在將地方政府納為配額制考核對象時,曾面臨巨大阻力。
在制定過程中,討論稿考慮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配額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省級人民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中。有業內人士對eo記者表示,配額制方案出來以后,中東部省份普遍反映完不成。而在隨后的征求意見中,由于受到某些省份的強烈反對,《辦法》無疾而終。
盡管在2017年下發的《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再次提出實行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按年度確定各省級區域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最低比重。但該方案并未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具體的考核措施。
而本輪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將各省級行政區域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完成情況納入省級人民政府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考核。
這是一項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考核指標。國家明確要求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國務院每年將全國“雙控”目標分解到各地區,對“雙控”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沒有完成強度降低目標的省級人民政府將面臨問責。
有了解配額制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以前配額制提的是目標引導制,約束力比較弱,如果納入考核,地方政府就會重視。但目前只是征求意見中寫明了對地方政府的考核,如果阻力太大,也可能發布不下去。
此外,本輪征求意見稿明確省級政府落實責任,由省級政府牽頭,制定本省級行政區域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實施方案(包括對自備電廠的處理),具體實施的差異性將由實施方案體現出來。
征求意見稿還提到“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按年度制定各省級行政區域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指標,對各省級行政區域的配額整體完成情況進行監測評價”。
其實,在2016、2017、2018年,國家能源局連續三年發布了相應的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監測評價報告,把各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和利用的情況作了展示,希望可以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視。
根據eo記者統計,在此次征求意見稿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北的2020年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預期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eo記者了解到,在今年3月《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征求意見稿)》公布后,即有省份向國家能源局協調下調省級行政區域配額指標。
可以預見的是,有關配額制的博弈仍將在第二輪征求意見過程中持續。
寄望綠證“替”補貼還看執行力
與第一版相比,此輪征求意見稿明確了以綠證交易部分替代補貼,對原可再生能源電力證書的相關表述改為綠證交易。
根據新一輪征求意見稿,綠證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消納、交易以及配額監測、核算考核的計量單位。
配額制里的綠證隨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而產生,對每兆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核發1個綠證,綠證初始核發對象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者,自發自用電量按照發電量核發。自愿認購體系中的綠色電力證書只針對非水可再生能源。
2017年1月,三部委曾聯合發布《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明確將從2017年7月1日起,正式開展綠證認購工作。
在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體系中,綠色電力證書的認購價格按照不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認購價格。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出售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后,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
截至目前,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效果并不理想。綠證認購平臺顯示,我國核發風電和光伏綠證累計超過2317萬張,而目前的認購數量為29782個,僅占核發量的約0.13%。
自愿認購在于引導全社會的綠色消費,鼓勵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在全國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認購平臺上自愿認購綠色電力證書,作為消費綠色電力的證明。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里的綠證屬于強制認購,在于對各配額義務主體的配額完成情況進行考核,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
一位相關政策研究者表示,綠色電力證書的買方看不到利益,參與自愿認購的積極性不高。而自愿認購體系和綠證交易是兩個市場,在強制綠證交易且自愿認購不活躍的情況下,有業內人士認為,自愿認購交易市場可能會逐步邊緣化。
此次征求意見稿提出,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向發電企業撥付補貼資金時按等額替代原則扣減其綠證交易收益。也就是說,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出售綠證獲得的收益與原補貼總額之間的差額由可再生能源基金補足。
“電力市場化繼續往前走,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到電力交易中,電價下降,對新能源企業來說有很大影響,通過(配額制中的)綠證交易,可以先拿到一部分補貼,是一件好事。”一位新能源發電企業人士說。
目前,綠證交易確定由電力交易機構負責,電力交易機構依托電力交易平臺開展市場主題的賬戶設立、綠證頒發、交易組織、配額統計及信息發布工作等。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對綠證交易進行業務指導。
據了解,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補貼需要拖欠1-2年才能入賬,而征求意見稿規定,綠證交易在電力交易中心進行,意味著綠證交易有望可以隨著電力結算較快實現資金流周轉,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補貼資金能較快入賬,有效改善企業的現金流和經營狀況。
不過,前述新能源發電企業人士提醒,補貼回收的比例、時間周期會縮短多長還得看綠證的執行力度、價格、需求量等因素。
為控成本或促新能源直接交易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直接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綠證交易如何與電力直接交易市場銜接也是業內關注的問題。
征求意見稿提出,電網企業(含配售電公司)之外的其他售電公司、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電力用戶和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購買綠證用于完成對應配額任務的支出費用,由各配額義務主體自行消化。最終未完成年度配額的配額義務主體,需繳納配額補償金。對拒不履行配額義務的售電公司、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電力用戶、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負責依法依規對本省級行政區域的電力市場主體予以處罰。
售電公司、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電力用戶應完成的配額為售電量乘以所在省級行政區域配額指標。換言之,用戶側要根據售電量購買相應的綠證,購電成本將上升。例如,部分用戶與火電廠進行直接交易,為了完成配額任務,不得不購買對應電量的綠證,增加相應成本。
因此,在代理用戶直接交易時,為有意使用可再生能源獲得綠色認證的用戶設置綠電套餐,爭取向省內及跨區跨省可再生能源企業購電,或成未來趨勢。
此外,征求意見稿提到,綠證交易范圍為配額義務主體之間、發電企業與配額義務主體之間進行,綠證交易價格由市場交易形成。這意味著交易范圍涉及電網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發電企業等,而綠證交易參與方是否可以多次交易,以及綠證的頒發、考核等都有待進一步明確。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