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發展的特殊性及影響中國能源構成優化的因素
能源戰略
能源輸送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改換思路。中國不能再按老路發展下去了,要改變能源發展的戰略思維和能源布局思路。
直至上世紀末,煤炭在中國能源構成中仍居絕對優勢,所占比例大于70%。在1970~2000年的30年中,能源消費總量平均年增率為5.49%;2000~2009年的9年間,GDP快速增長且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較高,能源消費總量平均年增長率8.11%。能源的緊缺使2005~2009年煤炭所占比例重回70%以上,使石油比例也呈略降之勢。
顯然,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經濟的快速增長在能源上是以煤炭使用量大增為支撐的。但煤炭在2006年所占比例達到71.1%后卻恢復了降勢。
2010-2012年的3年間,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稍降,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也降到5.65%,相應的煤炭占能源比例也略低于70%,2012年仍為67.5%。據國家統計局2月發布的統計公報,2017年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占能源的比例依次為60.4%、18.8%、7.0%,其余13.8%(低于14.4%的原計劃目標)。按照《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資料,2016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為13.0%,其中核電、水電、新能源分別占1.6%、8.6%、2.8%。作為對照,2016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占能源的比例依次為28.1%、33.3%、24.1%,其余14.5%中核電、水電、新能源分別占4.4%、6.9%、3.2%。
近日能源局印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對能源構成指標有所調整,擬將能源消費總量從44億噸標煤提高到45.5億噸標煤,天然氣占比由6.8%升到7.5%左右。雖然2017年出現了近4年首次產量3.2%的增長,但中國煤炭占比下降的趨勢是肯定的。
總之,無論從油氣還是天然氣所占比例看,目前中國的能源構成數據與全球上世紀40年代后期的平均數據相似。從這點上看,中國仍處在能源的煤炭時代且石油所占比例明顯超過天然氣。
對于中國未來的能源構成,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課題組(2009)參照2007年前的歷史數據作出的預測(情景分析)為代表。按照該預測,我國2035年的能源構成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別為51.5%、24.8%、16.5%,油氣合計值比煤炭低10.2%。而按照2013年末IEA的預測,2035年我國能源構成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比例依次為53%、18%、12%,油氣合計仍比煤炭低23%。國家能源局發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提出2030年天然氣占比達15%,新能源和核電水電等占比20%。如基本按上述預測,直至本世紀30年代初中國還難以說進入了石油時代。
▼中國能源的資源稟賦
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這就要求其在能源發展上必須掌握相當大的主動權、自主權。從能源總體戰略上必須立足國內外兩種資源并盡可能加大國內產量。這就要十分重視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的特點。
眾所周知,我國地下能源資源具有(相對)“多煤、少油、貧氣”的特點。從油氣來說,我國油氣產量進入世界前列(按BP的數據2016年油居世界第8位、氣居世界第6位),但進口量也居世界前列(2017年原油進口居世界首位、LNG進口居世界第2位、管道氣可能是世界第3位,多數預測認為將在2020年前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油氣資源相對貧乏不僅表現在儲量少還表現在其品位相對差,致使其勘探開發成本相當高。在低油價時相當部分的表觀“探明經濟可采儲量”仍無法實現效益開采而成為呆(無效)儲量。
今后油氣的剩余可采儲量及新增探明儲量的進一步劣質化,將使其開發總體成本趨高成為難以改變的現實。其使可建有效產能的儲量嚴重不足、實際儲產比過低的情況更加突出,在此情況下偏低的油氣價格對其穩產、增產的制約也會越來越大。筆者認為,我國能源戰略的研究者對此的重視還不夠。
2016年我國煤炭探明可采儲量居世界第三位,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分別占世界的47.7%和50.0%。這對中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但也應看到其對工業化發展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其他能源難以保障數量巨大且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時,恰是豐富易釆的煤炭支持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使我們今天可以在溫飽的基礎上追求能源的優質化。在煤炭的作用上可供我們借鑒的還有若干經濟發達而煤炭消費較高的國家。一個有競爭力、有經濟效益且安全環保的煤炭開采行業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我國水力資源豐富,長期重視水電資源的系統開發使其水電發電量2016年以占全球的28.9%而居世界首位,占2017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還應注意到,在我國的許多報表、文章中常說的可再生能源中實際上主要指水電,如2016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的11.4%,但其中水電就占8.6%。
核電的發展速度也長期居世界之首,2016年以占全球發電量的8.1%而居第3位。特別應指出的是,近年來我國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沉積型鈾礦并實現了地浸法規模生產,國產鈾礦產量和自給率正在快速提高。我國水電、核電的系列技術已臻于成熟而居世界前列,近年在國際市場上已成為引人注目的力量。
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豐厚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這點已為近年其高速發展的事實所說明。需強調指出,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有豐富、多類型的生物質能,他們的大部分如不能利用反而成為有害廢棄物(如大量的桔桿和人畜糞便、垃圾)。全球生物源能的商業利用量己占可再生能源的19.6%,而我國僅占世界的0.6%,尚在起步階段。
▼影響中國能源構成優化的因素
本文的上一部分已涉及到許多影響能源發展和構成優化的一般性問題,這里要著重討論中國所表現的另外一些特殊性。
能源是個巨系統,而各種能源的開發利用又形成了一個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任一組成部分的缺陷會使整個系統低效、甚至無法正常運行(所謂“木桶效應”)。由于長期計劃經濟和條塊分割的影響使生產——供銷鏈條的許多環節發展不完善,不僅影響到已建成能源企業的運行效率,更使能源構成的進一步優化增添許多困難、需特別重視“補短板”。在基礎能源中天然氣發展起步比較晚,某些環節設施滯后表現的尤為明顯,可作為此問題的代表。
在天然氣的發展中,其中游運輸儲存建設不足是長期存在的薄弱環節。其突出表現在管線(特別是支線和聯絡管線)不足,儲庫不足,難以應對調峰和意外事件。在液化天然氣(LNG)設施上整體滯后:進口LNG港口及其配套設備不足且配置上不夠均衡,在北方沿海和長江珠江等大河下、中游缺乏相應布點;在內地對中、小型液化站和LNG接收站的作用重視不夠,致使許多分散的天然氣產地不能利用國產的小型和撬裝液化氣裝置致使天然氣被棄置而“點天燈”。這些問題雖在大力發展天然氣的初期就已提出并在問題暴露后多次被提及,但仍長期存在,許多短板越拖積累的問題越大。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
(1)對天然氣以及其他能源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的特點認識不足。如未能在管線建設的同時(此時其運量及其服務對象的調峰量已基本確定)部署相應的儲氣庫,在落實下游用戶的同時落實日、月、季間的調峰責任。與其類似的如風電:既然建設大型、超大型風電項目(如“風電三峽”),卻不認真對待必將接踵而至的大幅度的調峰補谷的問題。
(2)在商業性市場運作中企業可以用已獲得的利潤去主動彌補其中下游的短板以進行持續性生產,但我國受體制局限卻只能僅顧及本部門的生產。況且過低的出廠價和門站價(特別是民用氣價)使生產和運輸企業很難積累大量資金去進行儲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需加快天然氣消費時就踫到基礎建設欠債太多的阻攔,使其難以如愿落實。
可以說,前面論及的世界能源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中國一國之內就有著突出的表現。中國資源稟賦的巨大不均衡使北煤南運、西(油)氣東輸以及建設在西部的大型電站群(包括火電、水電、風電等)帶來的西電東送等問題成為中國特有的現象并對運輸乃至整個經濟運行帶來巨大持續性的壓力。于是中國有了世界最長的從中亞到中國東部的油氣管線、單車載重量最大列車最長的鐵路運煤專線、中國的輸電干線創造出電壓最高線路最長的世界記錄等等。能源輸送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改換思路,不能僅按“最大最長”的老路發展下去,要改變能源發展的戰略思維和能源布局思路。
中國能源發展不僅要保障經濟發達的東、中部能源的高效供應消費,還要解決農村分散的居民點使用電力和現代能源問題,這在廣大的西部地區特別突出。不如此就無法使之脫貧和實現全民的小康,而要使這些相對落后地區用得上、用得起現代能源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強調多元化的能源發展中因地制宜、就近取材。難道能用從萬里之外進口的天然氣去供應邊遠海島、村落甚至分散的農牧民嗎?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