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日本制造業衰落的光伏“樣本”
縱觀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歷程,過去五十年日本制造業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數據為證,曾幾何時,全世界90%的數碼相機是日本制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和66%的半導體原材料,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獨特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一種自上而下、層級分明的管理體制,以及精益求精的企業氛圍,正是靠制造業的強力驅動,日本經濟也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
日本制造業輝煌不再
當時間來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曾經榮耀加身的日本制造業巨頭卻是另一番景象。危機中的夏普還在裁員與賣樓自救,連年虧損的松下想盈利都難,便攜式數碼產品的開創者索尼在持續低迷中漸行漸遠,感動常在的佳能危機四伏似乎也沒有得到根本緩解,日立、東芝也在以往強勢的消費電子領域一路潰敗,夕日明星NEC已徹底退出智能手機領域……
在這些明星企業日落西山的背后,則是冰冷的數據現實。在德勤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前十》榜單中,除了中國大陸一躍而上首位的驚喜,過往制造強國日本悄然跌到第四位也同樣令人矚目。
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數據來源:Deloitte
其實,日本制造業的衰落在其國內也引發了巨大的討論。日本半導體行業資深從業者,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長、半導體產業和電力機械產業顧問湯之上隆在其所著《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一書中,以自己IT從業經歷為引,講述了日本半導體產業從峰頂一步步滑向谷底的過程,而后逐步拓展至家電領域,及至整個日本制造業。
在書中作者認為,日本制造企業的衰落受制于內外雙重因素的影響。外因包括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經濟走勢的下行,以及市場風向的變化。但同時作者也清醒地指出,外因永遠不是決定因素,它們是企業為自己失利尋找的借口,起決定作用的始終是內因。
首先是技術過盛導致產品性價比降低。日本制造企業對技術有著偏執的追求,為了讓產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導致日本制造在價格上失去了國際競爭力。其二是缺乏合作意識導致企業難破發展瓶頸。日本有著濃厚的匠人文化,強悍的研發人員可以在技術領域攻無不克,這既養成了日本企業的技術自信也導致了他們的盲目自大,以致缺乏合作意識。其三是營銷意識淡薄導致失場失利。日本企業重技術而輕市場,以技術決定市場,導致產品和市場嚴重脫節。
然而清醒的認知并不能阻止日本制造業衰落的大趨勢,不光是傳統的半導體,家電等領域,新興的太陽能光伏領域,日本本土企業的頹勢也令人關注。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日本太陽能相關企業破產件數達88件,較2016年飆增35.4%,連續第3年創下2000年開始進行調查以來歷史新高紀錄。
責任編輯:電朵云