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27個省市偏差考核情況一覽
“偏差考核”被業內人稱之為是永恒關注的熱點之一,因為偏差考核真的會讓很多售電公司辛苦跑下的電量付之東流,并為之虧損。
由于電力中長期交易合同電量均為計劃值,產生偏差屬必然現象;而現階段采取偏差考核的方法解決電量偏差問題已成為各地規則的首選。
作為電改前沿陣地的廣東省,2017年售電公司電量預測準確率最高的達99.79%,而最低僅為25%。從廣東2018年2月份的電力市場結算報告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需求側企業整體預測偏差增大,造成了總偏差電量8.3億千瓦時,偏差率高達18%。這致使考核電費達到6400萬元,售電公司的大部分利潤被偏差考核吃掉!
對于偏差考核機制,有人褒貶不一,有人說,偏差考核令很多售電公司為此鎩羽而歸,黯然退場。也有人說,考核機制應該設置的嚴格一些,這樣才能篩選出真正的實力強大的售電公司,才有售電公司存在的價值。
進入2018年,很多省份發布了電力交易規則,并對偏差考核情況也做出調整,截至目前,從已公布偏差考核范圍的27個省市來看,5%的偏差考核數量最大,全國有12個省區市實行,其次為實行3%以內免考核,為11個省市。廣東和山西實行2%免考核,國際化金融之都上海雖然雖然還未放開售電公司的注冊,但偏差考核已確定了±4%-±2%,(注:考慮到7月至9月為暑熱季節,用電量比較高,偏差考核調整為±4%,其他月份為±2%),而用電大省實行的是6%-2%的彈性范圍。
那么售電公司到底應該如何控制好用電偏差呢?一位售電業內資深人士向小編透露了兩大法寶。
一、風險分擔
售電公司可以專門派人協助客戶,對電力用戶的歷史用電數據、能耗情況及生產計劃進行分析,幫助客戶做好電量申報,建立用戶分擔機制,提高用戶對偏差考核的認識,重視電量申報。通過風險分擔,提升客戶對偏差的直接感知。
二、電量互保
尋找戰略合作的伙伴,找到志同道合的售電公司,通過合作對電量進行外埠調劑(PS:目前云南、貴州、廣西和江蘇等省份已經引入了售電公司的電量互保機制)。也可通過售電公司已簽訂的內部用戶之間,進行內部調劑,將風險降至最低。
最后附最新各省市偏差考核情況匯總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