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
碳作為一種非金屬元素,在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生命活力和巨大發展動能的同時,也產生了巨量的溫室效應氣體,從而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危害和災難。由此,減少碳排放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為艱巨的任務之一。
(世界溫室效應示意圖)
中國成為解決碳排放世界性難題的引領者
碳在自然界是循環的,它以多種形態廣泛存在于大氣、礦物和生物之中,從稀缺昂貴的鉆石到儲量巨大的煤炭,可以說,碳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由于人類毫無節制地消耗和使用碳資源所產生的各種溫室效應氣體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成為危害全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巨大難題。
18世紀瓦特依據煤炭燃燒產生巨大熱量和動能發明工業蒸汽機并帶來了蒸汽革命,可僅僅過了過了兩個多世紀,這一推動世界產業變革的引擎所產生的副產品卻使地球難以承受。因為,工業鍋爐每燃燒一噸標準煤就產生2.6噸二氧化碳,8.5公斤二氧化硫和7.4公斤氮氧化物。
來自15個國家、57家研究機構的76位科學家撰寫的《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年排放總量將達到370億噸左右,預計將比上年增長2%。
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仍是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四個國家和地區。
(碳排放給地球環境帶來巨大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僅火力發電年消耗超過煤18億噸,占煤炭總消費量的 47%,每年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超過47億噸。而全國的燃煤供熱供暖工業鍋爐近48萬臺,各種窯爐約13萬臺,年耗煤約7.5億噸。火力發電和工業鍋爐兩項的碳排放總量占排放總量的87%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0%以上,成為嚴重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源。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近10多年來從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多層面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特別是2016年中國正式加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后,對國際社會做出了莊嚴承諾,并嚴格遵守協定的制度安排和減排目標。
中國正以務實的行動遏制溫室效應的持續惡化,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司長李高介紹,按照測算,2017年,我國碳強度比上一年度下降了5.1%,比2005年下降約46%,為實現“十三五”碳強度約束性目標和落實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今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綠碳發展峰會”上說:“當今世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巴黎協定的快速生效向全球發出了綠色低碳轉型的積極信號,重視巴黎協定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的主旋律,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向世界彰顯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工業化使碳排放持續增長)
我們國家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是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實際上我們2017年年底已經達到了46%,超額完成了中國政府向全世界的承諾,成為中國綠色低碳和生態文明發展的有力證明。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在形成
2017年12月19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這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統,涉及全國約1700家發電行業企業,碳排放總量30多億噸。目前,全國碳排放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日前已經國務院同意,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歷史數據的報送核算與核查、能力建設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國家還將加快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一攬子配套政策。
(碳交易流程圖)
據專注于碳金融研究的國際金融專家高興泉博士介紹,目前全球范圍內建立了19個碳交易市場,這些碳市場將負責超過7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其中比較成熟的是歐盟排放交易系統 (EU ETS),其碳產品交易量和交易額一直占全球總量的3/4以上。中國從2011年起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天津、重慶、湖北等七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于2014年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17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47億元。
高興泉博士分析,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進一步優化碳市場體系,更好地發揮統一市場的定價交易功能,引領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催生碳交易市場的活性,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碳金融領域,參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碳投融資和碳金融中介活動等等,從而促進碳排放權價格價值回歸、平抑市場波動、對沖市場風險。目前已經擁有20余種碳金融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會成為海內外投融資資本的聚集地。
據主要從事碳排放權交易的漢能碳資產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于平杰介紹,前幾年各個試點碳市場的市場表現存在較大差異,碳市場的成交均價約為20元/噸,低于測算的火電行業的碳邊際減排成本,這給市場交易活躍度帶來影響。隨著企業對碳排放認知的提高,特別是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碳排放交易市場外部環境的改變,市場價格回歸指日可待。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也特別強調,全國碳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今后將進一步擴大市場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充分發揮碳市場在淘汰落后、激勵先進、鼓勵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率先進行低碳技術升級的企業,通過碳市場獲得相應的回報,更好的發揮碳市場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的作用。
海內外資本開始角逐碳市場超級富礦
自《京都議定書》簽訂后,“碳排放額度”可以交易,2014年全球碳交易總額已經達到447億歐元,其中歐盟占據了92%,而歐盟碳排放僅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0%。據此,世界銀行預計到2020年全球的碳排放市場交易額將超過3.5萬億美元,碳交易市場無疑將成為又一個資本聚集競相開發的富礦!
(海內外資本看好未來碳交易市場)
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也表示,我國應加快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保證全國性交易體系的有效實施和良性發展。
按照計劃,從2020年全國碳市場開始配額現貨交易,碳指標交易將逐步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熱力、供暖等重點排放行業,并對這些重點行業產生重要影響,碳交易市場作為國家政策調劑平臺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并將成為中國2030年及2050年低碳發展路線圖的市場風向標。
碳市場是中國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政策工具,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家,啟動碳交易市場必然成為吸引全球資本的重要平臺。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碳金融工作組發布的《中國碳金融市場研究報告》測算, 2020年后,初級交易規模能達到1000億元至1200億元。專家預計,國際碳市場價格會逐漸走高,歐盟地區價格將從目前的不足30歐元一噸,到2030年以后逐步達到每噸100歐元。中國碳市場也將在2020年配額現貨交易之后價格逐漸走高,會突破150至200元每噸。這無疑會給從事碳交易、碳產品開發和綠色能源生產的企業帶來巨大利好。
中國是最大的減排市場提供者之一,未來5年每年碳交易量將超過2億噸,有望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第一大市場。不斷走高的碳交易價格倒逼排放企業技術進步和不斷減少碳排放。
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看中了碳市場的巨大商機。碳市場將出現碳期權、期貨、債券、保險等衍生產品,形成碳資產交易、管理的全產業鏈。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